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4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文化上的新保守主义的风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价值受到一部分学者的质疑。分别出于新启蒙主义和新保守主义文化立场的学者,围绕对"五四"的历史价值评判,各执一端,针锋相对地对20世纪中国的激进与保守两股文化思潮的历史功过进行了阐发。对"五四"的重评,包含了学术界诊断中国历史文化症结和引导当下文化走向的强烈诉求;体现了在全球化时代,学术界对如何化解启蒙与保守、西化与民族化之间的间隔,寻求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意见分歧。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性"实践的百年历史,成为探讨20世纪80年代从"新启蒙"到"文化寻根"现代性实践的知识资源与问题视域的逻辑起点。在"新启蒙"的"现代性"诉求中,文学书写与政治实践共同完成了对中国现代历史连续性、完整性的叙述,"现代性"的内涵始终处于国家意识形态和启蒙知识分子"新时期共识"的框架之中。"文化寻根"作为"新启蒙"的逻辑展开,试图借对传统文化之"根"的挖掘以完成"现代性"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想象性建构,而"文化寻根"的困境,显示的正是"现代性"的普遍主义和中国"本土化"的"现代性"遭遇时难以规避的矛盾与悖论。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不能不影响近代以来中国启蒙的发展。五四启蒙后期,启蒙思想的主流向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向转换,向着社会主义转换,启蒙发生了资产阶级启蒙向马克思主义启蒙的转变。20世纪30年代,有意识地承接五四启蒙的"新启蒙运动"是一场以马克思主义新哲学为指导的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启蒙,是不同于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启蒙的另一种启蒙,是更高层次、更深意义上的启蒙,是中国近代社会思想变革和社会变革的共同需要。  相似文献   

4.
保守主义思潮主要是指自近代以降迄及五四前后,在强烈的民族生存危机意识的刺激下,一部分以承续中国文化精神为使命的现代知识分子,力图恢复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传统的本体和主导地位,重建中国文化的伦理精神象征,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会通西方文化,建构起一种继往开来、中体西用式的思想文化体系,以谋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现实出路的一种思想文化倾向。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上,保守主义主要是从文化的意义上来说的,文学上的保守主义只是作为文化保守主义的一个次要部分而存在,它与文化紧密相关。在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历程中,文化保守主…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崛起的新保守主义思潮不但对美国的国内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也深深地影响了美国的外交政策。新保守主义的产生与美国20世纪60年代自由主义泛滥和美国国内外政治境况密切相关;新保守主义的理论渊源可以归结为美国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奇妙结合;新保守主义的国内政策带有明显的“保守”倾向.但其外交政策却表现出强烈的“开放”意识。  相似文献   

6.
五四文学与存在主义的价值关系是近年来学界已开始意识到的话题.从"新浪漫主义"入手探寻五四文学的存在主义倾向是一种新的"问题意识"生成点."新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五四启蒙现代性的历史语境,它以非理性主义为文化价值立场和审美思维形态,以现代主义为时代精神表征和艺术诉求方式,以生命哲学,生命诗学为创作话语的意义本体内涵.正是通过上述话语知识结构的建构"新浪漫主义"确证了五四文学与存在主义之间价值关系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论21世纪之初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新嬗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文化保守主义,历经150余年的嬗变,现已成为中国一种重要的社会思潮。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文化保守主义在思想与实践层面发生了新嬗变:读经运动风起云涌;祭孔活动不断升格;各种纪念峰会频频召开。新世纪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新嬗变引起了政府、学者乃至社会民众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研究有很大进展,取得了很多成果.这些成果涉及的面很广,诸如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内涵与特征、文化保守主义产生的时间、文化保守主义的类型、文化保守主义与其他思潮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文化保守主义的评价等等.相较于其他文化思潮,对文化保守主义的研究可以说是学术界着力较多、成果较为丰硕的,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有进一步深化的必要.  相似文献   

9.
五四启蒙运动在中国有着百年的曲折历史,它的历史使命依然没有完成。当代学者王彬彬以启蒙之精神、凌历之笔锋在文化批判、文学的史学研究和文学批评等领域追踪着启蒙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发展,并且继承了启蒙文化的传统,坚持现实主义文学、文学性和修辞论批评,成为“仍在启蒙路上”的当代人文知识分子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中国80年代末期文化激进主义的失败,反过来促成了保守主义文化的迅速崛起。中国近期部分电影和电视表现出对道德权威的冷漠,对激进理想的疏离,以及对于当下利益毫不掩饰的追求。20世纪90年代之后,许多学者对西方新历史主义对中国新时期影视的影响表现了一定的担扰,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1.
今人但知白话诗的尝试者为胡适,却未必知道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掌旗人,也是白话诗的有力倡导者与写作者,更重要的是他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实为中国白话诗最早的试验园地。陈独秀始终关注中国新诗的发展,直至晚年于狱中还对此发表过重要意见。然近年兴起的新文化保守主义对之却多存偏见。不矫正这偏见,不仅难以公正评价作为新文化运动旗手的陈独秀,也难以公正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12.
百年来,林纾的"五四"文化角色一直争论不休.忽而是"新文化运动的敌人",忽而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近年又被贴上了"文化专制主义"标签.如果从文化现象角度入手,回顾林纾当年的言谈举止,大量史实是不难让我们给予林纾一个中肯的评价.林纾是一尊古老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护神.我们需要"五四",但也不能没有林纾.林纾是值得纪念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历史叙事表现为启蒙与革命的双重变奏。鲁迅创作的现代性追求体现着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中启蒙与革命之间的亲和性与整合性。鲁迅创作现代性问题的历史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对近代启蒙与革命思潮的现代性整合;二,对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现代性追求的整体性思考;三,对后五四时代启蒙与革命、左翼与右翼的现代性整合。  相似文献   

14.
五四新文学最重要的价值之一是理性精神的显现,这首先体现在对人的认识,对个人自我价值的认识上;其次体现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具备了世界视野,认识到了盲目自大、帝王君亲等落后观念;第三体现在众多有识之士基于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考而选择了文学事业,这些选择本身就蕴涵着理性的力量。但五四新文学同时也相应地体现了某些非理性的因素,五四对个人价值的发现与推崇,也在某种程度上为新的个人崇拜与偶像塑造埋下了伏笔。五四虽然带来了先进的世界视野,却也带来了对外来事物的过分崇拜甚至迷信,接受过多而消化过少;那么多人不约而同地选择文学实际上过分抬高了文学的地位,夸大了文学的作用,将文学与社会人生过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五四新文学的深远影响同时体现出了理性与非理性两种因素,深入思考这两种因素的共存与纠缠对总结五四新文学的历史经验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五四文学具用鲜明的功利性特征,这一特征深烙着中国文化传统的印记。中国文人身上固有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参与意识、中国文化中的教化传统以及古代文学的社会功利传统,使五四文学从一开始就是被当作思想启蒙的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工具。这种文学的功利价值观虽然被“纯文学”的要求排斥,但无疑又是新文学的强有力的共识。五四文学的独立性几乎就成为一个虚拟的存在,“为艺术而艺术”最终走向了对功利性的皈依。因而,文学的社会性特征才是五四文学的最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构开始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在"五四"运动中首先进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构的,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李大钊的新文学观与陈独秀、胡适的文学革命论是有区别的。李大钊的新文学观包含了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文学的意识形态功能,吸纳启蒙现代性、具有社会主义思想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文学的审美特性的本位立场这三个"爱真爱美的素质"。这一个起点,这一个创造,对于我们今天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历史的梳理以及进行新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尽管达到了一定程度,但是,如果从比较高的启蒙意义上看,仍然存在着很大不足。个体价值不充分是其致命弱点。新文化提倡者大多来自于政治革命的浪潮,北京大学是在封建书院基础上创办的,带有一定旧文化的烙印。新文化运动领袖自身也缺乏坚实的个性主义精神。面向大众的启蒙本身就与真正的启蒙相背离。这种启蒙只能以启蒙者被淹没、启蒙崩溃为终结。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可以分为3个阶段。“五四”运动之前,他主要是对其进行观察,极少表态。“五四”运动期间,他对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行动表示支持,对新文化运动表现出同情的态度。“五四”运动之后,他在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对新文化运动持怀疑的态度。这种变化,是他对新文化运动的缺点的认识逐渐清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晚清白话文运动为"五四"白话文运动作了不可或缺的历史积淀与开拓奠基,然而却不可能凭借自身的力量直接发展成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和文学革命。较之晚清,"五四"白话文运动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与新文化运动的合流、与文学革命的合流、与国语运动的合流及其显示出的新文学创作实绩。"五四"白话文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合流,将作为工具和载体的语言革命与思想文化革命紧密结合起来,迅速实现了双赢局面;与文学革命的合流,将语言的问题和文学的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将主攻方向定位在文学革命,从而改变了晚清白话文运动的性质与流向,实现了历史的飞跃;与国语运动的合流,使其汇聚在"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旗帜下,形成双潮合一之观;而"五四"新文学显示出的创作实绩,正是"国语的文学"和"文学的国语"的双重实现,也是真正推动现代书写语言发展的新文学能够站稳脚跟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