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巨鹿之战"为巨鹿文明增添了历史神韵,也影响了张耳和陈馀的人生。战前的张耳、陈馀志同道合,为理想积极谋划;巨鹿一战,朋友疑忌,反目成仇;战后的张耳、陈馀分道扬镳,皆欲杀对方而后快。张耳、陈馀的人生经历和友谊破裂引发后人对友谊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2.
张耳、陈余是对巨鹿之战有重要影响而被忽略的人物。巨鹿之战前,张耳、陈余立赵歇为赵王于信都;巨鹿之战中张耳、陈余请求楚救赵,陈余还给章邯写了劝降信,二人在巨鹿之战中起了重要作用;张耳、陈余分道扬镳后,人生结局不同,值得深思,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3.
覃绿原 《课外阅读》2011,(9):144-144
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是鲜活的、流动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传达对人生、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的真知灼见,使学生能敏锐地捕捉和领悟课文的内涵,得到健康的情感熏陶,使语文教学成为流淌不息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4.
苏轼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人政治”的时代,这个时代造就了苏轼的特殊人格,即他对现实的超越与执的生活态度,不做“散人”,也不做“拘人”,对于“兼济”和“独善”两种人生方式,却不从主观上要求外在社会准则的认同,而是建立在心理主义基础上,成为丰富自我、发展自我的两种手段。这种审美人生给苏轼的学创作带来了重大影响,本即分析探寻这种审美人生与学创作深刻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
李白漫游的人生注定了乡愁成为他诗歌的主要旋律,"客寓意识"是其基于身份认同、心灵归宿意义上的更深刻的乡愁,而方文山词作刻划出了当代都市人群流动生存状态下的心灵困境,并伴生出社会转型和地缘政治所带来的强烈的文化乡愁,为"客寓意识"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6.
亡命之徒—亡,逃,不作“死亡”解。本义指人改名换姓,逃亡在外地或国外的人。《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张耳者,大梁人也。其少时,及魏公子毋忌为客。  相似文献   

7.
秦末农民战争最初的一批起义领导人中,除了陈胜、吴广而外,最有影响的恐怕就是张耳、陈余了.以故清人冯班认为,陈胜"可与张耳、陈余并为传".然而,长期以来,张耳、陈余竟被一些人认为是混进农民队伍的六国旧贵族的代表,说他们"明目张胆地恢复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我认为,这种说法并无充分的史实根据,兹作《新论》,请史学界指正.  相似文献   

8.
和谐视野下的大学生和谐人生价值观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构建和谐人生价值观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诉求。高校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理解和谐人生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促使大学生构建和谐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文革在以往的叙述中似已成为一代人集体的梦魇,但沈善增的《正常人》却以对上海石库门的日常生活的呈现开启了文革叙述的另一可能:除却宏大政治的能指外,在那个非常态的历史时空中,其实还有更多凡俗人生的烟火气;纵然任何人都无法自外于时代的洪流,但具体的人生却见出了个体的生活形态及命运。  相似文献   

10.
黄定成 《现代语文》2010,(4):151-153
诗人的人生际遇和心路历程必然影响到诗人的创作,诗人的诗作必然会烙上其人生际遇的烙印。杜甫能成为彪炳千秋的伟大诗人,自与他所处的时代和人生经历分不开。清末诗人郑珍诗歌亦被后人尊为"诗史",他之所以在创作上步武老杜,亦是与其所生活的时代密不可分。纵观杜甫和郑珍的人生经历,会发现他们的人生际遇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也是郑珍的诗歌创作主要以杜诗为蓝本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成人渴望成功,而成功越来越取决于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状态,乐观、向上的情绪已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讲,良好的情绪直接决定了人生的苦乐,主宰了人生命运的成败。  相似文献   

12.
从先秦到汉末魏晋,诗歌在主题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个体生命忧患意识逐渐成为诗歌的普遍主体。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对生死存亡的重视、感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上至皇家贵族,下至中下层普通知识分子,都染上了这种时代的色彩,在其诗作中流露出浓重的人生悲凉感。  相似文献   

13.
论当代青年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的捷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分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是时代的主流,用有限的人生成本去创造无限的生命价值,为社会做贡献,成为当代人生的价值取向。当代青年学生珍惜受教育的机会,夯实人生发展的基础是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的捷径。  相似文献   

14.
中国目前处于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动与日俱增。农村社会劳动力向外流动主要表现为职业上的流动,职业流动的主要形式包括职业上的地域、种类、地位和代际的流动。不同的农村社会职业流动现象,反映的是城乡之间的固有差异。在农村社会流动日益增多的背景下,产生的社会效应也表现在多方面。从农村职业流动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职业流动产生的原因及形式,探寻了农村职业流动带来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5.
经典作品包含作者对于人生的深层思考,往往是时代思潮的艺术化表现,对经典作品纯文学的解读具有天然的狭隘性和弊端。发掘作品思想与时代思潮的深度联系,由作品而了解民族文化,把知识的传授导向人生智慧的养成,应成为文学教学的一种追求,而教育者具备必要的思想史知识及其研究方法是拓展文学教学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一、遭遇“咆哮的狮子” 小学时代,既是人生最富梦幻色彩的时代,也是人生走向社会的第一个黄金驿站。儿童从进入小学校门的那一天起,角色就已经发生了变化,由小朋友变成了小学生,学习将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他们一方面要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参加集体活动,接受良好行为规范的训练和约束,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个性品质。  相似文献   

17.
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组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悲哀,对人世不平、人生多艰的愤慨,而且在这些表面看来似乎消极悲观的感叹中,深藏着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追求和留恋,在相当的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诗人鲍照对人生的执著是这组诗的一个共同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福楼拜说过:阅读是为了活着.学生时代是人生的启蒙阶段,打好人生底色,夯实知识基础,为后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学校图书馆是学生获取课堂外知识的主要场所之一,高效利用好学校图书资源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9.
从先秦到汉末魏晋,诗歌在主题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个体生命忧患意识逐渐成为诗歌的普遍主体。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对生死存亡的重视、感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上至皇家贵族,下至中下层普通知识分子,都染上了这种时代的色彩,在其诗作中流露出浓重的人生悲凉感。  相似文献   

20.
四十年前,曾流行过这样一句话::"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虽然时代变了,但如今在新村官里这句话所包含的内涵却没有变。没有气壮山河的豪言,也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他们只是默默地在村里村外,以实际行动,爱农、为农、服务三农。在农村的工作成为他们人生中光辉的一页,在处理纷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