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法治文明是国家实行法治所达到的文明程度,法治文明被推崇的重要原因在于法律自身所具备的文明属性,以及法治文明的发展始终与人类进步事业息息相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是法治社会,法治文明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结果,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面对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的严峻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从法治维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独特意义。既要重视国家层面由上而下推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以及法律监督等方面的法治建设,又要注重从公众的法律认知、法律情感、法律理性入手,强化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法律认同,实现法治一体两面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3.
王树义  周迪 《高校理论战线》2014,(2):114-124,159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执政党为何反复提生态文明建设?何谓生态文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本文从上述问题入手,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在环境保护领域,应当通过加强环境法治,转变环境法治运行思路,推动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要十分重视道德建设的作用,这种道德建设的作用即德治是法治明重要组成部分。德治对法治明,突出了它的精神上的功能。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来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明法治环境是指人们的法治观念、法治行为和法制制度等法治因素的总和。文明法治环境由文明法治的思想观念体系、行为模式体系和制度结构体系构成。创建文明法治环境,就是要在我国公民中焕发公民意识,完善和宣传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开展小区文化建设,去掉不良的法律观念;就是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要切实制约公共权力,尊重私人自治,坚持司法独立;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不断完善我国的立法制度、司法制度,要在执政权、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之间建立起科学的协调和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是整个社会文明的最高形式,良好的法治环境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保障。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支撑存在很多缺陷,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必须完善生态法律制度,加强生态建设执法力度,健全司法机制,增强民众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7.
8.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而良好的法治环境是建设西部生态文明的根本保障。当前,在建设西部生态文明进程中,法治环境存在着生态立法滞后、环境执法不力以及民众法治意识淡薄等问题。因此,必须完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法律法规的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执法机制和生态文明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9.
法治的根本价值和目标只能是保护人权,如果法治离开了保护人权的目标,就不是真正的法治,并且,法治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是人权的根本保障。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人权,要求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法治水平。  相似文献   

10.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始终不渝地抓好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法治与德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法治与德治有机结合,必将促进全民公德意识提高、社会进步;法治与德治有机结合,有利于调整民族社会心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1.
德治与法治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交互渗透、融为一体,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覆盖了公民日常生活范围的绝大部分,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大报告正式提出了“政治明”的概念,把政治明建设与物质明建设、精神明建设并列为三大明建设。政治明内涵法治明,法治是政治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根本标志,没有法治很难说有什么政治明。依法治国,是我国政治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大突破,也是我国政治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3.
法治与法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法制到法治,是世纪之交中国法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和法治发展的历史性飞跃。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变,要求我们加深对两个概念内涵的研究和探讨;法制侧重于静态的制度描述,法治则追求法的理念、精神和原则;法制的价值取向不明,而法治则执着地表明和追求其正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众说纷纭,而从经济学的成本-收益理论的角度看,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下,两者的最终价值追求即社会收益是相同的,即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在此前提下,德治成本小于法治成本.所以我们在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强国的同时,要坚持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充分发挥德治的优势,节约社会成本,实现社会收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把“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并举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治国方略 ,是我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完善和创新。“以德治国”思想的提出 ,决不意味着取代“依法治国”,不意味着要回到传统德治模式中去 ,而是用社会主义道德更好地和法治一起发挥功能 ,治理好国家。“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所强调的角度、侧重点有所不同 ,但两者殊途同归 ,其终极的价值目标都是为了要营造一个安定团结、健康有序、持续发展的社会氛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 ,需德法合治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这是我党治国方略的重大进步。法治是人类进步与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 ;法治与法制含义上存在着差别 ;同时文章对影响依法治国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法治、人治各自存在的客观条件,并用法律经济学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不同经济条件下,社会该如何选择法治和人治。这种分析不仅会开拓我们视野,使得我们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逐渐形成有一个更为务实的态度,而且可能使我们在实践中对法治和人治都获得一种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重要论述是我国诉讼理论的重要思想。法律调控在诉讼中起主导作用,但这决不意味着道德调节不重要,法律的实施需要德治的配合和支撑。诉讼中所涉及到的法律解释、证据资格的确定和证明评价以及自由裁量权等问题的公正解决离不开法治与德治的结合。在诉讼中贯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要求法官、检察官和律师不断提高职业道德修养,要求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树立和增强诉讼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19.
依法执政有利于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经验的积极总结.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其特殊性,在强调依法执政的同时,必须要依据中国的国情,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这样,依法执政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0.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的法治思想不断发展,已成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一思想博大精深,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民主法制论、依法治国论、法治与德治结合论、依法执政论、和谐法治论、依宪治国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论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