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实——新闻的第一要义。是新闻报道的价值所在,更是新闻工作者的真情融入。平实——民生新闻的根本特色。不仅是选题上的贴近百姓,也是表现形式上的平民化追求。  相似文献   

2.
廖俊玉 《新闻窗》2009,(1):40-41
经济新闻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门类,不仅担负着传递经济信息的职能,还肩负着为人民群众生活提供决策参考的服务功能和进行舆论监督,守望和改善经济环境、推动经济发展的引导功能。经济新闻的报道既要避免言之无物,又要避免枯燥冗长。如何贴近群众,如何将经济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民生新闻是以群众发展的角度存在的,以民生为本、反映民意的新闻节目。民生新闻无论是从新闻内容还是报道形式上都更加贴近百姓,因而很受群众的欢迎。民生新闻作为各地方台每天的主流节目,报道的新闻都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但是同时也应注意新闻报道的深度和高度,在贴近群众的同时,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民生新闻,挖掘普通人身上不普通的东西,反映我们的时代,拓展了新闻报道的新领域。在传统的新闻实践中,普通人的生活很难成为新闻报道的题材,这种置广大的人民群众之痛痒于不顾的新闻状态,被当作新闻方针严格地执行着。1993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子栏目《生活空间》,打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口号,给观众带来了完全不同的新闻报道观念、视角和表现手法,开辟了新闻报道平民化尤其是电视新闻报道平民化的先河。  相似文献   

5.
王光祥 《新闻窗》2013,(4):25-26
“基屋、生活、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根,报道之源;察民情、道民声,是新闻工作者履行耳目喉舌之责的重要使命。”2010年2月新华社记者在《做一个有“根”的新闻记者》的文章中的这句话,明确告诉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一线,从群众实际生活中挖掘出来的民生新闻,才具有更强的可读性、权威性、亲和力、说服力。  相似文献   

6.
孙茂春 《声屏世界》2012,(12):36-36
善于贴近群众,发挥创造性。广播电视工作者应摆正自己的位置,贴近群众,做到心与群众贴在一起,情与群众融在一起,劲与群众合在一起,把党的意志和人民的心声统一起来,增加自身在群众心目中的份量。在实际工作中,应将"硬"题材从"软"处着手,将大题材从"小"处切入,创造性地将关注民生的鲜活报道以亲切体现真情。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对民生问题愈加重视,惠民政策不断推出,服务职能不断完善,这些内容都是百姓热切期盼的。作为党领导下的新闻媒体,理所应当地承担着重大政策宣讲、重大战略阐释、重大举措解读等新闻报道任务。由于民生新闻报道更加贴近群众,因而也增强了媒体自身的影响力和亲和力。政府期待、有益公众、自身发展的“三方”共赢需求,促使媒体把加强和改进民生新闻报道作为一项紧迫任务抓紧抓好,致力于服务大局,服务百姓,倾听民声,反映民意,在党委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8.
冯昱开 《新闻窗》2010,(5):114-115
说起电视民生新闻,从2002年“南京零距离”首先提出“民生新闻”的理念,民生新闻在我国迅速发展壮大,这一新闻资讯栏目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为栏目的价值取向。公众把它当作生活诉求的绿色通道,政府则把它当作联系群众的纽带。成为社会肄论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平衡把握舆论监督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马健 《新闻传播》2015,(3):81-82
近年来,随着各级党委政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类新闻成为国内媒体新闻报道的重点领域。民生新闻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新闻报道,需要相对独特的写作技巧,为了提高民生新闻的报道水平,国内新闻工作者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这些技巧,为受众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相似文献   

10.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已经成为电视新闻节目的重要分支内容,并且由于其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特点而广受青睐。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曾经面临辉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不足,尤其是在当下新媒体的冲击下显现了困境。电视民生节目如何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走出创新之路,这是新闻工作者需要思考的。  相似文献   

11.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循的原则,是新闻报道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达到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牢固占领舆论阵地的关键所在,也是提升新闻媒体公信力、竞争力和经济实力,增强新闻媒体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赵虎  王欣 《新闻前哨》2005,(7):31-32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人为本”不仅成为党和政府在施政上一面高扬的旗帜,同时也成为媒体在新时期改进新闻报道的一个突出的时代标志色。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促使我国的政治生态发生巨大变化,与之相连的意识形态也及时跟进。民生新闻便在这样深刻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实际是社会新闻在新时期“三贴近”语境下的一种演绎,其主要特征在于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民生取向,以平民的视角和态度纪录百姓的生活实态。  相似文献   

13.
民生新闻的宗旨就是关注普通民众、贴近百姓生活,以老百姓为核心"受众",确立"平民化"的价值取向。作为现代媒体,确立新闻报道的平民化视角是顺应历史的潮流,也是自觉遵守新闻传播规律的表现。本文从民生新闻的主体、内容、语言等方面,阐释当代媒体如何确立民生新闻报道的平民化视角。  相似文献   

14.
张玉坚 《新闻传播》2009,(10):90-90
新闻报道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贴近”,是人民广播电台坚持党性原则,真正成为党和政府、人民群众的代言人的根本尺度.是新闻宣传工作者的行动指南,也是提高新闻报道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途径,更是新闻工作者多出精品的法宝。在信息时代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广播电台越来越受到电视、网络等新型媒体的冲击.已由原来的新闻霸主逐步变成了弱势媒体。  相似文献   

15.
2007年新年伊始,湖北日报在一版突出位置,推出新栏目"记者走基层",倡导记者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践行"三贴近",真正沉到一线采写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佳作,体现党报公信力,增强党报影响力。2月6日,中宣部部长刘云山批示:"对像湖北日报记者这样深入基层采访、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新闻工作者的事迹,综合起来公开报道。"2月13日和14日,新华社和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人为本”不仅成为党和政府在施政上一面高扬的旗帜.同时也成为媒体在新时期改进新闻报道的一个突出的时代标志。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促使我国的政治生态发生巨大变化。与之相连的意识形态也及时跟进。民生新闻便在这样深刻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实际是社会新闻在新时期“三贴近”语境下的一种演绎,其主要特征在于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民生取向。以平民的视角和态度记录百姓的生活实态。  相似文献   

17.
宫建华 《新闻世界》2009,(11):44-45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也是党报做强民生新闻的题中应有之义。以关注就业、教育、分配、社会保障为内容的民生新闻.不仅事关群众利益,成为广大民众关注的焦点,而且是党报坚持“三贴近”原则。改革新闻宣传,提高党报公信力,增强新闻可读性的生存、竞争的利器。  相似文献   

18.
坚持新闻报道的"三贴近"原则,多报道一些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并力求准确、鲜明、生动,是时代赋予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写作真正做到"三贴近",既是采访作风,采写方式的转变过程,也是采写水平、写作技巧的提高过程.  相似文献   

19.
当今社会,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媒体的不断崛起,给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种形势,报纸中的民生新闻异军突起,利用其贴近群众,来源于群众,具有群众缘的特点成为传统媒体突围的一把利剑。在这个时期,报纸的民生新闻报道如何选好内容,做好策划,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传统报纸媒体所面临的考验之一。既要背负起传统媒体的责任,又要做读者喜爱的民生新闻,这是做好民生新闻所需要考虑的。  相似文献   

20.
朱丽辉 《东南传播》2014,(11):143-144
民生新闻从人文关怀出发,以普通群众需要为着眼点,表现出电视新闻媒体强烈的受众意识、服务意识。民生新闻的报道,更加明确地代表普通百姓的态度、视野和情怀,做好民生新闻报道,不仅是电视新闻媒体宣传理念的体现,更是增强电视新闻媒体竞争力、亲和力、感召力的客观需要。地方台有着天然的地域优势做好民生新闻,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入手,深入挖掘这一"富矿"资源,让电视新闻媒体真正成为广大群众的"贴心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