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如果说乌托邦是存在的正题,那么反乌托邦就是存在的反题。而现代化进程中逐渐浮现的负面影响,是反乌托邦备受关注的重要原因。小说不研究现实,而关注存在。反乌托邦经典之作《我们》则是对于存在的经典昭示,对人类的存在困境做出了精辟的阐释。反乌托邦作品是对于现代性的颠覆与解构,是研究人类存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乌托邦小说:作为研究存在的艺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长期以来,作为西方文学史上重要文学现象的乌托邦文学,尤其是乌托邦及反乌托邦小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情况在中国尤其为甚。这在一定程度上既遮蔽了我们对西方文学史整体景观的了解与鉴赏,也阻隔了我们获得有价值的文学思想资源的可能性。作为研究存在的亚小说文类,乌托邦小说及反乌托邦小说能为我们走近存在,走近人自身的生存境遇,反思我们的文学观,进而重写文学史提供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3.
弗·格·索罗金在当代俄罗斯文坛享有盛誉,其创作风格独树一帜.长篇小说《碲钉国》是一部描绘未来社会的具有鲜明反乌托邦色彩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本文试从科技反乌托邦和极权主义反乌托邦两个方面对小说蕴含的反乌托邦思想进行详细阐释,以反思科技至上和极权主义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乌托邦文学的历史悠久,它向我们描绘了一个和谐幸福而美好未来社会并鼓励着人们去实现这一目标。反乌托邦文学产生于人类社会的二十世纪,是对乌托邦文学的讽刺性的模拟,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体裁,它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社会阴森恐怖的另一面。有德国良心之称的君特.格拉斯以作家特有的责任感和问题意识,通过他的小说创作向人们展示了人类社会令人恐怖的另一面。他的小说明显受到了反乌邦小说的影响,与反乌托邦小说存在着鲜明的互文性。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性的反思与超越层面,《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与《废都》均以情爱主题开始了反现代性书写。其中,"两性乌托邦"的筑建使人们在和谐统一的情爱关系中回归人性本真,反抗理性异化;"个体理想家园"的返归使人们冲破现代性桎梏、重获生命激情成为可能。不同的是,劳伦斯在现代性完成之际对反抗之举持积极看法,而贾平凹在现代性未完成时,其反现代性探索只能走向矛盾而败落的结局。  相似文献   

6.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反乌托邦”小说《羚羊与秧鸡》以黑色幽默的冷峻风格,通过对人类末日图景的惊人描摹,表达了作家对文明异化人性的深切反思,流露出作家对后现代社会人文艺术走向沦落的可悲现实的惋叹之情。作品以高度的艺术技巧,为自身在反思文明的人类精神宝库中赢得了一个独特的位置。  相似文献   

7.
刘嘉 《海外英语》2022,(8):200-201+204
乌托邦思想的萌芽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理想国》为人类构造了一个理想的社会政治模式。人类在现代社会的危机感与焦虑意识又产生了反乌托邦小说,尤其以乔治·奥威尔的《1984》最为典型。尽管乌托邦和反乌托邦是两种不同的文学类型,但如果将《理想国》和《1984》放在乌托邦文学这一维度相比,它们在国家统治方式、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方面有众多相似点。文章将以《理想国》和《1984》为分析对象,从乌托邦和反乌托邦的角度来比较这两部作品的相似性并从中找出它们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时代,现代性的危机表现得尤为紧迫和严重。全球化语境下对现代性的反思表现出新的特征,哈贝马斯和利奥塔的现代性之争突出反映了这一特征。对理性的不同态度使哈贝马斯和利奥塔分别提出了重建现代性与重写现代性的不同构想;在完成各自的构想过程中,哈贝马斯采用了普遍语用学的方法,重建普遍交往理性,利奥塔则用语言游戏的方法解构普遍理性;哈贝马斯为现代性设计了一个美好的交往乌托邦,利奥塔则终结了现代性的乌托邦理想。文章对哈贝马斯与利奥塔的现代性之争进行了辩证的分析,认为在全球普遍交往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交往理性超越了哈贝马斯与利奥塔的现代性视域。为现代性危机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9.
格非“乌托邦三部曲”的相继出版,引发文坛热议,“乌托邦”与“知识分子写作”成为格非小说评论的两个关键词。格非对中国百年来的社会、历史、文化,以及当前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境遇和精神难题“失实求似”式的书写和寓言化的反思也成为批评界关注的焦点。因此,对于格非“乌托邦三部曲”的精神内涵和价值意义的深入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格非对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困境和出路等问题的思考,并可以从其建构的乌托邦寓言中开掘出中国知识分子“现代性焦虑症”的精神传承和嬗变。  相似文献   

10.
战后德语作家克里斯塔·沃尔夫在小说《卡珊德拉》中构想的斯卡曼德河畔的洞穴是富有代表性的女性乌托邦书写。沃尔夫的女性乌托邦思想根源于德语文学中乌托邦书写传统、浪漫主义女性思想与矿山喻象,在核威胁阴霾笼罩的时代环境中,小说采用重构经典神话的叙事策略,在反英雄叙事中张扬和谐共处的群体价值观,以“主观真实性”写作原则颠覆传统线性叙事模式,在对女性乌托邦的想象性建构中反思启蒙理性,觅求超越对立的真实生活,构建自然与精神都能诗意栖居的生态乌托邦愿景。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是与分散世界史中的传统文化相对的导向统一世界史的现代文化的全球化特性。按照历时的方法,可把现代性划分为前期现代性、中期现代性和后期现代性;按照逻辑的方法,把现代性划分为启蒙现代性、理想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两种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三种"现代性"处于一个既爱又恨的紧张状态。两种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三种"现代性"都是相互继承、辩证否定和发展的,因此,也证明了现代性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丰富、复杂、多样的整体。  相似文献   

12.
对现代性问题实质的指认有不同的理解,但在马克思哲学的视野中,现代性问题的实质是与“资本逻辑”的扩张联系在一起的,说到底是资本与人的自由发展的关系问题。这就决定了马克思解决现代性问题的“反现代性的现代性”的辩证立场。而这一立场,对当代中国的现代性建构,无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的文艺思想是以十九世纪末西方哲学为基础的,将西方审美现代性的精神渗透到文艺思想中去,主要表现在其"无用之用"、"无我之境"、"不隔"等理论中蕴藏着审美现代性的因素,标志着中国美学由古典向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是一个哲学领域的概念,其内涵包含三个层面,即感性层面、理性层面和反思-超越层面,其中理性精神是核心.从现代性的视角来看,纯文学是反思现代性的产物,严肃文学是理性现代性的产物,通俗文学是感性现代性的产物。而网络文学与通俗文学有很多相通之处,充分体现了感性现代性的诉求.欲抗争网络文学的这种感性现代性的泛滥,不应一味指责网络文学,而是应该塑造一批雅文学的精品,发挥它们的反思-超越功能.  相似文献   

15.
教育现代性研究的困境与出路:人的现代性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现代性问题是教育现代化研究的核心问题。突破教育现代性研究困惑的有效路径是进行研究方法论的调适,从人的现代性视角研究教育的现代性具有其合理性。教育现代性研究源于人的现代性,服务于人的现代性的启蒙和提升。人的现代性与教育现代性的互动关联既变革着人的现代性,又言说着教育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6.
个体的离析,瓦解了西方宗教的稳态结构和组织的完整性,从而产生组织和意义的多元化,它为现代性的产生提供了契机。相较之下,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转向之初却面临着这种“个体生成”的文化语境的缺失。通过剖析和解读王国维、苏曼殊二人的文本创作与审美追求,有助于了解中国式现代性的个人性话语如何在中国自身的宗教传统中产生,它们为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建构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对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性加以审察,已成为当代理论界较为关注的重要课题。全球化的进程影响着现代性,使得对现代性的重写存在不同的理论,而对于后现代性对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批判则值得人们深思。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包括历史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海派文学在内容上表现出一种对历史现代性的批判,在美学品格上体现为颓废唯美的倾向,这构成了审美现代性的特征。海派作家借鉴现代主义的手法、用感性、欲望的描绘来恢复现代社会中被异化的"人性"和"诗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In Defence of the Modernist Project in Educ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advocates the concept of critical modernity, in contradistinction to that of postmodernity, in orientating the practice of education. It draws on work in anthropology, and the writings of Giddens and Habermas, in support of a re-vivified project of modernity. It also presents ideas from on-going communication styles research that may give efficacy in education to Habermas's concept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语境,是一个可以从多维度界定的概念。从现代性语境进入当下艺术问题,不难发现,艺术正面临着来自现代性语境的压迫而发生着新变。技术、图像、媒体、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等,既是艺术新变的诱因,也引发了艺术何为的重新思考,由此加剧了艺术观念的更新与研究视角的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