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的交融形式就是审美。在语文教材中,选择了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不仅表现和讴歌了生活中的美,还凝聚着作者自己进步的审美理想。这些文质兼美的课文都以自身严谨的态度、鲜明的思想、周密的布局、个性的语言等屹立于文化艺术之林,赢得了人们的  相似文献   

2.
美的艺术作品能震撼人心,唤起人们对真善美的赞美与憧憬和对假丑恶的揭露鞭挞,这与作品所体现出的深刻的思想性与崇高的艺术表现手法之美是分不开的。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不朽名作《我的叔叔于勒》是其精品短篇小说之一,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人教版教材或省编教材,无论怎样增删都难以撼动它在语文课本中的地位。学习此文,读者不仅深刻地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丑恶本质而且还从中领略到作者高超绝伦的艺术表现手法之美。  相似文献   

3.
文学艺术是全人类共同享有的精神财富,外国著名作家有不少作品入选我国小学语文教材。这些作品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被称为“模糊美”的艺术魅力。它们所具有的含蓄美、朦胧美、空白美给读者提供了启迪联想,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鉴赏这些作品中的模糊美,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发展思维,提高阅读。欣赏和审美能力。一、细心挖掘含蓄美文学作品通过艺术形象感染读者。作家的思想和情感在对艺术形象的刻画中自然流露。“作者的见解意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愈好。”(恩格斯语)例如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小说《小…  相似文献   

4.
意境美是舞蹈中的灵魂和精髓,也是舞蹈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舞蹈作品中的意境应该是描绘生活景象和表达思想感情而形成的统一融合的艺术境界,它在舞蹈作品中表现为寄托着人们思想观念和审美理想的创作思想,"情"与"景"、"意"与"境"的完美统一使精神内涵将外在的动作与内心情感结合起来,构建了舞蹈作品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文教学文本,所选都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这些文质兼美的文字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美育资源。它们表现和讴歌了生活中的美,凝聚着作者的审美理想,传递并丰富着人类所共有的美的精神与境界,无一不蕴涵着美的成分,无处不闪烁着美的光芒。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教学文本,所选都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这些文质兼美的文字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美育资源。它们表现和讴歌了生活中的美,凝聚着作者的审美理想,传递并丰富着人类所共有的美的精神与境界,无一不蕴涵着美的成分,无处不闪烁着美的光芒。因而在语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7.
《社戏》是作者在当时社会中,按照自己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创作的作品,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我们读它时,要能积极地与作者进行情感的交流,体会作者传递的审美体验,感受作品中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从而去爱美、欣赏美、追求美。  相似文献   

8.
阅读教学就是师生从文本中接受它所要表达的意义,与作者的心灵在对话情景中产生沟通与默契,使作品中的"原我"(作者之"我")和作品外的"自我"(读者之"我")之间构成一种情智共鸣,实现文本意义向个体认知结构和精神涵养方面的积极转化的过程。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一、读懂作者:接受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1.读背景,了解文本历史的文化现状要读懂文本意义,首先要把文本放在外部语境中去分析,看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生活风貌、人际关系等文化现状。因为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时代是作品的土壤。茅盾认为,作品首先要表现出"时代空气",包括特定时代的社会思潮、风尚与习惯等,它是时代性必不可少的组成  相似文献   

9.
刘学慧长篇历史小说《李鸿章》取得了可喜的艺术成就。首先,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儒家思想陶冶下的中国传统家族生活的温馨和谐。这是对"五四"以来新文学创作注重传统批判的超越,也体现了作者"白日梦"中对美好人性的憧憬。其次,作者以少年的人情之美与晚年的忠君爱国,使李鸿章传统的"标准像"中充溢了人性——人情之美与思想——人格魅力。历史风云人物个个亲切可爱。温情含蓄的笔墨与尺幅千里的艺术概括力也构成了作品的重要艺术特色。与此同时,在对历史素材的处理上、对历史脉络的把握上、对历史风云的当下意义上,我们还有待于作者表现出更明确而独到得历史观与文化观,实现作品艺术魅力与思想深度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0.
关于散文审美鉴赏,不象研究小说和戏剧那样。因为小说,戏剧所取得的美学成就,往往集中于塑造人物的性格、形象。散文主要不是以人物的造型和情节冲突来赢得读者的,而是侧重于直接抒发内心感情和思想体验的,它靠的是独到的艺术美、感情美、思想美和意境美来吸引和感染读者,它的审美鉴赏的主要尺度,应放在对这些方面的审美把握上。这就需要鉴赏者不仅要洞察作品表现的艺术世界,而且更要透视作者的  相似文献   

11.
诗词是抒情的艺术,诗篇中那浓浓的"诗情"是诗词之所以为诗词的重要特征,亦是诗词能打动读者的基础,诗词之美,美在深情。作为读者,只有被诗情"感动",才能真正体会到作品中的情感之美、诗词之美。因此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体悟诗词中的情感之美,从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这是中职语文教师在古典诗词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每一个民族的声乐艺术都是在不断地发展与积累中逐渐形成的艺术成果,作品中所包含的美学意蕴是根植于民族文化传统之中的,并通过具体的演唱实践体现出来。声乐作品中的美学意蕴承载着作品的情感表达与艺术价值体现。通过作品中对于艺术之美的诠释,让我们对作品的美学价值有进一步的了解与认知。本文通过对藏族声乐作品的美学构成,了解藏族音乐在传承与发展中的特点所在,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在藏族声乐作品中对于美学传统的展现。  相似文献   

13.
<正>一、透过文字,体味语言美散文,所写的多是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点滴感情,但这看似平凡的文字,往往蕴含着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体味和感悟。我们的教材中选录的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这些无疑是学生最好的精神食粮之一。如何使之形成良好的效应,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体验情感,并进而受到熏陶,有所领悟。1.言中求真,真中见情。列夫·托尔斯泰认为艺术就是"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被作者巧妙地留下了“空白”,这些“空白”突出了中心和写作意图,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些“想象的空间”。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文章中的“空白”艺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利用阅读中的想象“空白”,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想象和联想在阅读中很重要,文学作品的语言只有进入读者眼中,通过读者心灵的感受和想象才能被激活,进而形成各种不同的艺术形象。这些艺术形象在读者头脑中的鲜明度、丰富性和持久性,直接影响着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对自身审美情趣的提升,这就形成了阅读中的想象“空白…  相似文献   

15.
<正>王荣生先生说过,散文就是"作者要表现眼里的景和物,心中的人和事,是要与人分享一己之感,一己之思……我们阅读散文就是感受作者的所见所闻,体认作者的所感所思,是读者与作者心与心的碰撞和交感"。优秀的散文作品总是饱含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与人的情感。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在散文教学中无疑应该引领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作者的独特情感,在体会中获得  相似文献   

16.
语文学科的美育是一种审美情感教育 ,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中的审美因素的教育作用 ,把发展美感与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作品 ,一般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 ,这些作品不仅表现了美 ,讴歌了美 ,而且自身也是美的结晶。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中 ,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 ,感受它 ,欣赏它和理解它 ,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和审美能力 ,获得丰富的审美享受。一、创设情境氛围 ,引起感情共鸣提起故乡 ,人们都会感到格外亲切 ,对于久居海外的美籍华人就更有不同一般人的深切感受。《枣核》一文中作者不是抽象空泛地写对故乡的思念 ,而…  相似文献   

17.
在文学作品中,意境是一种抒发感情的方式,它的运用充分融合了主观情感和客观情感。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意境的营造可以陶冶读者的情操,让读者身临其境般地沉浸在作者创设的意境里,深刻体会到作品中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18.
汉语是世界语林中最动听的语言,富有天然的音乐美。朗读本来就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富有声情的诵读,可以让读者与作者直接沟通,再现作品真情语言的自然本色,使静态的作品通过形象化、动态化的声语表现出来;声情并茂地感染读者、听众,使之产生一种能意会而难以言传的个性感悟。所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塑造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美育以情感人,情在理中,它通过美的形象的具体感染。让受教育者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和影响。我们的语文教材,选择了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不仅表现和讴歌了生活中的美.而且还凝聚着作者进步的审美理想。蕴涵着丰富的美的宝藏。通过语文教学正确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挖掘、去采撷、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在美的探讨中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并激起他们对丑的憎恶,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20.
秦罗敷是汉乐府名篇《陌上桑》中的主人公,她以其聪慧、机智、可爱、勇敢的个性和不畏强暴的反抗精神备受历代读者的喜爱。在诗中,作者着意表现了罗敷的外貌美和人格美。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表现罗敷的外貌美时,并没有具体描摹她容貌的美丽,而是把模糊美的艺术表现手法十分巧妙地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去,利用诗歌语言的模糊性,塑造了一个楚楚动人的罗敷形象,给人以极大的美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