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干冰来测二氧化碳气体在一定质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吸收率,是可以做到的。通过吸收率的数据分析,氢氧化钠浓溶液想要完全吸收二氧化碳气体是比较困难的。文章总结了增大氢氧化钠溶液对二氧化碳气体吸收率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制备氯气、氯酸钾、次氯酸钠是必做的无机化学实验之一。现行无机化学实验教材中,一般操作步骤是在蒸馏烧瓶中装二氧化锰固体,分液漏斗中装浓盐酸,将浓盐酸逐滴滴入蒸馏烧瓶中,产生的氯气依次通过热浓氢氧化钾溶液和冷稀氢氧化钠溶液,分别生成氯酸钾和次氯酸钠。反应...  相似文献   

3.
一、实验装置:(图示药品为反应开始前的情况。) 二、实验原理利用铜片与浓硝酸反应产生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在 U 形管中被蒸馏水吸收(蒸馏水中事先放置几小片铜片),制得无色的硝酸溶液。生成的稀硝酸又与铜片缓慢反应,无色溶液逐渐变成蓝色,产生的无色一氧化氮气体经导管进入盛有氧气的烧瓶中,在烧瓶中被氧化为 NO_2,致使烧瓶内压强减小而将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吸入烧瓶,而形成喷泉.  相似文献   

4.
1硫在氧气中燃烧a.反应原理。S+O2SO2SO2有毒,溶于氢氧化钠溶液后生成亚硫酸钠和水SO2+2NaOH=Na2SO3+H2Ob.仪器与药品。硫磺、锥形瓶、软木塞、燃烧匙、酒精灯、火柴氢氧化钠溶液c.实验装置。实验装置见图1。d.操作步骤。①在燃烧匙里放少量硫磺,加热,直到发生燃烧。点燃=图1②把盛有燃着的硫的燃烧匙伸进盛有氧气的锥形瓶里(锥形瓶内盛装约10mLNaOH溶液),塞紧软木塞,观察实验现象。①效果明显;②无污染产生。2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非肉眼能观察得到,让学生用手触摸试管又浪费时间…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研究方法:重要结论:确定氢氧化钠溶液化学吸收硫酰氟的传质反应动力学区域,建立增强因子模型。研究气液传质测定设备双搅拌釜中氢氧化钠溶液化学吸收硫酰氟的过程,并结合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建立了增强因子模型。基于氢氧化钠溶液化学吸收硫酰氟过程的实验研究,确定了氢氧化钠溶液化学吸收硫酰氟的传质反应动力学区域为快速拟一级反应。得到了298K下其二级反应速率常数为1.44m3/(mol·s),并建立了增强因子模型E=68.08CBL1/2,为脱除熏蒸后残留硫酰氟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重视实验教学的设计和创新,也是实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下面针对高中化学教材中关于硝酸的性质实验介绍一套综合性与创新性很强的、且简易实用的改进方案。1 铜与浓硝酸的反应 装置如图1,试管塞上插入一根可以上下抽动的粗铜丝(下挂小铜片),在左边试管中加入少量浓硝酸,右边试管中加入浓氢氧化钠溶液。实验时,缓缓插入铜丝。使铜片与浓硝酸接触发生反应,迅速观察到红棕色气体产生,溶液颜色变绿。(浓度较大且溶有二氧化氮的缘故),…  相似文献   

7.
通过实验论证,阐释了检验较浓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不能用氯化钙溶液或氯化钡溶液,也不能用饱和石灰水,只有检验极稀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才能使用前述试剂的道理。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明显变质的最佳方法是滴加稀盐酸。  相似文献   

8.
1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如附图。2实验方法1.将两个三角架放在水槽内,向水槽内加30%的氢氧化钠溶液至三角架高度的6/7左右。2.在三角架上各放一个青霉素药瓶,向其中一个小瓶中加人2mL浓硝酸,向另一个小瓶中加入2mL稀硝酸。3.向两个小瓶中各放入两小块铜片。在三角架外侧迅速套上一个烧杯。3实验现象浓硝酸与铜激烈反应,放出红棕色气体(NO2),小瓶内的溶液变为蓝色。红棕色气体充满烧杯的空间。稀硝酸与铜反应较缓慢,烧杯内没有变化,小瓶内的溶液变为蓝色,待一会儿,烧杯的空间内呈现很浅的红棕色(这是反应生成的无色气体一氧化…  相似文献   

9.
文章就安徽省2012年九年级学业毕业考试化学试题中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实验进行定性和定量探究,发现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并不完全,氢氧化钠溶液的增重不能作为实验数据进行定量计算。  相似文献   

10.
初中化学第190页讲到氢氧化钠跟非金属氧化物反应时,没有安排实验,为了增强学生对氢氧化钠跟酸性氧化物反应的感性知识,有的老师作了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喷泉实验,我在教学这一节时补充了氢氧化钠跟二氧化硫反应的一个小实验,具体操作如下:  相似文献   

11.
采用注射器与量气管组合的自制实验装置,用氢氧化钠浓溶液充分吸收一定量人体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利用压强差并巧妙地根据白鹌鹑蛋移动的距离换算得出二氧化碳的体积,进而计算出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  相似文献   

12.
一.实验装置A.试管(2L200)B.铁片(凹状长形)C.橡胶塞[玻棒滞弯头).干燥管]D.漏斗E.试管夹刀.烧杯:a.铁粉和硫粉(各5幻b.湿润的品红试纸C.氢氧化钠溶液二.实验步骤及现象1.把搅拌均匀的铁粉和硫粉的混合物放到铁片上,将铁片放人试管内,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2.用乳胶管把直角导管和漏斗连接起来,漏斗放人一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漏斗颈部用试管夹夹住.试管夹横搁在烧杯上·)漏斗边缘浸没在氢氧化钠溶液中.3.在酒精灯火焰上将带有橡胶塞的玻棒的弯头部份烧红,迅速塞进试管管口内,玻棒的弯头部份与铁粉…  相似文献   

13.
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在使用氯气时应尽量减少其向空气中的选散.现将此实验作以下改进,既可防止氯气污染环境,又可以演示氯气跟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可谓一举两得.该实验操作简便,经笔者多次实验,效果良好.操作步骤:1.收集一集气瓶氯气,用毛玻璃片盖好,放在实验台上.2.在烧杯里倒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先关闭止水夹,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煤油后置于铺有薄层细砂的燃烧匙里加热,到开始熔化时,立即伸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同时用胶塞盖好瓶口.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生光亮的黄色火焰,并生成白…  相似文献   

14.
针对硝基苯废酸提浓尾气处理装置存在的问题,结合废酸提浓尾气处理装置改造实例,分别采用水、未提浓混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水和双氧水串级做吸收剂。结果表明:采用压缩法脱除有机物气体和加压法水吸收、双氧水两级串联吸收氮氧化物气体的方法,对于尾气中浓度为130000~190000mg/m^3的苯、17~38mg/m^3的硝基苯和30~90×10^4mg/m^3的氮氧化物的平均脱除率可达99%以上。  相似文献   

15.
氯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是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的一个气体制取和性质的典型实验,教材中氯气的制取是在烧瓶中加人大约10g MnO2,从滴液漏斗慢慢注入约40mL浓盐酸.缓缓加热制取氯气,用向上排空气法进行收集,多余的氯气用10%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这种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氯气容易泄漏,并且多余的氯气不易被吸收完全,易污染环境.针对教材中实验方法的不足,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反复进行了探究,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通常,实验室采用启普发生器,利用锌粒和稀硫酸进行反应来制取氢气.也可采用大试管,利用铝块和浓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l+2NaOH+2H2O=2NaAlO2+3H2)快速制取氢气.上述两种制取氢气的方法其共同特点是:化学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这里介绍的是采用制取氧气的装置,利用锌粉与氢氧化钠进行反应制取氢气的新方法.具体做法如下.将用研钵研碎的2.5角匙NaOH与2角匙锌粉均匀混合(NaOH:Na=5:4)并立即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胶塞紧塞,然后固定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并用排水或向下排气法收集一试管不纯的氢气,将试管…  相似文献   

17.
1关于演示实验问题的设置演示实验前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设计一套由浅人深、由表及里能揭示物质变化规律难易适当、富有启发性和指导性,能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向高潮的问题。例如,在苯酚的性质教学时设计如下问题:①苯酚溶于水形成浓溶液是澄清的还是浑浊的,加热至70℃以上又有何变化?②苯酚的浓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有何变化?  相似文献   

18.
例1 73g10%的盐酸跟80g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可恰好完全反应.将反应后的溶液蒸发掉108.8g水后,冷却到20℃,溶液正好达到饱和.求20℃时生成物的溶解度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19.
化学问答     
1.1 L1 mol·L~(-1)氢氧化钠溶液吸收0.8 mol二氧化碳,求反应后所得的产物成分(除水外)及其物质的量.  相似文献   

20.
高中化学课本第三册11页的演示实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在演示时难度较大.其主要原因是平衡混合气体中混有了氧气而导致实验现象不够明显.现按如下的实验方法可以制得纯净的二氧化氮气体.一、二氧化氮的制备方法取一长约scm的细铜导线,取出里面的铜丝使成困状,再将其压成一薄片放入注射器内细口的一端.再取一长约3cm的细橡皮管紧套在注射器的细口处,这时吸入适量的浓硝酸,用夹子夹住橡皮管.等里面的铜丝完全反应后打开夹子,将注射器里面的液体排到浓氢氧化钠溶液中,以免有少量的二氧化氮气体污染空气.这时注射器里的气体主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