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言文中的“之”字,主要有三类用法:作动词、作助词、作代词。“之”作动词时,一般表示“到、往”之意。这种用法较为少见,它在句子中作谓语,后面一般都有一个表示方位(或地点)的词语作“之”的宾语。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陈涉世家》)中的“之”即为“到”的意思。又如“吾欲之南海”(《为学》)中的“之”亦为“往、到”之意。“之”作助词时,有三种情况:⑴作音节助词,补充音节,无实义,可不译,常用在时间副词后。如“久之,蛇竟死”(《螳螂捕蛇》)。⑵作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主谓结构的独立…  相似文献   

2.
“而”释     
《赤壁之战》“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一句中的“而”字,课本未作注释,也许作一般用法的词。因此一般译文都省去未译,有的为照顾语气完整,变通(或省去“而”另增补的)译成“怎么……呢?”我以为这个“而”字可训成副词“岂”,译成“难道……吗?”清·吴昌瑩《经词衍释》“而”字条下有云:“《博雅》曰:‘而,岂也。’此文《释词》不载.《孟子》:‘不贡而能之乎?’言岂能也。《论语》:‘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僖二十年:‘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言岂由人也。《襄二十四年》:‘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而谓子浚我以生乎?’而,  相似文献   

3.
引言朱自清、叶圣陶、吕叔湘合编的《文言读本》的‘虚字’部分对于‘故’和‘自’的一项用法是这样讲的:“[故](五)与‘自’、‘复’、‘当’、‘应’等副词连用,本身没有多少意义(其人诚无行,其诗故自佳;卿故复忆竹马之好否?故当是妙处不传;使真长来,故应有以制彼)。[自](四)附在‘故’、‘正’、‘终’、‘犹’等副词后,本身无显明意义(此儿故自可人;正自不易言;终自有尽时)。”这里,《文言读本》把‘故’、‘自’、‘复’、‘当’、‘应’、‘正’等都定为副词,并指出了它们经常连用这一事实。本文准备由讨论《世说新语》里这类副词的单用式入手,进  相似文献   

4.
朱文献先生在《语文课本中的“比况短语”》(贵刊94年第三期)一文中说:“比况短语作状语时,‘似的’也可写作‘似地’,……”但根据新语法体系可将结构助词‘的’、‘地’合并为‘的’的精神,今后在运用比况短语作状语时,可不必再分出一个‘似地’来。”  相似文献   

5.
“其”字在上古时期,含义颇多,用法较广.它既可以作为动词、代词,也可以用作副词、连词或助词.另外,还能作为词素,构成新词.因此,它的含义不易为人们所理解,用法也难于掌握.所以曾有人怀疑过它的词性不稳定,类别难归属.关于“其”字的用法,前人和现代的语法学者都有过不少论述,本文不打算作全面的探讨,只就其中较有争论的若干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一、能否充当主语的问题在现代出版的不少语法著作里,一般都认为,古代汉语作为代词的“其”字,只能充当领格定语,不能作为主语.这好象已是公认的定论.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里说到:“‘其’字专作表领属的加语用”,“就句子里的功能说,‘之’和‘其’各有限制,这两个词没有一个能作句的主语”.又如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汉语史论文集》,刘景农的  相似文献   

6.
“府吏见丁宁”语出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孔雀东南飞》。教材对该句中“见”字作了如下注释:“见字用法,如‘见察’‘见恕’。”对此注释我认为并未达到注释的目的,是不妥的。首先,用来解释“见”字用法的词语学生并不理解。“见察”“见  相似文献   

7.
陶潜《五柳先生传》。按“不”字为一篇眼耳。“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不慕荣利……重言积字,即示狷者之‘有所不为’……王夫之所谓“言“无’者,激于言‘有’者而破除之也。”(第四卷第一二二八至一二二九页)“不”字句全是否定之句。和《五柳先生传》相反的一篇文章,就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假如以“也”作结的作为一句,全文共计二十句。这二十个“也”字句全都是肯定之句。  相似文献   

8.
在汉语中 ,“将”是一个用法比较复杂的词 ,其语法功能可分属不同类别。在清人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中 ,“将”的用法有 :做名词语素、动词、介词、副词、助词。  相似文献   

9.
马瑞 《文教资料》2010,(13):24-26
本文以《荀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章中“舆”字例句的深入分析,归纳了其词性和用法。《苟子》中“舆”字除作介词和连词外,还被用作动词、名词、副词和助词,用法比较广泛,除了有一般用法外,还有字典辞书中所没有的特殊用法,体现出了专书中词语用法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0.
“之”属文言虚词。其特殊用法不必向小学生多讲,但一般用法、常见用法如不讲清楚,也会成为学生阅读中的障碍。 一、作代词。作代词用的“之’可以代人,也可代事物,它所称代的对象大都在上下文中。 二、作结构助词。作结构助词用的“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限制或修饰的偏正关系。如:《赤壁之战》中的“之”在定语“赤壁”之后,处在中心词“战”之前。可译为“的”。 “之”作结构助词讲在小语课本里,还有一种情况,在主谓结构之间加‘之”字,使它成为主谓词组,这个主谓词组充当句子的主语。这种用法的“之”字,起着突出…  相似文献   

11.
《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关于的字短语的表述是:“的字短语,可以带助词‘的’作名词的定语的各种词语,很多可以省去名词,构成的字短语,用来代替名词。”我认为这段话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一、“可以带助词‘的’作名词的定语的各种词语,很多可省以去名词”,按照《提要》的下文,“各种词语”应指“名+的”的名,“代+的”的代,“动+的”的动,“形+的”的  相似文献   

12.
一、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其”字教材未注。这个“其”字,既不是代词,也不是副词,用法比较特殊,不可不注。“其”是连词,用法同“而”。裴学海《古书虚词集释》:“‘其’犹‘而’也。‘其’训‘而’,‘而’亦训‘其’。”《战国策·魏策》:“楚国虽有富大之名,其实空虚。”“其”作“而”;又《楚辞·离骚》:“芳菲菲而难亏兮。”王逸注:“‘而’一作‘其’。”可证“其”与“而”可互训。课文中,“其”与下句中的“而”互文。“其”与“而”互文的用例,在辞赋中十分常见。如《楚辞·九章》:“山萧条而无兽兮,野寂寞其无人。”又如《…  相似文献   

13.
杨伯峻先生曾撰《论语词典》,归纳“毋”在《论语》中有三种用法(参见《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26页)。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对阅读《论语》有很大助益。只是有一种用法笔者认为采用传统之见不妥,特提出来一议。杨先生指出,《论语·子罕第九》“毋意毋必”中的“毋”同“无”,是表示禁止之副词。这实际上是一种传统的看法。朱熹集注云:“毋,《史记》作‘无’,是也。”刘宝楠《论语正义》亦说:“毋者,禁止之辞。”所以这里的“毋”同“无”,表禁止,是流行已久的传统之见。这种看法对不对呢?还  相似文献   

14.
李冲 《语文教学之友》2005,(11):F0003-F0003
去年3月15日《报刊》上有“力争到2010年左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语,俞敦雨先生撰指出:“‘左右’改为‘前后’才对。”“左右”为何要改为“前后”?俞先生作了如下阐述:“‘左右’用在数字后面表示概数,跟‘上下’相同,如‘年龄在30左右’,‘收入2000元左右’。面‘前后’则用在表示特定时间的词语之后,指比某一特定时间稍早或稍晚的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15.
读了一九七九第四期《“了”字的几种用法》后,有点异议,略微谈谈.该文一开头就对“了”字的用法作了一个结语.“‘了’字在古汉语中没有书面的运用,现代汉语则作为时态助词和语气词出现在书面和口语里,…….”  相似文献   

16.
拜读《语文知识》1998年第10期朱子政先生的《怎样确定“没”和“没有”的词性》一文后,获益匪浅。但对某些提法不敢苟同,特提出来以就教于大家。朱文认为:“‘没有’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的前面时,它是一个动词短语,其中‘没’是否定副词,作动词‘有’的状语。”窃以为名词、代  相似文献   

17.
目前所通行的古代汉语教科书和有关古汉语的著作,在谈到作为第三人称代词“其”和“之”的用法时,有一种所谓“活用”为第一、第二人称的说法。有些书虽未言“活用”一词,但若“有时候可用作第一、第二人称”云云,实际上也是一种“活用”说。如下列几种书就是这样说的:“‘之’和‘其’虽然同属第三人称,但是可以灵活运用;有时候是说话人本人自称,有时候是指对话人。”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但最近出版的由王力校订、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上册已无“活用”之说)“‘之’‘其’虽属第三人称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活用为第一第二人称。”(朱星主编《古代汉语》下册)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里“快”有快速、快乐二义,前者如“快车”、“快艇”、“快马加鞭”,后者如“快活”、“快感”、“快慰”。“快”的本义是快乐,《说文》:“快,喜也。从心,央声。”段玉裁注:“引申之义为疾速。”为什么会从快乐引申到快速呢?钱钟书先生回答说:“常语称欢乐曰‘快活’,已直探心源。‘快’、速也,速、为时短促也,人欢乐则觉时光短而逾迈速,即‘活’得‘快’,如《北齐书·恩幸传》和士开所谓‘即是一日快活敌千年’,亦如哲学家所谓‘欢乐感即是无时间感’(LustfiihlenheisstdieZeitnichtfiiben)”(《管锥编》第671页)。原来这里起作…  相似文献   

19.
马汉麟先生《古汉语三种被淘汰的句型》一文公开发表后,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关于“唯弈秋之为听”这种句型,马先生既不同意清人吴昌莹“‘为’犹‘是’也”的观点,也不同意近人杨树达“为”字是“句中助词,宾语倒装时用之”的看法,提出了一种新的假设,认为“为”字“很可能是用来加强后面主要动词语意的,是一种‘强意词’,从词类上说是助动词。”徐仁甫先生在《对<古汉语三种被淘汰的句型>再分析》一文中,既不同意马说,也  相似文献   

20.
在《诗经·小雅》中的145个“其”字句的基础上(重复出现不计),探讨“其”字的用法规律。“其”字作实词主要是代词和副词,作代词包括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在句首时全部是代词,可以作主语和宾语,在句中作代词时多是修饰名词的定语;作副词包括程度副词,时间副词和语气副词。作虚词时是助词、连词和语气词,作语词只有一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