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在二战后出现的战争文学中,美国著名作家诺曼·梅勒的《死者与裸者》(1948)被美国学术界认为是二战后最著名的战争小说之一。小说选择以战争为背景,通过战争的表象探讨了人性和社会的深层问题,通过对军事细节和战争性质的关注,焕发了人们对人性自身的觉悟和思考,从而使人性的真实状态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本文以这部小说中的人性的特点入手,通过对人性的描写和裸文化意象的运用来探讨战争和人性的纠结关系。  相似文献   

2.
刘显著 《文教资料》2008,(15):90-92
和谐世界的构建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层次和多领域.其中各国文明闯的和谐是和谐世界理念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本文从世界文明的角度对和谐理念进行了一些诠释和探索.  相似文献   

3.
唐彬 《文教资料》2008,(19):40-41
美国作家诺曼·梅勒的小说<裸者与死者>赤裸裸地揭示了战争的荒诞不堪和战争时期人际关系极度异化的困境.本文认为,"荒诞"与"异化"是梅勒在该小说中最集中表现的主题.本文试图运用萨特存在主义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概念,即"荒诞"和"异化"对<裸者与死者>中的主题进行探析.全文包括四章:第一章主要概述萨特存在主义基本理论及其对梅勒创作的影响.第二章着重探究<裸者与死者>中"荒诞"这一主题.第三章重点从官兵关系、士兵与士兵之间的关系以及男女之间的关系这三个方面分析该小说中人际关系之异化的主题.最后一章根据小说中各个人物的命运,联系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基本理论,试图探讨出可能的走出"荒诞"与"异化"的困境之路.本文认为,行动是走出"荒诞"的唯一出路,寻找人生存在的真谛才是防止人际关系被异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在诺曼·梅勒的小说《裸者与死者》中,不仅四个主要人物卡明斯将军,侯恩少尉,克洛夫特上士和雷德列兵,而且所有其他的次要人物,都被迫面对死亡的事实,并被这种体验剥得赤条条--被迫去面对人类存在的最基本的问题.兽性和理性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存在于某个人身上,有时这两方面相互矛盾产生冲突.这种观点弥漫在整部小说中.  相似文献   

5.
自然主义认为,个人命运主要是由环境、偶然机遇以及生物遗传决定的。文学意义上的冲突就是两个或更多人物或力量之间的固有的不容性。冲突究其本质而言是不稳定的,因为在矛盾冲突中总有一方是赢家而另外一方则会在最后失败。《裸者与死者》是一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小说,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战争,因为它包含了诸多关于人性和世界的普世价值。通过从自然主义的角度来研究《裸者与死者》中的矛盾冲突,分析小说中的自然主义因素来揭示环境、生物遗传以及偶然机遇是如何决定个人命运。  相似文献   

6.
诺曼·梅勒的《裸者与死者》和鲍里斯·瓦西里耶夫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都是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著名作品。这两本书的特点是它们并非描写大战的重要战役,而是描写小规模的或假想的战斗。两本书都不是主要着眼于战斗,而是着眼于对士  相似文献   

7.
今天对大学进行排名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学术研究,而是充斥商业化的因素。商业化的大学排行榜是怎样出炉的,它的运作遵循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本文以世界上著名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大学排行榜为例,对其背后的商业模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二战后出现的战争文学中,美国著名作家诺曼.梅勒的<裸者与死者>(1948)被美国学术界认为是二战后最著名的战争小说之一.小说选择以战争为背景,通过战争的表象探讨了人性和社会的深层问题,通过对军事细节和战争性质的关注,焕发了人们对人性自身的觉悟和思考,从而使人性的真实状态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本文以这部小说中的人性的特点入手,通过对人性的描写和裸文化意象的运用来探讨战争和人性的纠结关系.  相似文献   

9.
《裸者与死者》是美国当代文坛四杰之一———诺曼.梅勒的处女作,也被普遍认为是他的代表作。小说以战争为背景,通过主要人物卡明斯将军、克洛夫特上士等人的权力观,对权力的追求和滥用的描写,揭示了美军内部专制、集权的官僚体系和蔑视人权践踏人格、摧残人性的野蛮行为,并以此揭露美国的强权政治。对当时的社会和现在的世界局势具有警世与预言作用。  相似文献   

10.
《裸者和死者》是诺曼.梅勒的成名作,也是一部美国文学经典作品。本文旨在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展示文本所揭示的人的人性和兽性之争。  相似文献   

11.
世界的开端与终结问题是困惑着人类的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王船山对于这个问题作出了独特的回答,这就是:天地之始今日是,天地之终今日是。也就是说,世界的开始与终结都发生在现在。这一回答的实质是,把世界的始终问题从天地本身的问题那里解放出来,而还原为人自身的问题,这样,问题就具有了与人自身存在相关的视域。从主体的始终来理解天地之始终,这就是把人的在世活动以及人的成长看作与世界的交互作用,视为在当前活动中与不可见的世界总体的沟通过程。这样,在主体的参与中,世界的始终就成为主体通过自身的活动揭示存在的过程,也就是主体之性日生日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传统"六书"说不能适应现代文字学研究的需要.近现代学者提出了一些新说,但仍不甚理想,各说之间分歧也比较大.因之,现拟跳出"造字"和"用字"的框框,提出汉字发生法和汉字构字法理论,主要是汉字发生法的"二书"说和汉字构字法的"四书"说.  相似文献   

13.
圣人不但对古圣哲不能尽意的哲思“立象以尽意”,而且还将自己的见解也附会到已立之象中去,以至出现种类繁多的太极图。照此模式,我们将一些认识论问题的探讨亦附会到太极图中去。首先,太极图象征了人在认识过程中人的意识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即此两的阴阳变合交感,既矛盾对立,又相辅相承,如此交错变换、循环不已的特征。其次,它还象征了个体人的“理”与“思”的思维特征,客体的“能”与主体的“可能”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的“日新”与“境界“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语境中,学的“世界”是一种深度的标志和话语权力象征,“民族”则是对于主体性的维护和多样化的呈示。深度追求是民族学和世界学的共通点。扎根于传统化,作人性的深入思考和生命追问,民族学就能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5.
第一次“台湾危机”是中美两国在朝鲜停战后围绕问题的初次交锋。在这次危机中,中美双方围绕一个中国的原则展开了激烈斗争。中国政府决定炮击金门,是为了通过有限的军事行动,在全世界面前突出台湾问题,表明中国维护一个中国原则的坚守立场;而美国政府给自己的脖颈上套绞索,则是其推行“划峡而治”、“两个中国”政策的必然;作为这场危机的结局而开始的中美大使级会谈,则成为中国政府反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图谋的另一特殊方式。  相似文献   

16.
战争带给人们的不仅是生命的牺牲和肉体的创伤 ,更是精神上的创痛。本文通过对海明威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中 3个主要人物杰克、勃莱特、科恩在旅居欧洲时的生活经历和他们无法排遣的心理痛苦和精神苦闷 ,说明笼罩在战争阴影下人民的痛苦和不幸  相似文献   

17.
释“石”     
"石"字的甲骨文的简形形体从"山石之岩"义的"厂",而形体中连接"厂"形的一条斜直线,其作用类似于指事字中的短划符号,用来表明崖岩本身的质地就是"石"。"石"的甲骨文繁形下方的"口"表示祈祷义,从构形义来说,为面对崖岩而祈祷,即祭祀山石之义。  相似文献   

18.
苦难与温情一直是余华小说所蕴涵的两大主题。余华小说之“彻底”,不仅体现在对“苦难”的惨酷雕琢,同时也体现在对“温情”的倾注上。和《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一样,余华的《兄弟》也是一部表现苦难的作品,更确切地说,就是人在困境中表现出来的无比坚韧的承受力。不同的是,这一次余华在描写波涛汹涌的人生苦难时,也描写了细水长流的家庭温情。  相似文献   

19.
加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通,实现终身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重大目标。美国在中高职衔接方面的特点集中表现在:连贯的中高职衔接培养目标、合理的中高职衔接课程设计、宽松多样的招考渠道和规范的中高职衔接政策法规上。对加强我国中高职衔接有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