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川教育》2001,(3):86
威远县河北街小学付革新在&;lt;一来一去,孰是孰非&;gt;的来信中问: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之船究竟是来自东吴的船,还是待往东吴之船?教参中理解为“来自东吴的船只“,我认为应该是“要到东吴去的船只“似乎更合理.……  相似文献   

2.
天堂毕棚沟     
朱效文 《新读写》2008,(6):60-61
小时候读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时,总对成都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羡慕不已。想象中的成都人,只要推开朝西的窗户,就能望见蓝天下白皑皑的雪山,简直是生活在仙境之中。  相似文献   

3.
诗,当能给人以美感。怎样才能把诗的美感讲出来,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讲出诗的色彩美,是传达诗意美感的关键。如讲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教师就要通过诗句本身色彩的  相似文献   

4.
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雪,门泊东吴船。这是一位朋友开的玩笑。他故意把杜甫这首《绝句》中的“两个”、“一行”、“千秋”、“万里”等数量词删去,并问我:“此诗如何?”我答道:“通是通的,对仗也工巧,但比起原作来,诗意就要淡多了。”  相似文献   

5.
《四川教育》2001,(2):86-86
威远县河北街小学付革新在<一来一去,孰是孰非>的来信中问: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之船究竟是来自东吴的船,还是待往东吴之船?教参中理解为"来自东吴的船只",我认为应该是"要到东吴去的船只"似乎更合理.  相似文献   

6.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朵诗苑奇葩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居成都草堂时的杰作。问世千余年来,凡读此诗的人无不拍案叫绝,究其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7.
杜甫的这首《绝句》我们通常都是这样解释的:黄鹂在翠柳上鸣叫,白鹭飞上青天。从窗里看到西山上的雪,门口停着去东吴的船。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船近景。细想起来,这样的解释似有不妥之处。首先,“从窗里看到西山上的雪”与“门口停着去东吴的船”这两者之间没有什么意境上的联系。如果说是时间与空间的联系,那么,船停在门口,在这有限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郭凤 《今日教育》2007,(7S):69-69
西岭雪山.海拔516,4米.是成都第一峰.终年积雪不化,阳光照射下,洁白晶莹,银光灿烂,秀美壮观。唐代大诗人杜甫盛赞此景,写下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绝句。西岭雪山也因此而得名。  相似文献   

9.
绝句受其形式的影响,通常突出一个焦点,其它材料围绕这个焦点作铺垫与衬托。而杜甫的绝句却独辟蹊径,自成一格。被一些评论家视为“变体”、“别调”。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通篇写景。描绘出大自然美好的春光。诗中有画。读来如  相似文献   

10.
白鹭之邀     
《小学科学》2013,(1):16-17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前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四首绝句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的春景,其中写到了两种鸟类:黄鹂和白鹭。  相似文献   

11.
杜甫的一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被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选编,可谓经典。但“两个黄鹂鸣翠柳”这句总让我有些疑惑不解,杜甫为什么不说“两只黄鹂鸣翠柳”呢?“个”比“只”到底好在哪?这让我想起了文学巨匠——鲁迅。他在《秋夜》中有这么一句,说天空“闪闪地眨着几十个星星的眼”。难道文学大师就可以不顾语法,随心所欲地用词吗?还是里面包含着什么深刻的用意呢?  相似文献   

12.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这首《绝句》,对仗工整,意境优美,是饮誉诗坛的脍炙人口之作。有趣的是,它还曾被人巧妙借用,从而为我们留下了三则有趣的佳话。  相似文献   

13.
通过杜甫诗歌的回溯,着力探讨杜甫诗歌能超越时空历久存在的内在价值,即杜甫诗歌儒性根源的具体体现,如“儒生气象”与“儒生语言”,以及当今价值视野下思考杜甫诗歌现代价值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一次公开课中听一位女教师执教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开课伊始,就在教师引导学生读懂诗意时,一位学生突然举手质疑:“老师,我认为‘两个黄鹂’中的量词用得不恰当,应该改为‘两只黄鹂’更准确些。”此语一出,全场哗然,女教师更是一愣,她显然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更觉得像诗圣杜甫不可能出现如此低级的错误,但这个学生的意见也确实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15.
“两个黄鸸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这首《绝句》,对仗工整,意境优美,是饮誉诗坛的脍炙人口之作。有趣的是,它还曾被人巧妙借用,从而为我们留下了三则有趣的佳话。  相似文献   

16.
吴植 《湖南教育》2003,(18):32-33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唐代“诗圣”杜甫的《绝句》描绘了一幅春天色彩鲜明、生气勃勃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在饱经战乱之苦后对和平生活无比向往的喜悦之情。诗歌对仗工整,平仄对错,脍炙人口,不仅千百年来传诵不衰,而且是教育少年儿童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绝好教材。  相似文献   

17.
从上世纪初开始,小学语文教材中就选入了不少古代诗歌,其中大部分是唐诗。用普通话语音来诵读这些唐诗,有些仍是押韵的。例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又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两首诗的韵脚字分别是“间”“还”“山”与“天”“船”,今天读来都是押韵的。  相似文献   

18.
小语七册选了杜甫的一首绝句,诗中数字的运用十分精彩。首二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与“一行”相对。两与一均系实数,量少物小,以此衬托出天地之大。杜甫住的草堂在锦江之滨,堂畔有柳,堂外绕江,一大片翠绿的柳林,只有两个娇黄的鹂鸟;锦水青碧,白鹭飞于江上,一举冲霄,天空碧青,广阔的空中只飞翔着一行白鹭,反衬手法十分鲜明,给人以恬静、深邃的感觉。“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千秋”与“万里”相配。“千”和“万”都是概数,诗中用一“含”字包容“千秋雪”,用一“泊”字揽进“万里船”。“千秋”是以积雪的年长日久显其山高:“万里”是以航船的行程遥远显其流长。  相似文献   

19.
两个黄丽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的传世诗作颇多,不少名篇佳作都使读者过目难忘。享誉一代诗圣,他当之无愧,这是众所周知的。但要说杜甫在绘画方面也有修养,那知道的人可就寥寥无几了。但若能了解他的绘画造诣,对于品读他的一些诗作是大有裨益的。他在流浪各地时,注意寻访古今名画,像顾恺之的作品,就曾使地“神妙独难忘”。他和当时的著名画家王维、曹霸、王宰、姜皎、韩干等都有过交往。他写过很多题画诗,题材包括鹰、马、鹤、松、山水、园林等方面;他还对绘画艺术发表过不少精辟见解;他的一些诗作也…  相似文献   

20.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诗人杜甫住在成都草堂时写下的《绝句四首》中的第三首。《语文知识》1997年第1期发表的一位作者写的《杜甫<绝句四首>之三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