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令人疑惑的“爱恨情结”《国际新闻界》今年第2期发表了方汉奇先生的《美国记者的爱恨中国情结》一文 ,回顾了百年来美国记者有关中国的报道。方先生对来华的美国记者大部分历史时期(1949年以前)的作为是持肯定态度的 ,认为他们是“爱”中国的 ;而近二十多年来 ,美国记者是“妖魔化”中国的 ,是“恨”中国的 ,由此构成了百年来美国记者对华的“爱恨情结”。从这篇文章来看 ,美国记者的“爱恨情结”是继时性的 ,是先爱后恨的 ,而不是共时性的 ,不是爱恨交织的。读至此 ,不禁令人生疑 :上个世纪前五十年 ,中国四分五裂、兵连祸结、政劣…  相似文献   

2.
3.
"妖魔化中国"这个概念,最早是1996年新华社记者李希光等人在合著的《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一书中提出的,当时是针对美国掀起的一股反华浪潮,而美国的一些主流媒体借机大做文章,对中国极尽造谣毁谤之能事,播发了大量不利于中国国家形象的负面报道.这个概念一经提出后,便出现了富有戏剧性的一幕,美国人马上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中国妖魔化美国"这个概念.  相似文献   

4.
李海龙 《青年记者》2010,(10):34-35
中印两国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发展中大国,两国政府一直谨慎处理两国关系。近年来两国政治上的友好关系不断深化,双方领导人互访不断。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曾明确表示“中国不是威胁”。但与官方话语迥异的是,印度媒体(以下简称印媒)屡屡拿中国军力说事,对我国防现代化建设“妖魔化”,不断发出违背两国领导人共识的言论,挑起两国舆论争端。  相似文献   

5.
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的浓烈硝烟警示世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危害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6.
王璜 《传媒观察》2006,(8):43-44
新闻学视阈中的“妖魔化”,如今被归结为一种典型的“负传播”,指媒介在新闻报道中既有丑化、矮化报道对象的主观故意和组织行为,又存在报道片面、报道倾向错误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2000年12月12日 ,“美国媒体与中美关系”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此次活动由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和国际问题研究所联合举办。与会的有中美两国主流媒体的资深编辑记者、新闻传播界的专家学者和政府传媒管理部门的官员。围绕美国媒体的中国报道和中美关系问题 ,与会者进行了热烈讨论。从这里节选的发言记录中不难发现 ,双方在很多问题上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但正是这种不同新闻理念和观点的碰撞和交锋 ,却能给我们以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8.
王智 《新闻世界》2014,(3):210-212
标签理论源于“符号互动”学派,是以社会主流价值认同为标准,将越轨人群“标签化”,以便更好的进行社会控制。媒体的贴标签行为贯穿整个媒体活动。媒体通过对社会越轨行为进行报道,引导人们从善弃恶,也指导着媒介的工作,但是对标签理论认识的不正确,会导致假新闻的产生,降低媒体公信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新闻记者在反驳西方新闻媒体虚假报道方面,不能避实就虚,应学会用事实说话,以感人至深的新闻细节和实事求是的采访报道态度,向西方社会公众传递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郝明工 《新闻界》2006,(3):71-72
有关“550万天价医药费”事件的新闻传播,一时间可谓铺天盖地,从众多媒体即时而又热烈的关注使这一事件成为一个具有全国性影响的、热点与焦点合为一体的社会事件。  相似文献   

11.
世博会是传播中国的契机,也是改善上海形象的良机。上海人正在悄然改变,而外界对上海人的印象却几乎原地踏步。当下中国,最著名、最持久的地域歧视,不是针对河南人、北京人、广东人或东北人,而是针对上海人  相似文献   

12.
今年3月,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和青海、四川、甘肃等地及海外发生了一些由藏独分子掀起的打砸抢烧骚乱事件,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事实证明,这次事件是由达赖集团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和煽动的,充分暴露了达赖集团分裂祖国的真实图谋。 当地政府和武警官兵奉命维护社会治安,确保社会稳定的行为,完全是正义之举、得体之举。然而,西方国家一些媒体,以维护“西藏人权”为借口,对此事进行了严重的歪曲报道,造成了很恶劣的国际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关于流动儿童的某些大众媒体报道中存在一种问题偏向,过于强调一些负面的报道,让流动儿童贴上了"负面的标签",根据标签理论,这可能催化流动儿童的越轨行为,影响到他们的社会融入,对此,需要对流动儿童形象的媒体传播定位重新界定,加大对其正面形象的传播和报道,并采取综合性的公共政策逐步消除造成流动儿童弱势地位的体制和制度根源。  相似文献   

14.
石惠 《大观周刊》2012,(30):327-327,291
标签理论的诞生是作为犯罪社会学对于越轨者产生以及越轨行为发生的一种事后解释。本文以四个标签层次为变量,研究几种理想假设,通过相关例证来揭示标签论对人性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赵晓炜 《新闻世界》2011,(1):179-180
李普曼曾指出:"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到一个共同的因素,这就是在人与他的环境之间插入了一个拟态环境,他的行为是对拟态环境的反应。但是,正因为这种反应是实际的行为,所以它的结果并不作用于刺激引发了行为的拟态环境,而是作用于行为实际发生的现实环境。"换句话说,如果某一群体多以否定的、负面的形象被呈现,那么长此以往受众的反应会直接...  相似文献   

16.
王婧 《东南传播》2014,(10):106-109
广场舞作为一种群众基础广泛的社会文化活动,近年来在风靡城乡的同时,也在微博上引起了公众和媒体机构的关注。通过抽样,对媒体机构微博关于"广场舞"话题的报道数量、发布形式、发布时间和报道角度的具体分析,我们发现,在微博舆论场中,公众和媒体机构共同建构了"广场舞"这个社会议题。  相似文献   

17.
乔新生 《青年记者》2008,(13):62-63
一 通过西藏拉萨和奥运会火炬传递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普通中国人终于看清了西方新闻媒体在妖魔化中国方面的丑恶嘴脸.一些中国新闻从业者心存幻想,认为只要开放新闻市场,让西方新闻媒体自由报道,那么,真相就会大白于天下,西方新闻记者就不会恶意丑化中国.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对2011年国内报纸中有关"富二代"的新闻报道进行系统的、定量的分析。研究发现,"富二代"在当下中国语境中,被赋予众多含义,媒体则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公众"仇富"心态,接二连三地披露"富二代"问题,用倾向性和定义性的修辞,着重刻画少数"富二代"身上存在的劣迹,给"富二代"在放大镜和显微镜上贴上了一张负面的标签。  相似文献   

19.
用孩子的眼光来看待应试教育这个问题,使得这个大家已经感觉麻木的社会问题,再次得到社会的关注。通过这个“新闻眼”,记者得以再次唤醒人们谈论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现在,对记者“妖魔化”已经成为一种舆论、一种倾向,记者的公众形象不是很好。但这与实际状况和人民的希望是背道而驰、格格不入的.当然也是很有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