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胡锦涛同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是对江泽民同志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理论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思路,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力资源保障和价值目标,社会的全面进步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保障和内在需要。构建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追求。  相似文献   

2.
社会进化问题是当前社会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它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很高的现实价值。以过程哲学为视角,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充分地认识社会进化过程的本质和动力。依据过程本体论原理,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是社会宏观结构系统的不断演进、社会形态的逐步更替和人的自由程度的持续提高的过程,人的需要不断增长与更新、人的意识不断进化与成熟、人类实践不断拓展与升级,推动着人类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教育目的在实际操作中,社会本位倾向非常明显,这对作为生命体的人的和谐发展十分不利。本文立足于人,试从生命角度思考教育目的,认为教育的目的要以人的生命为出发点和归宿,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倾听心灵的声音。  相似文献   

4.
教育要尊重生命,是由于教育起于生命,依据生命,服务生命。生命是教育的基础,主要体现在:一是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二是生命的精神能量是教育转换的基础性构成;三是生命体的积极投入是学校教育成效的基础性保证。教育与人的生命和生命历程密切相  相似文献   

5.
任美珍 《天津教育》2014,(15):40-42
生命是人的载体,生命是人的根本,没有人,也就谈不上社会的组织、人类的进步、文明的昌盛、科学的发达。教育关注的是人的成长与发展,实质上是人的生命的成长和发展。关注生命,不仅意味着关注人的肉体的生命(即人的物质存在),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人的精神生命(即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存在)。  相似文献   

6.
人是一个有生命的存在。生命结束了,人也就不复存在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与人的生命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本体的联系。首先,教育源于人的生命需要。人是具有双重生命的存在,“他既有被给与的自然的生命,又有自为创生的自为生命,我们可以称前者为‘种生命’,称后者为‘类生命’。种生命和类生命的区别,可以从我们平常所熟悉的个体生命和社会生命、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自在生命与价值生命、本能生命与智慧生命等等的区别中去理解。”  相似文献   

7.
社会历史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自身的解放和发展。马克思由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到产品经济的三形态论,同时也是揭示的人的解放和发展的三种状态。本文立足于此强调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这一独特社会形态下人的解放的独特性,即由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不发达所导致的人的“原始丰富性”还未真正解体,使得人的“现代片面性”还未得到充分发展,为此,社会主义应该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而使人获得更大解放和发展。但是,社会主义应能够更好地做到个体和类、社会和人的发展的有机统一,以避免资本主义的悲剧的重演。  相似文献   

8.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生命是教育的始点与归宿,只有关注生命的教育、注重生命的质量与发展、敬畏生命与尊重人的精神,才能使生命在更高层面上提升质量,培育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就是说,没有对生命的珍爱,也就创造不出生命的辉煌。  相似文献   

9.
一、教育——生命运动的加油站以人本主义的理念看“,教育”是每个人的一种独立的生存方式。它既是源于所有个体生命发展的最原始的共同需要,也是每个个体生命成长的最具个性的特别需要。可以说“,教育”不仅具备提高人的生命价值与生存价值的意义,而且具有创造人的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的意义。所以“,教育”不仅是让人获得知识的过程,也不仅仅是将“自然人”改变成“社会人”的所谓促进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它的更重要的功能是促进人的生命的发展,既要发现学生的个性和天赋,并予以培养教育,又要注意保护学生其他一切生命能量,使其能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11.
中国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历经80多年而日益发展壮大,主要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自为的理论.自为是马克思主义的特有品质,是社会主义的内在机制和优越性的根本体现.中国共产党是自为品质的伟大实践者,自为就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之源.  相似文献   

12.
人的发展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如果把生命看作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每一个生命个体的身心自然发展都具有连续性;但就局部生命发展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阶段而言,在精神生命的发展之中,往往受危机、挫折等一些非连续性偶然事件的影响,使生命  相似文献   

13.
教育教学是基于生命的壮丽事业。教学除了它鲜明的社会特性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叶澜教授指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凸现人的主体性,开发人的潜能,增强人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发展人的各种生存能力,塑造完善的主体人格。  相似文献   

14.
历史作为人文学科,理应承担起生命教育的任务。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呢?日本针对青少年浪费、破坏、自杀等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在1989年的新编《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定位于敬畏人的生命与尊重的精神这一理念之上的教育目标。本文从敬畏人的生命与尊重人的精神两方面,谈如何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识,供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15.
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拓宽了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两代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与理解,凸显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本质构想的真正意蕴。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不仅确立了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的目标模式,而且明确了当代中国解决社会矛盾、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新致思理路,在根本上创新和丰富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相似文献   

16.
1.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现状。强调语文教学要关注生命教育,是因为学生是一个涌动着活力的生命体,也因为语文与生命活动,特别是学生精神生命活动有着特别的亲缘关系。日本教育家小原田芳说:“国语不是训治之学,而是活思想问题,是川流不息的生命。”确实,人的生命只要存在,  相似文献   

17.
理想的课堂,能激活生命的潜能.面教育的理想,则能提升生命的意义。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进入学生生命的领域,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让语文课堂充满情感和智慧的魅力,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我们的课堂创没具有生命活力的空间,成为学生放飞个性的殿堂。  相似文献   

18.
关注入的生命发展,尤其是强调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的统一,是颜元教育追求的核心点。在教育过程中培养人的生存能力和救世济民的本领,是教育促进生命发展的基本要素。颜元的这一追求反映了当时社会士农工商阶层的教育需要。  相似文献   

19.
尊重生命与发展生命是教育的神圣使命。当前,关注人的生命和物(动植物)的生命是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必需。教育必须关注人的生命和物的生命,且理应从物的生命和人的生命的辩证关系来确立完整的生命观。只有坚持完整的生命观,教育才能促进人的生命与物的生命共同构成的生命系统的完整性与和谐性,才能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这也从根本上有利于教育更好地理解人的生命,促进人生命的生成与发展,以及人类的发展进步。因此,坚持完整的生命观是教育的职责与使命所在,是教育理应为之的。在坚持完整的生命观的基础上,教育应重点关注人的生命。  相似文献   

20.
丁晓明 《考试周刊》2012,(31):174-174
1.生命关怀 1.1生命关怀的定义。 生命关怀是对人类和人的生存情况和生存价值最深层的关心与热爱,它是以生命中实际的需要为起点,为生命创造出自由和自然的状态,帮助生命领悟和体验生命的价值所在,以便于更好地实现生命的全面发展与协调。个体的生命关怀其实质上是关怀个体生命的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不同个体的生命是不同的、独特的,并通过各种经历、感受展示出来,从而使生命呈现出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