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烟台职业学院是2001年7月经山东省批准,由3所成人高校、4所重点中专学校组建的一所高等职业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院始终秉承“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新型实用人才”的办学宗旨,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为烟台地方经济的发展输送了大批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技师学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培养又好又多的高技能人才,成为技师学院发展的重要课题。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技师学院,我院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成功实践,几年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特色定位、服务诚信、需求第一”的办学理念和高端带动、培养“双高”人才的办学方向,  相似文献   

3.
《辽宁招生考试》2005,(8):68-68
大连商务职业学院(简称“大连商务学院”),是省属普通高校。学院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建设“大大连”培养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4.
江苏盐城技师学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高端定位,服务诚信,需求第一”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并实践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产学研结合等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办学模式,探索出一条为企业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素质高技能“双高型”人才的办学路子。  相似文献   

5.
济南二机床“金蓝领”培训基地具有专业精湛的教学师资、规范有序的教学管理、实用实效的教学训练、开拓创新的培养理念。贯彻落实省市文件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养能够代表新时代精神风貌的高技能人才,坚持永恒的匠心管理培训,以技能提升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更好地树立和发挥“金蓝领”的品牌效应,助力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6.
白爱学 《职业技术》2006,(10):64-65
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直接、最为紧密的教育,担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推广先进生产技术的重要责任.其只有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才可能焕发其应有的生命力,实现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多年来,三门峡中专牢固树立“培养实用技术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大力实施教育创新,在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7.
农村实用人才主要包括生产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农村经济组织人才和事业专业人才。目前我国农村实用人才呈现数量严重不足、总体素质不高、专业结构不合理、技能型人才匮乏、区域分布不均和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等特点。面对现状,高职院校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各层次各类型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与培训,以实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目标。高职院校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实用人才的途径主要有:牢固树立为本地新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的观念;大力开展横向联合;转换培训思路,将以往的培训劳务输出工为主转向培训为本地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实用人才;为大学生到村任职工程选好人才;等等。  相似文献   

8.
论高技能紧缺型人才培养的"五实"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阶段,高技能人才紧缺成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高职教育必须努力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培养高技能型人才。高职人才培养,从不同角度概述有不同的模式。其实,高技能紧缺型人才培养的根本点在于是否脚踏“实”地,做到“五实”即专业建设讲实际、课程设置为实用、教学活动重实践、质量评估求实效和服务经济得实惠。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高职院校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实现两个“强化”,促成三个“转变”,夯实基础抓建设,突出办学特色,培养高技能人才,四个方面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是科学发展观在高职教育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高技能人才队伍是职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铁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探索者、实践者和推动者.高技能人才活跃在生产、运输、服务等各个领域中,不断解决生产操作难题,在生产一线关键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铁路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要实现铁路现代化建设,要建设一个“运能充足、先进、安全可靠、管理科学、节能环保、服务优质、内部和谐”的铁路,必须增强铁路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1.
“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教师兴则教育兴。教育质量高低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成败,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为此,近年来,重庆市切实将教师队伍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大力实施“人才兴教”“人才强校”战略,以超常规的手段,花大力气、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阶段,高技能人才紧缺成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高职教育必须努力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培养高技能型人才。高职人才培养,从不同角度概述有不同的模式。其实,高技能紧缺型人才培养的根本点在于是否脚踏“实”地,做到“五实”即专业建设讲实际、课程设置为实用、教学活动重实践、质量评估求实效和服务经济得实惠。  相似文献   

13.
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示范院校的创建为例,以高职数据状态平台为依据,以“双闭合链”模式为理论指导,通过学院的IBM实训基地、物联网学院、服务外包职教集团、德国“双元制”教育中心等为主要办学实践载体,逐步形成“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双负责人”培养机制,最终实现政、校、企三者之间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合作互融。  相似文献   

14.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人才观,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切实加强农村实用人才资源能力建设,遵循农村实用人才成长规律,从培养和使用两个关键环节入手,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以农民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发展为依托,进一步更新观念、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扶持政策,营造有利于农村实用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通过重点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促进农村实用人才资源状况明显改善,不断开创农村实用人才工作新局面。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应该坚持以下四个原则:  相似文献   

15.
明确提出高校办学理念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进而从“以人为本”思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服务意识的强化等三个方面探讨了确立此种办学理念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职从诞生起就凸显了鲜明的就业特色,国家有明确的针对市场办学的政策,职业技术学院也多以“以就业为导向”为办学理念,但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实践中,应谨防三种倾向:即人才素质上谨防一次性倾向;学校定位上谨防应声虫倾向;教育实质上谨防急惊风倾向。高职与就业的联系也应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人才,面向就业市场,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二是出服务,与就业市场相结合,成为地方高新技术的孵化站和传统技术改造的服务站。服务就业,也创造就业;立足就业,又指导就业,这才是高职教育应有的立场。  相似文献   

17.
正视问题 打造高职“双师型”教师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职业教育要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要实现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办学方向,培养和造就一支颇具特色、“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不仅需要,而且十分紧迫。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除了具备一  相似文献   

18.
高校后勤服务保障学校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后勤人才队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队伍。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后勤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规模、结构、素质、培养、激励和保障等方面仍有不少亟待完善之处。师徒制作为人才培养制度建设的一个向度,有助于纾解高校后勤高技能人才培养“成效”之困、人力“成本”之困和人才“成长”之困。高校后勤党组织发挥引领作用,工会组织发挥支持作用,可以为高校后勤高技能人才师徒制培养双向赋能,显著提升后勤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也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巩固基础教育成果,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教育工作的方向。作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我们为职业教育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而高兴。为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需要,我校在职业教育办学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在培养人才上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基础,以技能为重点”的宗旨,保证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了符合海峡西岸经济建设要求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相似文献   

20.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于滨维 《成人教育》2009,29(6):41-42
“双证书”制度在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培养技能型人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如何以“双证书”制度为契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双证书”制度为导向,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以“双证书”制度为依托,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突出高职办学特色、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