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觏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他以思想家的笔来写诗.他的诗歌有的揭露苛政和官吏的横征暴敛,有的表现对军备松弛的忧虑,有的批判了当时的世风,表现出强烈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2.
郑板桥在山东维县当县令时,看见县城的城墙破损严重,有的倒塌,有的断裂,决心修复城墙。但是缺少资金,想让那些财主、官吏捐款。  相似文献   

3.
阅读法是我国传统教学方法,也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教学内容。阅读教学的质量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水平。从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看,阅读教学还缺乏阅读课的本质特征。有的课表面生动,花样很多,样子很美,但是远离文本;有的课在内容上反复提问,学生在语言上收获甚少;有的课重视朗读,除了在内容上有所理解外,在阅读习惯和思维训练上收效甚微。怎样才能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呢?笔者提供三个基本的路径,以资研讨。  相似文献   

4.
乾隆时期,云南社会情形极其复杂。为加强对云南的治理,乾隆朝非常重视云南官吏的选拔与调补,将品行作为官吏选拔的首要标准,并要求官吏熟悉业务;乾隆朝还破例提拔杰出干练之员担任极边要地的员缺。在选拔官吏之时,乾隆朝详细察看官吏任职期间有无参罚之事。乾隆朝对云南官吏的选拔与调补还具有浓厚的云南特色,因云南多瘴疬之地,选拔与调补官吏多要求服习水土,能耐瘴疬,并深晓云南的边情、夷情,对于不能胜任云南事务的官吏,则改补教职。乾隆朝对云南官吏的选拔与调补对推动云南与内地的一体化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国家关于资教生的优惠政策比较多,但在落实上不尽人意,有的优惠政策惠顾的只是少数人,广大的资教生不能共享。要切实解决资教生的待遇问题,提高资教生基层适应能力,完善激励机制,促进资教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贪污 ,是阶级社会的产物 ,是社会的丑恶现象 ,其主体是握有一定权力或负有一定职责的官吏 ,它不仅损害政府形象 ,而且危害社会肌体 ,进而危害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国家的稳定。纵观中国封建社会史 ,统治阶级为了长治久安 ,整顿吏治 ,力图从制定和完善立法上来规范各级官吏 ,打击贪污等腐败行为 ,这对我们今天的反贪斗争 ,无疑具有可资借鉴的一面 ,但必须看到其固有的历史性和阶级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简述嬴秦的上计与考课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吏选拔任用固然重要,但如何对其进行管理也不容忽视,这在战国时之秦国直到后来的秦朝都做的比较好。赢秦除了制定监察官制度不断对各级官吏进行监察外,还制定了较为完备的上计与考课制度,即官吏考核制度。目的是识别官吏任职后是否称职,从而对之采取迁降赏罚处理。  相似文献   

8.
《晏子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较为完备的人物传记,其主要价值在于提供了晏子这一平民化卿相的较为鲜活、丰满的形象。晏子是春秋末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也是我国历史上早期的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吏。他的为人,至今尚多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9.
对张家山汉简中官吏犯罪与处罚的研究,可以发现汉初官吏犯罪分为职务犯罪和自身犯罪,汉初涉及官吏的法律规定有几个特点:首先,汉初对官吏犯罪有从重处罚的倾向;其次,汉初涉及官吏的律文大多沿袭于秦;再次,涉及官吏的规定数量很多,说明汉初政府对官吏的管理十分严格。汉初对官吏的某些犯罪施行从重处罚的理念并非没有可取之处。对于某些涉及职务犯罪的行为,可以借鉴汉初的做法,加重处罚力度以形成威慑。  相似文献   

10.
秦汉国家将官吏全年俸禄的概数(若干石)作为其俸禄的秩级,实际发放时,依秩按月支付钱谷。各级官吏享有俸禄权利不同,其等级差额颇大,下级官吏俸禄很低。封建帝王还时常根据国家财政的变动情况来增减俸额。据此,我们可以看出秦汉俸禄制度所呈现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一自明朝初年起,彼伏此起的农民反抗封建压迫的起义,仅就《明实录》所载,洪武、永乐时期(建文时期不在内)就有一百零三次。这些起义规模虽都较小,但反抗封建压迫的怒火却遍布全国各地。起义者依山凭海,纵横州县,有的还打进县城,杀了明朝官吏,向封建统治阶级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这些事实,充分说明所谓明初“太平盛  相似文献   

12.
《春秋公羊传·宣公元年》内云:“退而致仕”。何休注云:“致仕,还禄位于君。”可见,“致仕”即是退休。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均把官吏致仕作为加强国家职能机器新陈代谢、提高其行政效率、巩固其统治的重要手段。因而,这种官吏致仕制度的出现,必然是在以选贤任能为标准的官吏任命制有了之后。这样,可以大体上说,这种制度的萌生是商周春秋时期。因为,这时奴隶制国家政体由形成、发展逐渐走向崩溃,与之相适应的以血缘分封为基础的世卿世禄  相似文献   

13.
继《秦汉人物》之后,沈星棣教授又把他的《中国古代官吏退休制度史》奉献给了学术界和广大读者。全书共有34万字,由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出版同世。该书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吏退休制度史研究又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特别是有着极其发达的政治思想、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官吏退休制度即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官吏退休制度源流极古,滥觞于商周,至今绵延不断。然而对官吏致仕这个至为重要制度的研究却很薄弱,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某一历史时期,对官吏退休制度史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却无人问津,至今还没有一部有份量的学术专著问世。《中国古代官吏退休制度史》一书则对我国起源甚早而又未能完臻的古代官吏退休制度进行了全面而又系统的、深刻而详尽、多侧面多层次的分析,从而第一次梳理出我国古代官吏退休演变的基本脉络,成为官吏退休制度研究的拓荒之作。披览全  相似文献   

14.
自1979年“继续工程教育”概念引入中国以来,继续教育事业得到很大发展。广大继续教育工作者探索实践了继续教育许多的方式方法,形成了不少切实可行的模式。有的已经较为完善,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和推广运用。如武钢的专题研修、上海石化的“过程研修”;有的还处在发展完善中。为了对新形势下继续教育方式方法作进一步探索,对继续教育模式作进一步完善,本刊将韩丛艾等四名同志的文章辑成“继续教育模式专题”予以刊发,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15.
汉代官吏选任中除有正常的仕进外,还存在不以典章制度或诏令为规则的身份“破格”现象。史籍所见汉代官吏选任中的身份“破格”现象大致可分为商贾为官、王国官吏担任中央官员、臧吏为官、宗室典三河、打破“任子”身份限制为官等五大类。其中,既有因为才能、声名和功劳出众而被“破格”选任的官吏,也有因为家世显贵、受皇帝喜爱等因素被“破格”擢拔者。汉代官吏的身份“破格”现象既有灵活用人、激励他人进取、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也有有失公平、破坏规章制度的消极影响。究其根本,是汉代官僚制度的不完善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南朝宋齐时期的历史舞台上,“还资”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它被掩在征战和玄佛的帷幕下,未引起史家过多的关注.请试加以考述.还资是什么?刘宋时“守宰之职,以六期为断”;萧齐时“郡县居职,以三周为小满”.也就是说宋齐时郡县长官三年、六年就必须换一个职位任所,实际执行中,任期更短.官员满职后,几乎都带着“还资”离任.按还资的产生由来已久.东晋时就有所谓“送故”,官员届满离任,  相似文献   

17.
《晏子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较为完备的人物传记,其主要价值在于提供了晏子这一平民化卿相的较为鲜活,丰满的形象,晏子是春秋末期齐国的名政治家,也是我国历史上早期的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吏,他的为人,至今尚多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的退休制度与平民无缘,仅限于官吏。战国时期开始了官吏退体制度,是谓“致仕”。“致仕”一词源于《春秋公羊传》,其书注曰:“致仕,还禄位于君。”可见“致仕”即交还权力之意。汉代官吏退休后一般不给俸禄,但可举荐一嫡亲进入官场。从东汉章帝始,退休后不给俸禄的格局  相似文献   

19.
终生奉行经世致用观念的中唐思想家柳宗元,面对中唐社会和政治现实,为了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从官员与国家政权兴亡之间的关系、官吏选任的标准与方法、官吏的素养和做官理念、官吏的为政之术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官论主张。他的这些主张不仅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且其中的一些主张还闪耀着强烈的现代领导意识的光芒,对今天的领导者也有着许多积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的文化灿烂多彩 ,特别是古代的各种取士制度和考试制度就多种多样。战国以前以世袭为主 ;有的则靠游说获取地位 ,发挥才能受到重用 ;汉代时采用察举 :下诏逐级推荐人才 ;或征诏来朝作官 ;到了魏晋时代又分为九品中正制。但这些选拔人才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有一定的局限。隋唐明清采用了科举制度 ,正式用考试来录用人才 ,选拔官吏。这种科举考试当时还是较严历的 ,只是时间一长就难免出现了多处弊端和局限 ,有的甚至毒害着当时的知识分子。科举取士的历时较长 ,四级考试制看起来是相当科学的 ,但一了解 (读古书 )就知晓单从时间跨度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