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彭樟清 《初中生》2006,(25):38-39
"三句半"是一种流传民间的滑稽诗体.因其前三句每句五字,最后半句二字,故亦称"十七字诗".也因"三句半"似有站立不稳之势,有瘸脚之嫌,故又称"吊脚诗""瘸脚诗".它不但可以吟诵,而且可以供舞台演出,由四个人敲锣打鼓走上台去,甲、乙、丙三人各念一句,丁最后念半句,这最后半句可谓"点睛"所在,滑稽而又可笑.  相似文献   

2.
作品点评     
正刘畅同学的作品用笔轻重得当,行笔果断流畅,结构沉稳大方。其中"野、在、瀑、尺、落"等字很耐看。建议:1.走之的平捺要"一波三折"。"边、遥"中走之的平捺走势过斜过直,没有一波三折。2.四点底的四点走向、长短、大小要有变化。"照"的四点底显得笨拙,缺少变化。3.组字各笔画的长短要有致。"香、河"两字的横画过短。  相似文献   

3.
我国汉字量多,不仅形、义繁复,而且一字多音,异读现象普遍.一个学生读到高中毕业,他在识字上的时间颇为可观.而且所认之字仅是汉字的一小部分,特别在古汉语中,一字异读之繁更为严重;有些音读,直到今天仍为现代汉语所沿用.这给学生学习汉语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如"说"字,在古汉语中就有"论说(shu?)","游说(shu?)"、"不说(yu?同"悦")三个读音;"差"字则有"差(ch?)别"、"差(ch?)错"、"轮差(ch?i)"、"参差(c?)"四音之分;而"参"更有"参(c?n)究"、"参(sh?n)商(二十八宿名)二星"、"参(c?n)差"、"渔汤参(ch?n  相似文献   

4.
正第二十讲阴阳相应结字无定形,构字有常理。用哲学观念的"阴阳",解释书法用笔与结字中的变化与统一,即是从"形"的变化中抽取出"理"的统一。张怀《论用笔十法》中说:"谓阴为内,阳为外,敛心为阴,展笔为阳,须左右相应。"字有向背揖让,避就穿插,各因其形,所据之理,则阴阳之道也。《石门铭》结字之理,深合阴阳之道,括而论之,大致如下:一、独体字,或对称相应,平稳周正,或斜中取正,茕然而立。如"不、中、至、史、四"等字平衡对称;"不、中、至"以中竖为对称轴,左右均衡;"史"字撇捺相应;"四"字矩形结字,重  相似文献   

5.
第四章<张迁碑>的偏旁写法 汉字有独体字和合体字之分.独体字不能拆开,一旦拆开便无意义,所以独体字是无所谓偏旁的.而合体字能够拆开,可以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各自独立的部分.这些各自独立的有意义的部分叫做偏旁.如:"榆"字,从"木"、"俞"声."木"和"俞"是"榆"字的偏旁.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梦回"一词多用来表示"梦醒"之义,一些人将其释为"梦中回到"其实是一种误读。"梦回"一词的用法有四种:一是紧接"梦回"二字,下文叙写抒情主人公梦醒后感受到的现实情境;二是紧接"梦回"二字,下文叙写抒情主人公从何样的梦境中醒来;三是"梦回"二字后本句结束或整首诗词结束;四是只以"梦回"二字作为题目,而此二字文中不出现。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梦回"当为其第二种用法。  相似文献   

7.
汉语"四字格"成语是经过长期锤炼形成的,一般都有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的特点.汉语中"四字格"所占的比例至少在百分之九十以上."四字格"成语在英汉翻译中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谒苏公祠     
中国有四大名楼,其中三楼在江南,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江北只有一楼,曰蓬莱阁。蓬莱阁上有一座苏公祠,祠中供有苏东坡的画像。镌刻有苏东坡的诗文。  相似文献   

9.
"巴"字是基于巴人的崇蛇文化而产生的.远古巴人特定的生存环境以及在多种原因影响下形成的族群文化心理,使其形成了独特的崇蛇文化.先有巴文化,尔后有"巴"字.作为巴文化之产物同时又是巴文化之一部分的"巴"字,其构字理据与巴人的崇蛇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并鲜明体现了巴人崇蛇这一族群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聂志军 《现代语文》2006,(10):93-94
"之"字是古文中一个常见的虚词,使用频率相当高.对它的词性的划分、语法的分析一直存有争议,在不同时期结论也往往不同.因此,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之"字的教学一直是一个难点.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之"字的教学严重滞后于"之"字的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于<说文解字>中四个字的解释作了新的补充和论述.(一)水,准也.有平等之义.(二)公,平分也.有平均主义.(三)忠,敬也.有诚信之义.(四)宜,所安也.有适宜之义.  相似文献   

12.
正《邛竹杖帖》【释文】去夏,得足下致邛竹杖皆至。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即分布,令知足下远惠之至。第一行:"去"字渊雅古致,笔饶生机。"夏"字末笔,灵巧一搭,举重若轻。"邛"字粗阔浓郁,侧锋取致,力在笔不到处,末笔更是用意入微。"皆"字笔触活泼。第二行:"士、人"连写,人字之捺尽力伸出,间插第一行之"得、足"两字空当。第三行:"分"字,一字之内,重若崩云,轻如蝉翼。第四行:"之、至"两字,悠悠忽忽,倏然而远。  相似文献   

13.
说“禅”及其反映的王朝更替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禅"字何以有"禅让"之义?有一种观点认为来源于除地而祭的"(土单)",可称为禅祭说.该说又有三种表达方式.一是东汉班固、东晋袁宏等的"揖让受终,则有封禅之事"说;二是东汉郑玄的"置之空(土单)以出其君,更立其次贤者"说;三是唐人杨倞"除地为(土单),告天而传位"的折中说.不过,目前所知,禅让之义出现以前,除地而(土单)似可用于祭祖和婚仪;"封禅"晚出;"告天传位"更为晚出.禅祭作为禅让之义的源头证据不足.清儒朱骏声指出,"禅"可作"嬗"、"蝉"和"传"的假借字.循着这条路径,可以证明,"禅"字与童声字通假.东汉以来,许多学者认为"禅"古代作"嬗"、"擅"、"檀"等字;其中的"嬗"为"蝉"之假字,"蝉"的名词动化,有"变蜕"和"相连"、"断绝"和"继续"的含义."传"字本义为传车,引申为辗转传承,与"禅"("蝉")字义有相合处,而且音近可通假,先秦文献中,凡可使用"禅"("嬗"等)字表达禅让意义的地方,多用"传"字,此后,"传"、"禅"("嬗")等字互换通用.这说明,"禅"字的禅让之义,可能最初来自"蝉",而非"(土单)";它的主要内容,亦非禅祭和传位的结合,而是"断绝"和"继续"的辩证统一,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王朝更替观.  相似文献   

14.
"早",如此简单的一个字,怕是四五岁的孩童都会写了吧.然而此字虽简单,背后却有无限的智慧.一个简单的"早"字,足以成就一个人的一生.@@早,是一种人生态度.求学之早,是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工作之早,是奋斗不息的生活态度.觉悟之早,更可谓是爱国之深切的奉献态度.2009年11月23日,中国著名的翻译家、文化史学家杨宪益于北京病逝.  相似文献   

15.
1911年,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中华书局创办人陆费逵在他主编的《教育杂志》上著文提出:吾国近日,亟宜注意者有三.国民教育,一也.职业教育,二也.人才教育,三也."国民程度之高下,恃国民教育,国民生计之赢绌,恃职业教育,而国势之隆替,教育之兴衰,厥惟人才教育."这是"职业教育"四个字首次出现在中国人的文章中.而1917年成立的中华职业教育社,才真正让职业教育在中国落地、生根、发芽.  相似文献   

16.
清人唐彪《读书作文谱》中说:“先辈云:文章大法有四:一曰章法,二曰股法,三曰句法,四曰字法.四法明而文始有规矩矣.四法之中,章法最重,股法次之,句法、字法又次之.”又说:“文章全在布置,格即布置之体段也.……作文之时必先定一格,以为布置之准则,而文乃成片段.清人刘熙载《艺概·文概》中亦云:“文有七戒,曰:旨戒杂,气戒破,局戒乱,语戒习,字戒僻,详略戒失宜,是非戒失实.”  相似文献   

17.
小学写字教什么?该怎么教?近日,本人执教一节苏教版小学写字课,四年级的"土字底、宝盖头".对"土字底"的教学设计经过三次修改,多一层思考,多一次修改,每一次新的设计,都让我对写字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 第一次:关键词——书写 教学设计: 学写"土字底" 1.出示"塑"字:"土字底"写时注意什么? 2.交流: ①两横:上横短,下横长.两横分列横中线上下. ②竖:写在竖中线上. ③注意靠下.这是一个上宽下窄的字,"土"字底在整个字中偏下.  相似文献   

18.
"诸"是不是合音词的况总共有三种:(一)"动词+诸",(二)"动词+诸+乎",(三)"动词+诸+名词(或词组).文章对这三种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讨论,发现上述(一)、(二)两种情况的"诸"字都只相当于代词"之",由"诸"字煞尾时,"诸"字并不是"之乎"的合音.第(三)种情况的"诸"字,有称代作用时,只相当于代词"之",认为"诸"字是"之于"的合音,是忽视了古代汉语中"于"字可用可不用的客观事实而误会的结果;"诸"字无称代作用时,只相当于介词"于".最后得出结论:"诸"没有合音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19.
登蓬莱阁记     
登州蓬莱阁上望海如镜面,与天相际。忽有如黑豆数点者,郡人曰:海舶至矣。不一炊久,已至阁下。[简述] 此文仅38字,妙笔间有物有人、有静有动、有近有远……  相似文献   

20.
张荫麟(1905-1942),字素痴,广东东莞人,著名学者,历史学家. 钱钟书、张荫麟为翘楚,有"北秀南能"之谓.在清华求学七年,张荫麟以"史、学、才"三才识为人所瞩目.与钱钟书、吴晗、夏鼐并称为"文学院四才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