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基于全国各省的土地状况建立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从空间视角选取全国2017年31个省份的数据,借助SPSS20. 0软件进行因子、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因子分析将影响土地生态安全的12个评价指标综合成了五大因子指标,命名为"资源利用""经济响应""环境压力""社会压力""环境发展"五大因子;运用K-均值聚类分析,将31个省份的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划分六类,高风险区、中风险区、低风险区、一般安全、安全、非常安全。此分析对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衡阳市土地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本,土地利用生态安全问题也日益被重视。文章以衡阳市为研究区域,依据湖南省和衡阳市统计年鉴数据,采用主成分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并分类。结果表明:耒阳市、衡阳县、衡南县、祁东县、常宁市、衡东县属于第一类,生态安全状况较好;衡山县、蒸湘区、雁峰区、珠晖区、石鼓区为另一类,生态安全状况有待改善;南岳区自成一类,生态安全状况较差。据此提出相应的生态安全调控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任何一个区域的生态环境都追求可持续发展,而土地生态安全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以武汉城市圈为例,依据各市统计年鉴等相关资料数据,结合区域内土地资源状况,选取了8项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利用SPSS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武汉城市圈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结果显示:结果显示:武汉城市圈内部各市域发展较不均衡,武汉生态安全稳定性最强,黄冈生态安全稳定性最弱;同时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第三产业比重和亏损规模企业占比是影响该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的主要因素。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永州市为研究区,利用 P-S-R 模型结合自然、社会、经济三分法构建永州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极差法和熵权法模型,通过加权求和对永州市2003—2012年的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3—2012年永州市土地生态综合安全值总体呈稳步上升趋势,从风险级转为敏感级,但还未达到良好级,说明该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正逐步好转,但总体上该区域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不太乐观。  相似文献   

5.
在对土地生态安全概念研究的基础上,以河北省邢台市为例,运用层次分析原理和土地生态安全模型,建立适合该区的由22项指标组成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该区2000年和2004年的土地生态综合安全值进行了计算.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确保土地生态安全的对策建议,以期维持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协调发展,实现自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以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湖北省部分为例,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选取14个评价指标,建立了水源区农用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均方差赋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以县域为评价单元,计算了水源区7县市的农用土地生态安全指数.研究结果显示,2000~2009年研究区域农用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呈逐渐好转的趋势,但是各县市在时间与空间上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7.
城市生态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应用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模型,构建绵阳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对2000—2004年绵阳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对评价的结果作了状态分析与趋势分析,结论表明:2000—2004年绵阳市生态安全状态分别为2000—2003年为临界安全,2004年较安全,说明绵阳市生态安全状态正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最后,探讨了绵阳市生态安全状态变化的原因并提出继续保持和进一步改善绵阳生态安全状况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杨秉殉 《考试周刊》2011,(57):233-235
本文在界定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方法。依据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一般性指标体系,通过运用运用层次分析原理、信息熵等数学方法和土地生态安全模型,建立了适合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9.
在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笔者从压力-状态-响应三方面构建了石家庄市生态安全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模糊数学模型,结合EXCEL程序,建立了生态安全预警评价计算模型(FE模型).利用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及FE模型,对石家庄市的生态安全进行了预警评价和分析,石家庄市2007年的生态安全预警综合指数为6.019,属于轻警.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10.
在生态足迹原理的基础上,将生态压力指数作为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同时制定了相应的指标等级划分标准。对天津市1989年~2008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测算,并利用生态压力指数及其等级划分标准对天津市的生态安全进行试评价。结果表明,天津市近20年来的生态处于不安全状态。要改变这种状况,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采用高新技术,提高单位面积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率;二是控制人口总数;三是加强对现有资源的保护,减少耕地损失;四是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实现节能减排。  相似文献   

11.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生态安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生态安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城市土地利用状况在城市化的步伐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不断蚕食边缘区土地而扩大城区,城市用地结构中公共绿地提高,水域面积萎缩,闲置土地多,土壤遭受城市建设破坏和城市垃圾等污染而退化,这些导致城市土壤功能如生产功能、缓冲———净化功能的弱化甚至丧失,从而影响城市边缘区生态系统对城市生态系统缓冲调节功能以及增加了城市水涝风险和城市热岛效应,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与健康,也威胁着城市生态系统安全。  相似文献   

12.
湿地生态环境质量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经湿地生态安全评价可对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与可持续能力的识别与判断,并可对湿地生态系统安全素质进行定量描述。通过对几种评价模型及当中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对照比较,每种方法各有其自身特点。在湿地评价过程中选用与评价尺度相适合的评价模型,建立湿地生态安全预警机制,加强湿地环境管理与保护体系,实现湿地的可持续性发展,使湿地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相似文献   

13.
传统旅游资源分区主要考虑行政区划和地理位置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旅游资源的文化完整性。旅游资源分区与线路开发应当参考资源的文化特征,从而为旅游者形成完整的旅游文化感知。文章以宝鸡为例,探讨了基于文化感知的旅游资源分区及线路开发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明确区域城市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概念的基础上,从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空间结构理论、生态承载力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4个方面对其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进而为黄河三角洲区域规划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区域划分演变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区域划分是研究区域经济关系的基础,对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在分析中国经济区划演变历程的基础上,对我国经济区划给予简要评价。每一种区划都具有时代性,反映了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历程。  相似文献   

16.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我国各省域高等教育体系都呈现出了追求"大而齐全"的发展态势,这必然形成高等教育的无序结构,制约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战略是实施区域高等教育的分工与合作。系统中各因素协同作用的发挥状况、区域高等教育资源稀缺性的制约、区域高等教育之间差异的存在、区域高等教育同区域经济关系等等,既是区域高等教育分工的基础,也表明了我国区域高等教育进行有序分工与合作的道路还很漫长。  相似文献   

17.
岛陆一体化作为在海洋开发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战略构想,为陆域与岛屿经济的联动发展提供了一个资源内聚与开放发展的大平台,能够实现区域经济的高效增长,也是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探索。它从统筹陆域资源与海岛资源的角度出发,一方面发挥陆域经济的带动力与辐射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海岛的自然区位优势,沿岛、沿海布局港口码头,通过构建完善的集疏运网络为核心经济区发展服务。头门港岛陆一体化将岛陆一体化由战略构想转变为实践行动,充分发挥岛陆一体化的集聚效应与联动效应,在岛陆互为联动的体系下形成有机统一的发展综合体,为沿海地区海岛开发与发展岛陆一体化经济积累了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8.
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前提首先必须是客观的评价。区域文化资源评估有利于摸清家底、明确资源价值、资源开发的重心,为科学、合理规划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提供重要参考。根据文化资源的多指标综合评估法,设计闽西文化资源评估指标体系,并对闽西区域几种主要特色文化资源客家土楼、古田会议会址、培田古民居、龙砬洞进行评估,从而得出一些参考结论。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水土资源严重不足的国家,水土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是社会经济发展最基本的要求。长期以来,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着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土地沙漠化、盐碱化等问题,尤其是在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方面还重视不够,致使有限的水土资源没有发挥最大的效益。本文选择新疆石河子市为研究区,在分析该市水土资源利用现状的基础上,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并实现了石河子市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并对该市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进行优化,为石河子市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