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述强被誉为"仫佬族散文三杰"之一,他的散文的艺术魅力主要有三个层面:独具生命个性的意象群;小说叙事技巧的巧妙运用,使故事生动地穿插于散文思绪之间;精雕细刻的语言描写,及情感波澜中静中有动的和谐的叙述节奏等。这些使其散文整体呈现冬日暖阳般的情调,精致、温馨而持久。他是散文天地间的"一棵独立的树"。他"内敛"、"简单"的文字,确实达到了"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正>散文贵有"文眼",这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所谓"文眼"就是表现主题思想内涵的句子,也就是揭示主题的字眼。唯有"文眼",题旨才会有隐现,意境才会有虚实;唯有"文眼",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文眼"是散文艺术构思的焦点,它是作者经过艺术的概括和集中,把作品的思想和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首先,朱自清散文"文眼"的安设,能够做到不事雕琢,不露痕迹。艺术的大忌是人为的雕琢,而朱自清散  相似文献   

3.
正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最显著特点,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运笔如风,不拘成法,取材广泛,手法灵活,章法自由。所谓"神不散",是指中心明确,紧凑集中,始终不离开中心思想。"形散"与"神不散"是和谐统一的,既放得开——"形散",又收得拢——"神不散"。笔者认为高效数学课堂也应像一篇散文一样,要有一个主题,一个线索。数学中的形散,是指变化数学知识的外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变式,如变化叙述的  相似文献   

4.
钱谦益是明清之际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写得铺张扬厉、雄健恣肆,而且词采富赡、比喻新奇.他将奇与偶、骈与散融合在一起,骈散兼擅,创造了一种新体散文.这种新体散文既不像秦汉派经典作家的散文作品,也不像唐宋派经典作家的散文作品,而是别具一格,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散文的美学形态.可以说,钱谦益对散文艺术所作的开拓,为中国古代散文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本文事实上是在刘白羽散文最后的层面上对刘白羽散文艺术的一个总结。本文认为刘白羽散文境界崇高;历史与现实相交接;浩瀚宏阔中又不乏精细纤丽;色彩、节奏等形式因素也臻于完美。  相似文献   

6.
数学家说:“两点之间最短的是距离。” 哲学家则说:“两点之间最短的是梦想。” 二者之间虽然在句尾的结论上仅仅只有两字之差,却有着根本上的区别,前者属于现实,而后者则属于浪漫。从客观上来讲,二者似乎是界限十分明确的,其实不一定如此。比如散文诗,便是散文与诗歌联姻的产物,从过去的文学角度上看,散文便是散文,诗便是诗,二者界限分明。散文是散行的文体,它不受韵律的约束。虽然不能说散文完全没有节奏,但它的节奏是不规则的、偶然的。它的行文也没有一定的格式。而诗歌在这方面恰同它是相反的,既讲究韵  相似文献   

7.
苏雪林众多散文作品中,真正能够代表其散文水平,能与现代散文名篇比肩并立的是《绿天》和《屠龙集》中的"人生三部曲"。从中,可以基本把握苏雪林散文趣味、知识的"双重统治",以字作画、长于描写,文字典雅、善于修辞等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8.
从困惑散文诗发展的"目前的需要"看,首先是语言;而从散文诗语言美学核心看,首先是节奏。节奏是散文诗作家气血的运行轨迹,是散文诗的旋律的基本构成,是散文诗取悦读者的气质与姿色。节奏对散文诗来说,不仅仅是形式,也是思维,是思想,是形象,更是审美意识,甚至包含着它的全部的秘密。没有节奏,散文诗就没有形式的规定性,也就没有了与散文甚或是诗歌区别的形式性。散文诗语言大致可分为雅化、俗化、欧化三种。而这三种语言,都与节奏有关,都可以从节奏上来讨论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自古以来,散文这一写作体裁就一直被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在我看来,写好散文是写好一切文章的基础,自古有云,散文意在"行散而神不散",这种"散"与"不散"无关于形式,重在于"文思"、"文眼"。笔者结合近几年一线教学经验及探索认为,散文教学作为整个高职院校学科教学中难度较大、任务较重的一个部分,散文教学应该抓住阅读与鉴赏这个基础,希望本文能对高职院校散文教学中的阅读与鉴赏教学做一点探索。  相似文献   

10.
在散文教学中,只有善识文眼,才能引导学生深刻领会散文的意境、神韵和主旨;只有理清线索,才能理解散文的结构特点,领会散文“形散神聚”的艺术特色;而对散文开头和结尾的分析同样重要,既能使学生更好地握散文结构艺术的特色,也能使学生对文章主旨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在散文教学中,还应善于分析散文的伏笔与照应、衔接与过渡等方面,使散文教学既突出重点,又能从整体上把握散文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11.
在争奇斗艳的文学园地里,散文,堪称为一种最古老而又青春常在的“母体艺术”长期以来一直被奉为文学的“正宗”。 正因此,自古至今,人们对散文的含义、分类、艺术特征和写作手法各抒已见,难成确论。但是,在当代文学观念中,四十多年来,人们一提到散文,最深的概念就是“形散神不散”。一谈到散文就离不开“形散神不散”。散文作者们也自觉不自觉地以此来规范自己的创作。“形散神不散”几乎成了散文创作的“黄金定律”。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当代散文文坛上,季羡林卓然成家。他反对以"散"和"随"的态度对待散文创作,而提倡散文创作应该"惨淡经营",由此取得了丰硕的散文创作成果。季羡林的散文创作实践表明:散文不一定要写大事,身边小事琐事同样可以成就散文;散文作家不一定是天才,勤奋也可以造就散文作家。  相似文献   

13.
散文艺术兼有诗歌、小说、戏剧和政论的特点,是介于诸种文体之间的一种艺术形式,说它是诸种文体某些艺术的综合应用也不为过分。写景抒情,它类似诗歌;写人记事,它类似小说;常有较强的戏剧性对话,它与戏剧有密切关系;散文中的议论,又往往富有强烈的政论色采。但是,同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有它的特点一样,散文也有它自己的特点。散文的特点,许多人都把它归结为一个字:“散”。散文形式自由,不拘成法,从表面看来的确有些散,而它的艺术却正表现在这个“散”字之中。一篇散文千把两千字,或数千字,时而现实,时而历史,时而天文,时而地理,“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只要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有所见闻,有所感触,就可以随手拈来,生发开去,灵活地运用文学的一切表现手法,把它写出来。秦牧  相似文献   

14.
《白杨礼赞》出自大文学家茅盾之手,是我国现代散文园地的一篇典范作品。它不仅思想深邃、意境优美,而且结构严谨、富于变化,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在结构上,散文所追求的是一种“自然之节奏”,那意态的确有点像“散步”,似“闲谈”,如“行云流水”,但并不是无章法可求,通篇皆散。优秀的散文,都是散得开,收得拢的,《白杨礼赞》即是如此。从通篇布局上看,它结构严谨、层层深入,具有论辩色彩;从个别自然段上看,它又富于变化,曲折有致,看上去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散文因其形散,很讲究构思。怕杨礼赞)的构思精巧独特。作…  相似文献   

15.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文情并茂的文学题材。散文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谓"神不散",主要是说其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散文的这一主要特点进行教学,帮助学生体会散文的真挚情感,揣摩散文优美、清新、流畅的语言。  相似文献   

16.
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形式,同时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散文给大家的印象是"形散而神不散"。的确,散文篇幅小,结构不复杂,但是其选材精要,言简意赅,立意深邃。面对散文,对于文本内容的解读,可以说"一百个读者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也正是散文作品人文性的表现。但是现如今笔者在执教过程中有感,高中散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仍旧存在诸多问题,这也是该课题研究的缘起。  相似文献   

17.
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散文的阅读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那么,如何提高散文的阅读能力呢?一.抓住"文眼",揭示文章主旨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重要特点是"形散神聚"。散文的"眼"就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中心点,文章结构的枢纽点,也就是所谓"神聚"之处。抓住了散文的"文眼",犹如拿到了进入散文这座艺术宫殿的钥匙。散文的思想、感情、结构等也就不难理解和掌握了。那么,怎么识别文眼呢?作者为了表达主旨,往往由一字或一句来突出主旨,布局谋  相似文献   

18.
散文"形散神不散","神不散"就是文章的主题集中明确,而"形散"又加大了考生把握散文主题的难度。形散神凝、博而有纲、短小精悍、联想丰富等这些特征,使得散文阅读的高考命题更是强化了主题辐射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优秀的散文不仅蕴含着闪光的思想、饱满的热情、丰富的想象,而且有着美好的节奏音响。它不仅是供人看、供人读,更是供人听的。散文的艺术朗诵应是文学有声欣赏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论述了散文朗诵的教育审美功能、艺术手段及特点。在朗诵艺术园地,不能只有诗歌、小说之花的盛开,也应有散文之花的绽放。  相似文献   

20.
优秀散文总是取材广泛而不乱,构思新颖而不板,情感丰美而不凋,意境深邃而不浅,趣味淳厚而不单,余韵绵长而不短,语近情遥,文短意深,下笔成趣,舒卷自如;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借助了联想。散文以“散”得名,没有联想就“散”不开;散文以“凝”取胜,没有联想就无法“凝”聚。联想是散文形散神凝的必由之路,是散文艺术神奇的翅膀。那么联想的特点、作用和方式如何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