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适合的教育"观照的课程价值指向"知识中心""经验中心"与"社会中心"课程的交往互动。基于此,"新优质学校"提出建设"家门口的好学校",为普通市民子女提供"适合的教育",通过四种典型课程建设模式将"适合的教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
新优质学校是最近几年上海教育的一个热词,而且已经由热词转化为学校的自觉追求和实践。新优质可以有不同的界定,新优质也一定有不同的路径。"以富有特色的实践创造赋予了品质的价值",新优质已经诞生了实效明显、比较成熟,而且具有示范性样本意义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经验。但是,综观这些经验有一点是相同的,这就是新优质学校内在的健康、优良、活跃的"文化基因"。文化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而这种竞争力则基于"文化基因"。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新优质学校尊  相似文献   

3.
什么样的学校是"家门口的好学校"?上海推出的新优质学校经历了怎样的成长历程?本刊推出的长篇纪实通讯《一所家门口的好学校——洵阳路小学的"新优质"之路》,解读新优质学校的成长历程,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响应,正如一位读者所说"这才是按照教育规律办学,上海基础教育需要更多这样的学校",。本期,来自我们的读者——校长、学者、媒体、家长的代表,从不同视角解析"洵阳现象"  相似文献   

4.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为本"。上海市闵行区田园外语实验小学长期坚持引领学生成长发展需要,笃行实干践行教育初心,坚持扎根教师队伍培养,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把一所以招收随迁子女为主、只有几百人规模的农村学校,发展成有3300名学生,近百名国家级、市(区)级骨干教师的优质教育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2011年4月以来,上海市教委正式实施"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来自各区县的43所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成为项目学校。很多人一直在问,什么是新优质学校?它新在哪里?我想,也许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首先,所谓"新优质",其实并不新。项目组强调每所学校都要努力做到:将教育关怀公平地惠及来自不同社群的全体学生。这与两千多年前孔子所提倡的"有教无类"别无二致,也是依法办学的基本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第一条就写明教育要"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  相似文献   

6.
"走向新优质,是通过深化学生立场,开阔未来视野,有效应对差异的学校持续改进,成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及其系统。"走向新优质:高位均衡发展阶段的学校改进新世纪以来,上海市基础教育进入了以提升内涵为重点的高位均衡发展阶段。然而,公众仍然抱有较大的择校冲动,仍有较强的教育改革呼声。在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制度之下,让每一所公立学校都能成为"家门口的好学校",学生喜欢、家长信任、公众满意,这是新优质学校发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所倡导的"新优质学校"同时兼具官方色彩与亲民色彩,肩负两重使命——既要吻合当下上海民众对优质学校的理解,又要代表上海政府对未来社会所期待的"新优质"学校的定位。新优质学校在上海市的"绿色指标"测评中具有一系列的结果优势,本研究选择一所市新优质项目学校,匹配与之背景变量等相类似的一所区新优质项目学校,一所一般学校,进行深度的课程与教学的个案对比,分析学校和课堂的运作过程,以打开新优质学校的运作黑箱。  相似文献   

8.
读书能够创造幸福,工人新村小学80.9%的学生为外来务工子女。基于现状,学校成立了"新村书社",全力推进"童心悦读课程"建设,让校园成为师生幸福栖息的乐园。"幸福书架"打通了学生借阅图书的便捷通道;师生共读,开启幸福校园生活;晨光吟诵,打造独特亮丽的风景;家校联动,引导家长用读书传递爱。学校通过打造课程人物,让课程文化影响教师、家长、学生。让外来务工子女享受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优质均衡的教育,让读书成为像呼吸一样自然而有节律的事情,用阅读为外来务工子女撑出一片幸福的蓝天。  相似文献   

9.
肖成 《学子》2014,(14)
正本文所研究的流动人口子女指的是户籍在外省市,在城市或乡镇从事生产性、服务性等相关劳动的"农村外出就业者"的子女,年龄范围界定在6~13岁之间,即处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育阶段的孩子。这部分孩子往往被称为"流动儿童",在张家港市被称为"新市民子女"。目前学校一共有623名学生,其中"新市民子女"394人,占到了学生总数的63.2%。面对近年来不断增加的"新市民子女",  相似文献   

10.
新优质学校项目是一次教育改革信心的重整,如果你怀疑,那就加入到我们当中来,你必定会被这个不断壮大的团队所振奋,被闪光的思想所激励,被教育的神圣所感动。有人问:"你们推新优质学校,是不是对应的是老优质学校?"又有人说:"你们又在搞运动,推什么新优质,那么其他都不是好学校了?"还有人说:"你们推新优质学校,与义务教育阶段均衡化的大趋势是背道而驰的!"更有人断言:"你们这些所谓的新优质学校,最后必然会走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去。"说这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子女在有学上的同时,还需要上好学,享受优质教育。而优质教育没有绝对的标准,适合的就是优质的。山东威海市西苑学校作为一所以农民工子女为主体的学校,根据农民工子女的实际需要,开展了融合教育、生存技能教育、心理教育、知识教育和关心教育,到得了良好的效果。西苑学校的办学经验具有多方面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伴随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只满足于子女"有学上",更要求"上好学"。家长眼中的"好学校",要求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先进、学校管理过硬、教育教学质量高。条件稍好的家庭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入城里的"好学校",城中村学校被严重边缘化,生源流失严重,教育功能被弱化。探索城中村学校走出办学困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细细看了上海市闸北区实验中学从校长到教师写的一组文章,又了解了他们办学的最新进展,我感到特别兴奋。因为这所学校曾经是闸北区公办初中的"四小龙"之一,而且以艺术教育为特色享誉区内外,但是,最近十多年来由于城区改造,该校几经"折腾",成为了一所办学条件十分困难的学校。七年前,校长李广金受命于危难之时,励精图治七年多,终于"修成正果",使学校成为了一所"新优质学校",走出了办学的低谷,重新昂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奉贤区胡桥学校聚焦农村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父教缺位的现象,结合学校多年开展的"优质爸爸成长营"项目的实践经验,构建一体化的父教亲子课程体系,将生涯教育融入家庭教育,提升父职功能,改善亲子关系,促进家校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15.
网络化生存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守正"与"创新",应坚守"一条主线",实现"两个转变",推进"三对融合",从而为新常态下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优化和落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优质、可靠的人才和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新优质学校?从"说文解字"看,这首先应是一所"优质"的学校。而所谓的"新",就是区别于传统意义下的"重点"或者"名校"。那么,这个"新"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这种"新"的"优质"的价值取向究竟是什么?抑或说,其办学的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这就取决于学校对"优质"的诠释。在社会对"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的呼声越来越高之际,有一个问题不得不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  相似文献   

17.
在基础教育的转型时代,上海市教委设计了"新优质学校的推进项目",两年来已经吸纳了43所新优质学校。本文分析了43所学校的变革路径,对其基本特征和未来走向提供一种分析框架,提出新优质学校应共享的一些知识基础与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8.
费田春 《中国德育》2014,(20):56-57
正成都市泉水路小学是现代城市中典型的"新市民子女学校",70%生源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城市老旧小区改造迁徙住户子女,可谓"候鸟"栖居之所。这部分孩子的家长平时忙于生计,对孩子的学习和习惯关注较少,导致孩子习惯教育和培养比较滞后。基于此,成都市泉水路小学校提出了"培养良好习惯、奠基人生幸福"的办学理念,开展基于"TSP+H(教师、学生、家长+习惯)"研究和实践模式的品格教育实验,把习惯教育作为切入口,撬动新市民子女整体素养的提升,如今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9.
徐洁 《现代教学》2014,(4X):14-17
<正>行为规范教育是德育的奠基工程,也是促进一个人健康成长的护身符。作为上海市的一所农村小学(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占比达60%以上)、上海市的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青浦区华新小学在"构建学校文化场、培育健全现代人"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学校行为规范教育紧紧围绕"以我言行,树华小形象;尽我所能,为华小争光"的核心思想,全方位地为农村小学生的行规养成铺就"成长路径"、开设"绿色通道"、提供"优质土壤",尤其是巧用"好老师+好妈妈"的共生效应,双管齐下,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9,(94):13-14
随着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其学龄子女也往往以"举家迁徙"的形式进入城市各类学校就读。进城农民工子女步入城市后,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生活成为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