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虽然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但由于产品缺乏科技含量,使我国难以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要提高制造业水平,须借鉴英关先进经验,加强制造业培训和教育,改革教育方式,培养制造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  相似文献   

2.
英美制造业人才培养特点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虽然我国已发展成世界制造业大国,但产品缺乏科技含量使我国难以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要提高我国的制造业水平,我们必须借鉴英美先进经验,加强制造业培训和教育,改革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人才,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  相似文献   

3.
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工匠精神已从行业话语转化为政策话语,倡导和弘扬工匠精神成为中国产业发展的重要价值导向。本文根据工匠精神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理论逻辑,构建工匠精神指数测度指标体系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利用Panel-Tobit面板模型实证分析工匠精神对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工匠精神对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专注坚守和传承创新的工匠精神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内在效应,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则呈现较为弱化的影响。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亟须倡导和弘扬工匠精神,培养高质量工匠型人才,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加大品牌创建力度,有效提高制造业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夯实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潜能。  相似文献   

4.
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是一国制造业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装备制造业尽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缺乏自主创新能力、量大质弱、低端产品比重高。通过Malmquist指数方法研究.对我国装备制造业1995—2008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动态变动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提高6.4%。主要原因是技术变化水平的提高,且在不同时期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存在一定差异。实证分析结果为未来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制造业无论在中国还是全世界,都是经济发展的基石。可以说没有制造业作为基础,任何产业都是空中楼阁。目前我国制造业发展已到了关键时期。本文分析了新时期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出路。  相似文献   

6.
制造业领域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近年来,我国制造业领域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我国实现走向制造业大国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审视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对照制造业强国对人力资源开发和职业教育事业提出的要求,我们依然存在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  相似文献   

7.
我国成功加入WTO后,世界上许多有名的加工制造业公司正在向我国迁移,我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工厂。这种历史性的机遇和责任加速了我国机械业的发展,给相对落后的加工制造业带来了蓬勃生机,数控技术的广泛应用和高速发展正是制造业领域一场重大的革命。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6,(65):195-196
大量出口低端工业品完成了我国的原始资本积累,但是这种不掌握核心技术的制造业是很脆弱的。由于大量生产过剩,我国的工业市场剩余不仅仅是本国无法消化,即便是全球也无法完全消化,这就要求我国的制造业必须升级。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我国也紧跟发达国家的脚步提出"互联网+"的概念,使我国制造业迎来了智能化制造革命,这是我国制造业转型的机会和挑战。  相似文献   

9.
汽车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汽车制造业的物流量也随之大幅提升。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呼声下,汽车制造业如何发展绿色物流意义重大。在对我国汽车制造业物流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汽车制造业发展绿色物流的必要性。探讨了我国汽车制造业发展绿色物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打造“世界制造中心”: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原动力 ,是国家实力的支柱。我国制造业及其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已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与发达国家的制造业相比 ,我国制造业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要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打造“世界制造中心”,关键在于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积极开发人力资源 ,培养制造业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1.
我国装备制造业现状、发展瓶颈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装备制造业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技术装备的设计和制造能力有了明显增强。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位居世界第4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年均增速是17.6%,几十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并研发制造出了激光照排、数字程控  相似文献   

12.
制造业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是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的物质保障,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总体规模大幅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出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目前占全球比重20%左右。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实力,极大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极大推动了我国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饶高昶 《成才之路》2009,(19):99-100
目前。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作为过去20多年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主要标志,制造业的全面发展和优化升级使得我国已经初步确立了“制造大国”的地位,并为实现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地处珠江三角洲的东莞.作为制造业基地典型.曾独领风骚多年。  相似文献   

14.
利用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的截面数据对我国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关系进行了典型相关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制造业规模和现代服务业规模之间存在正向互动关系;加快现代服务业资产周转速度对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都有积极影响;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现代服务业的利润率对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新国际分工、制造业竞争力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关系的相关理论研究进展,为新国际分工条件下我国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融合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当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需求必将显著增加,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升级的链条十分脆弱,其根源是体制瓶颈。国有控股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和国有控股制造业企业的"联姻效应"是强化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升级链条的关键,同时还可以因此避免后工业化时代易于出现的"空洞效应"。建立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互动与融合机制基础上的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是加快发展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16.
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制造业呼唤专业教学改革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许多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都看好中国市将部分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目前,我国制造业“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正在发“中国制造”的产品越来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强势产不过我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大虽然我国制造业已开始广泛使用先进的数但掌握数控技术的人才奇缺,其中仅数控编程、维修人员就短缺60多万。制造业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在相当长我国经济还得靠制造业牵引。要打造的品牌,要真正成为“世界加工制造”,必须要有一大批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人才…  相似文献   

17.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那么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如何?经过建国后近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机械工业即装备制造业体系,机械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我国机械工业占主体的制造业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三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机械工业一直保持着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连续七年年增长率在30%以上。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本世纪初我国制造业现状的分析,讨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及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产业规模、劳动生产率、产品增加值等方面总结我国制造业的不足,并探索一定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9.
制造业人才集聚模式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如何吸引和集聚人才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本文在分析制造业人才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制造业人才集聚的三种模式,即政策引导型、产业吸引型和收益吸引型,并提出了促进制造业人才集聚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全球制造业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不断取得创新发展成就,我国政府顺应制造业发展潮流提出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为应对国内外制造业发展变化趋势,我国的制造业企业正不断努力,但受到制造业创新合作瓶颈的限制,现有的制造业创新驱动机制并不完善,与生物环境适应能力相类似,在制造业开放式创新的背景下,制造企业只有不断适应外部政治经济等复杂因素,进化提升自身内部竞争能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存自己并取得优势,有效适应环境、改善生存能力是制造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