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学语文教学》2005,(6):F003-F003
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龙赛中学,聚集了一个身体力行语课堂教学改革的群体。这个群体的带头人,浙江省语特级教师崔国久校长于2001年提出“非预设性”语课堂教学形态这一创新理念,  相似文献   

2.
人文性的实质是人文精神,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生成过程直接体现在学生人文精神的生成过程中。《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定义在确定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首次提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种由语文单一性(工具性)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转变,标明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全新的课程观念和全新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4.
5.
一年前本刊发表的“非指示性教学”与“非预设性教学”课例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年来我们陆续选登过一些讨论文章,今天再次关注它,是因为这种大胆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探索,触及了当前课改中老师们普遍关注而又不乏困惑的一个十分重要却远未解决的问题:到底该怎样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怎样让学生进行真正而有效的自主性学习?当老师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时,老师该做些什么,又怎么做?学习他人先进的东西,关键在于学其思想,而不是学其形式。同样的思想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字面上的纠缠对于译文来说常常是没有意义的。希望下面的文章能引发大家更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加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要关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亲密接触。阅读文本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前提,只有通过与文本的“零距离”接触,学生的感触才是“原汁原味”的,才是“超级震撼”的。而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和情操的熏陶都是源于对文本的解读,文本给学生提供了阅读、思考、感悟的客观条件,而学生也从文本的解  相似文献   

7.
细细研读,我们会发现:《语文课程标准》极大程度地解放了学生——充分体现了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思想。  相似文献   

8.
9.
中学语文新课标的实施,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有部分教师对“课程”“课程标准”及《语文课程标准》等概念认识不够,理解不深。笔者在文中拟将对上述概念作诠释,以便各位同仁在教学过程中参考。一、什么是“课程”“课程”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及其目的、范围和进程的总和。“课”,是指课业,即教育内容;“程”,是指程度、程序和进程。狭义的“课程”概念,是指一门学科及其进程。目前“课程”的定义大概有几种:(1)课程即教学科目。(2)课程即有计划…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基本特点的课程;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课程;是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基本策略的课程;是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基础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与时代发展相融合的崭新的教育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视学生知识基础、情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对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正确认识和理解,直接关系到21世纪创新型语文课程的建设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贯彻执行,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的导向问题.况且所谓"人文性"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从西方的"人本"到我国古代的"民本"等无所不包.因此,研究、探析语文课程"人文性"理念的问题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本文就语文课程"人文性"理念进行辩证发凡,管窥蠡测,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2.
"非指示性"教学是由浙江省江山中学郑逸农老师带领的课题组创制的一种教学模式.经过四年多的探讨和实践,在理论阐释、目标定位、教学流程、操作技术、实验推广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全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明确"非指示性"教学的指导思想,完善、发展"非指示性"教学的实践方式,<中学语文教学>编辑部、浙江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浙江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于今年5月9-10日在浙江省江山中学主办了全国"非指示性"语文教学改革现场研讨会.来自北京、上海、江苏、福建、江西、湖北、河南、浙江等省高校、教研机构、报刊出版机构以及中小学校等四百多名专家、教授和一线教师,汇聚一堂,围绕"‘非指示性教学'的理论、实践及其完善"这个中心话题,现场观摩了 4堂公开课,听取了5位专家报告,参加了2场自由讨论.会场上自始至终洋溢着坦诚而热烈的研讨氛围,使与会代表深感获益良多.  相似文献   

13.
哈薇 《青海教育》2003,(11):16-17
去年9月我省大部分中小学开始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使用新教材。一年来,语文老师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如何使用新教材;如何把课改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之中。笔者以为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课程标准学得不深不透,没有领会其精髓所致。要用好新教材,就要“依纲据本”,学好课标,吃透课标,才  相似文献   

14.
徐磊 《现代语文》2004,(8):40-40
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鉴赏、领悟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对语文素养,而且对其它学科以至整个文化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都有重要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还要求学生"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语文课"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以上这些提法或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能力的培养,以及搜寻、处理有关信息、资料等的能力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标准,同时,也对学校图书馆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自从非预设性语文教学被提出来以后,赞者有之,疑者有之,毁者有之。但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质疑探究能力方面,它毫无疑问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非预设性语文教学思想正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十接纳和应用。要大力倡导非预设性语文教学思想,实现语文教学的新突破,我认为有必要再廓清几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喜和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世纪第一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实施已将近三年。参与这次改革的语文教育工作者 ,无论是课标的制定者 ,还是教材的编撰者 ,或是一线的语文教师 ,大都把当初的热情沉淀为现在的理智 ,能够更为全面而理性地审视这次改革的得与失 (当然 ,现在就要对这次改革作出评判仍然为时过早 )。笔者亲历这场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 ,经常到全国各地培训、听课 ,跟老师座谈 ,与同学交流 ,感悟有二 :一方面 ,看到这次语文课程改革力度如此之大 ,收效如此显著 ,心中感到欣喜 ;另一方面 ,也看到了一些负面影响 ,心中又感到忧虑。“喜”在哪里 ?主要表现在以下…  相似文献   

17.
2000年,笔以《荷花淀》为“开篇之作”,开始了“非指示性”教学模式的探索。再次教到《荷花淀》,是2004年2月13口。这时候,笔对“非指示性”教学的探索和认识已经有所加深,“非指示性”教学的核心精神被概括为“二不”:不指示学习目标,不指示问题答案。“非指示性”教学的实质被提炼为:让学生在“三开放”(开放的学习目标、  相似文献   

18.
19.
建国以来,我们对“课程”有一种肤浅的认识,以为“课程”就是教学的科目,就是系统的知识,由此形成了以“知识”和“学科”为本位的课程观。  相似文献   

20.
本文打算运用“非指示性”教学方法中的“比较切入法”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是将所学课文与某名篇(段)就某些方面进行比较阅读,在比较中拓展知识,并加深对所学课文的理解。本文教学时准备将“葛朗台之死”与《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之死”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了解吝啬鬼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