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语文。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艰民族文化……由此.语文课千头万绪,模糊一片,以致失却了本真的“语文味”!如何才能上出一堂原汁原味、让人点赞的语文课?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一、多层面解读文本。走进文本深处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只有透彻地解读文本.才能真正走进文本深处。教师才能知道教什么,怎么教,学生才能有所收获,有所体悟。“打铁先得自身硬。”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自己要先走进文本。那如何能够走进文本呢?笔者认为,首先是抛开敢参和各种解读材料,教师自己要先沉下心去,深入品读,凭借自身对语言文字的敏感能力,形成教师自己对文本的最切或独特认识。其次,教师走进文本深处要关注阅读的叫个层面:一是了解字面信息:二是了解隐含信息:三是了解篇章结构前后关联信息;四是激活读者个性的生活经验,对文本进行赏析甚至是质疑。最后,教师还可以借助名家的经此解读和知人论世的阅读观,来拓展阅读义本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2.
文本解读就是读者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走进文本,与作者在文字间进行沟通、交流,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相对于一般读者而言,语文教学对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不同文体的课文,这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文本解读能力。因此,语文教师要基于学习者、文本与作者三个维度对文本进行解读,让学生能够快速地掌握文本解读方法,提升文本解读水平,让语文课堂变得趣味十足,学生的参与性更高。以《梅花魂》为例,分别从学习者、文本与作者三个维度开进行文本解读。  相似文献   

3.
课堂是语文教师的舞台.炼就与展示语文教师教学功力的方式自然就是课堂语文教学。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功力,要从解读文本与解读学生开始。解读文本与学生就是“走进”文本与“走进”学生。“走进”文本就是关注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即关注文本“说的是什么”、“怎样说”以及“为什么这样说”等问题:“走进”学生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效果.即关注学生“需要学的是什么”、“怎样学”.以及“学得怎样”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于嵘 《上海教育》2009,(9):60-60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让学生先接触文本、走进文本,并与文本对话。为此,笔者在“抓”字上下功夫,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触摸文本、解读文本和感悟文本。  相似文献   

5.
正确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多元化解读,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并充分利用已有的阅读和生活经验与作者展开心灵对话,在对话中构建学生自己心中的文本意义,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树立“以生为本”的阅读教学理念的核心。我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实践中,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个人的文本解读一定要有深度,但课堂上教师必须把握好“有深度”的“度”,使课堂上的文本解读“适度”地深入.只有符合学生解读视域的解读才是真正的“有深度”的文本解读.“依靠问题引领,把思维引向深入”“简化教学形式,让语文回归本真”“把准引导力度,让智慧及时开启”与“转换问题视角,使解读视域变得开阔”,是课堂教学实践中四种行之有效的将文本解读推向“适度”深入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7.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之根.如果教师对教材解读得好,对文本分析得透,那么课堂上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就不会产生.著名特级教师、全国小语教学的新生代人物孙双金老师在谈对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首先提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味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语文教材中的文童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教师,首当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做好解读文本的第一人,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使阅读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状态—一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儿童的眼光走进成人的精神世界,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8.
文本解读是中学语文教学之本,教学过程中通过文本解读不仅能让学生走进作者内心世界,了解作者创作意图,也能在净化心灵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所谓解读文本则是读者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内心,通过心灵与文本对话,从而深入地理解文本,并能准确把握作者创作的目的。由此,教学过程中解读文本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鼎湖山听泉》为例,浅析解读文本的技巧,感受作者内在的心灵之声。  相似文献   

9.
刘飞 《四川教育》2013,(7):55-56
在传统的教学中,作为教材的文本具有确定性的解读取向:教科书的提示预示着编者的价值判断;教参的教材分析就是文本解读的指南;教学就是教教材……这样。文本丰富的意义被单一的解读所代替。师生的个性化解读被标准的分析所扼杀。因此。基于这一现实问题,多元的文本解读进入了新课程改革的视野,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而渐渐成为“新宠”。“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正如语文新课标所强调,我们对文本的理解与处理。要尊重学生、尊重文本、尊重自我;要基于文本的内在超越:要由踏实的执行走向自主创生。  相似文献   

10.
文本对读,既然是“对读”就不是单一的,而是有对应的双方。在这里,我们将教学中所要解读的文本界定为主文本,将与之相对应且有某种关联的文本界定为客文本。所谓“文本对读”,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师生作为文本的解读者在分析解读规定的主文本时,不是孤立、静止地就文本论文本,而是要善于发现与主文本有某种联系的客文本并加以利用,以客文本某种相关对应点来拓展主文本的解读视域,  相似文献   

11.
教育:开放的阐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阐释的意义乃在于阐释本身,对教育阐释的过程实际上是表达我们对教育的理解、理想、企盼的过程。对于我们而言,现今重要的是要意识到“什么是教育”其实是一个尚待开启的“问题”。在追问传统、审度现实的基础上,就教育与人的心灵、人格、化精神、生活、人性相关之维度,对教育的意义作出阐释,不求给教育以精确的定义,只求探问教育的重要的、基本的对现实教育而言急需的质素,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12.
秦宣 《教学与研究》2007,3(8):13-19
在中国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要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是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为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当代化.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始终高度关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中国实际、我们所处时代的性质到底是什么这三大要素.只有同时准确把握好这三大要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成功.  相似文献   

13.
With the growing empha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inquiry skills, the display and interpretation of data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Graph interpretation competence is, in fact, essential to understanding today’s world and to be scientifically literate. However, graph interpretation is a complex and challenging activity. Graph interpretation competence is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including aspects of graph characteristics, the content of the graph and viewers’ prior knowledge. For instance, the prior theory and expectations that students have may lead to biases and misinterpretation of graphs. One basic controversy that remains unanswered, for example, is what should we teach first in order to make students scientific literate, how to graph or how to interpret a graph? If it is the case that the ability to interpret a graph be developed prior to the ability to create, then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what graph interpretation entails. This paper reviews current literature on graph interpretation competence and argues that it should be explicitly taught given its importance and its complexity.  相似文献   

14.
恩斯特·布洛赫在《希望的原理》一书中,对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展开了全新解读。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并非简单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而是一种以劳动、异化和实践概念为核心的具体的人本主义思想。布洛赫的解读一方面恢复了"人"的主体地位,克服了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机械经济决定论倾向,另一方面由于过度关注伦理价值,这种解读也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立足现实追求人类解放的基本精神,其思想局限也是较为明显的。  相似文献   

15.
司法的确定性应当是司法的一种应然状态,但司法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案件事实认定、法律规则、法律解释、法律推理等不确定等因素的影响,司法结果往往是不确定的。要克服这种不确定性,确保司法结果的可预见性,就要完善立法,确立法律真实的案件事实观念,培养法官共同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素养。  相似文献   

16.
"着火"的"着",许多权威工具书都注作"燃烧",这一注释,不仅不符合汉语的语言逻辑,亦不符汉语的语法搭配习惯,故此注释恐未为妥当。文章从词义的历时演变和词的组合关系两个方面,考证出"着火"的"着"应为"生出、生起"义。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教学文本阐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当下文本的阐释由于跟随西方文艺理论的脚步,难免会有一些不合理之处。中学语文文本阐释应该坚持时代性、民族性和整体性的本土方向,并将其付诸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体会中华民族特色、学会整体性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应避免在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的。“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文化理论的创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升华。把生产力放在第一位,把社会意识放在第二位,把人民群众作为服务对象,既充分体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还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使“三个代表”牢牢建固在唯物主义基础上。  相似文献   

19.
常见的工具书对“媵”的解释不尽相同,尤其是解释其名词性义项时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工具书的释义须遵循准确贴切的原则,释义不妥容易引起误解、造成混乱。  相似文献   

20.
口译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教师、教材和教法上做全方位的努力。目前针对学生口译能力培养的研究以经验性讨论为主,实证研究较少,且显有从学生反馈出发进行探讨的。在回顾口译教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学习者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探究学生需求并提出以下口译教学建议:1)口译教师要有丰富口译经验及科学教学方法;2)课堂教材应以技能为线,练习材料要与时俱进,灵活多变;3)在教法上区别于语言教学,以技能为主;教师应多点评,做口译示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