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少年犯罪在中国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它不是刑事法学上所指的犯罪,即在刑法典籍中没有这样一个罪名。它是社会学、犯罪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非刑事法学的概念。它是指14~25岁的青少年实施的危害社会、触犯刑律、依法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那么我们为什么定在满14岁呢?这主要是根据我国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及犯罪和国情等情况确定的。在我国,满14岁的少年基本上都已上初中,在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下,也能辨别一些大是大非,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处于一定的成熟状况。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早熟现象越来越突出。由于他们…  相似文献   

2.
犯罪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难以治愈的“通病”,刑事政策在预防、打击犯罪中的地位与作用随着犯罪问题的日益严重而逐渐显著,所以说犯罪问题也日益成为一个公共政策问题。刑事政策是建立在刑事法学的科学基础之上,但又介乎于法学与政策学之间的决策与政策性科学。刑事政策学不仅为刑法学提供指导性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对刑法学提出建议和批评。  相似文献   

3.
犯罪化又被称为入罪化,是指将不是犯罪的行为在法律上作为犯罪,使其成为刑事制裁的对象.所以,何种行为能够入罪,也就是犯罪化的标准问题就成为犯罪化的核心,而犯罪化的标准就是指犯罪概念如何界定.犯罪化与犯罪概念关系密切,犯罪概念的界定决定着犯罪圈的大小,实质的犯罪概念对于犯罪化具有前提性的作用,犯罪概念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对于刑事立法犯罪化具有指导功能.  相似文献   

4.
刑事政策概念是刑事政策学的基本范畴,刑事政策概念众说纷纭,不利于刑事政策学科的长远发展.坚持刑事政策学科的独立,是研究刑事政策概念的前提.作为刑事政策学研究对象的刑事政策,不同于刑事公共政策,有别于刑法规范,更不是单纯的犯罪对策.刑事政策是国家基于犯罪原因认识,对已然犯罪采取的以刑罚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反应和处置活动.  相似文献   

5.
我国传统刑法理论关于犯罪概念和特征的论述已经蕴涵犯罪本质多元论的思想。在刑事立法领域,犯罪的本质是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前者是犯罪的社会属性,后者是犯罪的制裁属性。在刑事司法实践中,犯罪的本质是刑事违法性和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受刑罚处罚性不是犯罪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随着世界范围内非犯罪化运动的发展,“无被害人犯罪”的研究也相伴而生,而目前国内外刑法学界对无被害人犯罪的概念并没有统一且准确的界定。对“无被害人犯罪”概念界定的价值主要是从刑事立法政策层面谈及的。而在刑事立法政策视野中探讨“无被害人犯罪”概念,它一定是在犯罪学意义上而言的,而不是刑法规范中的“犯罪”概念。那么为什么冠以“无被害人”称谓呢?笔者认为,应结合“无被害人犯罪”概念首次出现的背景和特别指代的行为对象对“无被害人”作限制性的理解,而不能仅就“无被害人犯罪”概念的字面表述作绝对逻辑性的解释,事实上这里的“被害人”并没有深入到国家被害和社会被害的认识程度,仅仅是指没有直接的个人被害人而已。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犯罪在我国不是严格法律意义上的概念,而是犯罪学研究及现实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概念.青少年犯罪泛指青少年这一特殊主体所实施的犯罪,亦即主体由儿童向成年过渡这个特定年龄段,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实施的各种犯罪的统称.<民法通则>第十一条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中国的青少年犯罪主要是指己年满十四周岁至未满二十五周岁的人触犯了刑事法律而应受到法律规定处罚的行为.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犯罪是我国当前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案件数量逐年增加的趋势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本文将在汲取法学、社会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教育的角度剖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研究青少年犯罪与教育的关联,进而探索通过充实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监管教育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希望对减少青少年犯罪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9.
我国恐怖主义犯罪刑事化过程中存在着恐怖主义犯罪概念不明、恐怖主义犯罪在刑法分则中地位不清、反恐怖主义犯罪立法不完善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人们对恐怖主义犯罪概念的不同理解导致了对恐怖主义犯罪的性质不同认识而产生的。依据法理和司法实践,有必要在恐怖主义犯罪刑事化过程中完善我国反恐怖主义犯罪的刑事法规,为打击恐怖主义犯罪提供有效的法律武器。  相似文献   

10.
王帅 《华章》2010,(11)
青少年阶段,作为个体发展的特殊阶段,不但是身心成长的重要时期,也是从一个社会"边缘人"向社会"参与者"转化的关键时期.青少年问题不仅仅是青少年自身的问题,它也是学校、家庭等社会问题的预设与折射.青少年犯罪问题不但是法律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具有多元化范式,缺少专业槽,因此,青少年犯罪问题在各国都存在着争议,但究其根本,反映的是对青少年犯罪概念的争议,这种争议主要来自两方面:即对"青少年"年龄的界定以及对犯罪范围的界定意见不一.本文将对我国及国外青少年犯罪概念进行综述,谈谈对青少年犯罪概念的界定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犯罪是刑法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是区分罪与非罪的基本标准.本文分析了犯罪概念,并将犯罪概念也分为两个不同层次上,确定了刑事违法是其实体,依特定程序是其形式.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改革和开放的纵深发展,受青少年生理、心理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关系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我国青少年黑社会性质犯罪日渐升温。为了及时预防青少年黑社会性质犯罪,我们必须重视与落实法制宣传,解决青少年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刑事立法上突出对未成人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面向立法与面向司法研究视野下的犯罪特征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刑法学中有关犯罪特征的争论,其核心就是没有明确在何种意义上讨论犯罪特征问题。从刑法学研究类型的角度分析,刑法学中有关犯罪特征的研究包括面向立法的研究和面向司法的研究,面向立法的刑法学研究认为犯罪的特征是应受刑法惩罚的社会危害性,面向司法的刑法学研究认为犯罪的特征是刑事违法性。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已逐渐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人民法院报》公布的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的一组数据表明:“未成年人(14至18周岁)犯罪占全部刑事作案人员的10%以上,而14至25周岁的人犯罪则占到全部刑事作案人员的50%至70%左右,按我国4亿青少年的总量计算,每年就有100多万青少年犯罪。”不但如此,青少年犯罪还出现了共同犯罪多,严重犯罪多,低龄犯罪多的现象。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如不能得到及时的矫治和预防,任其发展蔓延,不仅不利于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安定稳定也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学校是青少年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阵地。但从目前学校  相似文献   

15.
媒体视角     
正沉默是对青少年霸凌现象的骄纵荷尔蒙不是犯罪的理由,青春期也不是暴虐的借口。河北8岁男童被同学围殴致死事件再度让人对青少年霸凌行为心寒齿冷。在当前的法律规定中,这11个肇事者除了承担赔偿类的民事责任,尽管殴人致死,仍不足以受到刑事惩罚。在这种事件中,即便令被打者有了濒死体验,甚至造成一生难忘  相似文献   

16.
恐怖主义犯罪是危害人类和平与安全的最大公害之一,正确的认识恐怖主义以及恐怖主义犯罪,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打击与防范恐怖主义犯罪的对策,对于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政治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与战略意义。文章拟从刑事法学与犯罪学的角度界定恐怖主义犯罪的概念与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系统性的防控对策,以期对我国防范与打击恐怖主义犯罪的司法理论和实践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社会危害性在不同类型的犯罪概念下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迥异的功能,这是正确认识、检讨现行社会危害性理论必须全部审视的因素。在形式的犯罪概念下,社会危害性虽然没有名义上的法律地位,但无论在刑法理论上还是在刑事司法实践中都发挥着解释犯罪的功能:在实质的犯罪概念下,社会危害性充当维护社会秩序的角色,因无节制地膨胀而上升为认定罪与非罪的唯一标准的高度;在当代混合的犯罪概念视野下,社会危害性理性回归到人权保障的角色,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发挥着个案矫正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陈翠梅 《考试周刊》2007,(33):155-156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现代社会犯罪中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给社会造成了很大负面影响,本文首先对青少年犯罪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重点介绍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是第55届联合国大会第62次全体会议于2000年11月15日通过 的。公约产生于深刻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技术背景之下。公约对一些刑事司法的重要概念进行了界定,确立了 “主权原则”等一系列重要原则,在机制上进行了很多创新,还规定了有关“取证”、“没收和扣押财产”等刑事诉讼 程序,是一部刑事实体法和诉讼法都有所兼顾的国际文书。公约旨在建立一个遏制跨国有组织犯罪的全球性综合 法律机制。它是国际刑事司法合作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成为我国社会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文革”前,我国青少年在整个犯罪人数中仅占20—30%,可以说是世界上青少年犯罪率最低的。可是现在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犯罪人数中竟这70—80%。因此,如何防止青少年犯罪和挽救失足的青少年应成为很重要的一个研究课题。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也是极为复杂的。这里,我主要就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点作一些粗浅的分析,以便采取有效的教育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