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新时期、新阶段我区科技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围绕西藏农牧业发展和特色产业开发以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这一主题,以技术创新为主体,加快青藏高原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是推动我区农牧成果产业化进程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区域农业研究所的前身是成立于 1978年 6月的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 2 4年来 ,研究所积极投身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 ,在亚热带区域农业发展战略、复合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及其试验示范、动物生态营养关键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为南方区域农业发展和  相似文献   

3.
基于系统理论的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运用系统理论,提出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这一概念,系统地分析了该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结构功能及作用机制,以此把握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演变方向和发展过程,并对其进行初步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4.
区域农业生态环境,是一个地区发展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科学评价区域农业生态环境,既有利于摸清家庭,为区域发展提供依据,更有利于进行区域环境规划和国民经济总体规划。然而,影响农业生态环境的要素众多,层次复杂。同时,农业生态系统又具有模糊性、多输入,模糊综合评价、区域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综合指数  相似文献   

5.
巢湖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座落在巢湖之滨的巢湖市居巢区,在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中,按照现代经济的要求,以科技星火依托,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形成区域经济的新格局,为“十五”农业经济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一是调整布局。优化结构,构建区域经济新格局建设各具特色的  相似文献   

6.
作为典型的风险产业,农业在整个再生产循环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风险,而且一般具有风险单位大、发生频率较高、损失规模较大、区域效应明显以及广泛的伴生性等特点,这是由农业自身的弱质性和生产过程的特殊性决定的。鉴于农业产业的这种风险属性,身处这一风险产业的农业企业,在分享产业发展利好的同时,也要随时做好承受风险的准备。然而颇为遗憾的是,许多农业企业要么缺  相似文献   

7.
肖潇 《中国科技纵横》2014,(18):280-280
农业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发展模式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迅速发展,而我国的农业旅游形式单一模式老化,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及国际农业旅游的发展趋势。创意农业旅游的兴起和发展,体现了农业旅游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新一步融合和发展,对带动新农村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指导性的意义。本文对创意农业的概念内涵进行研究探讨创意农业旅游与区域农业经济的带动及其影响作用、指导发展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2000年是世纪交替之年,也是山东省农村经济孕育变革和探索的一年。搞好2000年的星火计划工作,具有承前启后的重大意义。山东省将抓住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这一契机,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加速全省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为“十五”计划开个好头打下基础。一、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共同富裕和区域均衡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山东省经济发展尚不平衡,存在东西差距问题,山东要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跃,全面实现小康和现代化,欠发达地区经济的振兴至关重要。星火计划在继续引导东部发达地区提高水平的同时,要以欠发达地区为重点,立足资源开发,引进人才,培植产业生长点,培植新型企业,加强人才培训、技术传播、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省九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对星火计划工作提出新要求:“制定并实施星火产业带规划,探索发展区域科技经济”。为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关于“小农经济”合理性长期存有争议,“家庭农场”这一兼具小农经济和集体农场优势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是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的一种新模式。这一方式的提出肯定了马克思辩证看待小农经济发展思想的正确性。文章通过从马克思“小农经济必趋向衰亡”这一科学论断的依据以及前提条件这两方面.深入透彻地理解马克思关于小农经济的看法.得出了不应盲目地建设大规模现代化农业以全面替代小农经济.而是应辩证地看待现代化农业与小农经济的发展.在具备一定条件的适宜区域才建立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决定了农业科技企业与地方区域有着紧密联系,地方区域为农业科技企业生存发展提供了基本空间,农业科技企业也紧密围绕地域农业发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农业科技企业融入地方区域,汲取并聚集生产要素,实施地域性发展,成为农业科技企业提升竞争优势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胡树华  汪秀婷 《软科学》2004,18(6):55-58,87
中部五省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中部农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概述中部农业发展的优势与特色的基础上,分析了中部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系列问题。论述了中部农业发展的战略意义,提出了加快中部农业发展的区域结构优化战略、产业化经营战略和科技密集区战略。  相似文献   

12.
大力培育和发展特色农业,是调整农业结构的成功之作。发展特色农业,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根本要求,发展特色农业必须坚持"市场导向、竞争定位"着力培育能够带动区域农业经济优势升级的特色产业。  相似文献   

13.
余展翅 《科技风》2012,(23):264-265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想把经济搞上去,只有把农业发展好才是根本出路。实践证明以破坏环境、牺牲资源为代价来发展农业只是一种短暂不可取的行为,只有建立在农业高新技术的科学发展观基础上,坚持生态环保新理念,走生态农业发展之新路,推广生态农业新技术,建立区域经济新模式,才能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根据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的现状,它对农业生产条件产生的影响以及它在区域农业经济中的作用,分析了抓好生态农业建设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它对发展现代农业的影响力,得出中国农业发展,全面实施生态农业才是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从区域科技进步视角出发研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机制。利用广东省2006-2015年的面板数据,基于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测算和分解,从地市、珠三角、东西两翼、贫困山区四个区域层面探索区域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结论表明:广东省农业生产率增长主要源泉是区域科技进步;广东农业TFP增长动因存在显著区域科技进步差异性;而区域科技差异性与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有关。据此,从政策层面上提出推动广东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中国城市化、农业发展、生态安全和自然岸线格局的空间界定出发,基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主体功能区划、资源环境承载状态评价及其相互交叉分析,对城市化、农业发展、生态安全和自然岸线格局的空间结构进行解析。通过分析城市化、农业发展、生态安全和自然岸线格局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程度、主体功能定位、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的数量结构、空间形态结构以及成因分析,并结合与国家层面相应结构的比较研究,给出了中国城市化、农业发展、生态安全和自然岸线格局的空间格局特征。研究表明:自然岸线格局区域的人均GDP、人口密度、国土开发强度、城市化比重等指标都远高于城市化格局区域,是"四大格局"中全国经济和人口集聚程度最高的区域。城市化格局首选开发适宜度高的区域,而农业发展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具有明显保护指向性,其大部分区域为适宜度低的区域。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和自然岸线格局的资源环境超载状况均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6.
陈传康 《资源科学》1979,1(2):64-71
一、区域农业与农业现代化 农业生产的区域性特别明显,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因素,甚至社会和民族条件都对农业的因地制宜有影响。区域农业研究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使农业作到因地制宜的必要基础。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开展下列几方面研究工作: 1.农业工程化,也即促使农业机械化和水利工程化,提高物化劳动在农业劳动中的作用,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相似文献   

17.
从两方面阐述农业综合发展中的生态学机遇。国际上,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是持续农业,生物技术应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各种农业学科与区域发展理论方法的大综合。四大趋势中每一个都为生态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在我国,农业发展也体现了上述趋势,而且在迈向21世纪的历史阶段还表现出对生态学的特别需求,如需要解决生态农业,扶贫,及关贸总协定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为了在更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解决这一具有挑战性的农业问题,科学工作者必须研究并提出不同于在常规尺度上运用的传统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农业发展态势及土地整治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地区农业发展演变规律,是制定大都市区土地整治策略的前提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农业产业结构在市场化的导向下进行调整,其基本态势就是将生产、经济等资源转移到经济效益更好的产业或部门之中;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由1978年的28.3∶40.1∶31.6,变为2008年的6.4∶21.1∶72.4;受城市化影响,农作物播种面积从69.1万hm~2持续下降到32.2万hm~2,但种植结构方面,粮食作物和蔬菜的播种面积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受耕地面积的持续减少和边际生产力递减的影响,第一产业收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越来越有限。本文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了各区县间农业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这也是区域土地综合整治的依据。并以发展都市型农业为目的,将农业发展与城市环境建设相结合,提出不同圈层的农地整治策略,以推进区域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甘肃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生态环境退化,经济落后,农民收入减缓,区域差距拉大等诸多制约因素,为此,应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机遇,通过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小城镇等措施,加快甘肃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潜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旅游资源潜力是遗产地旅游发展综合潜力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是一种新型的旅游资源,农业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复合性、动态性、脆弱性、原真性、独特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是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资源评价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本文构建了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主体-辅助,有形-无形”分类体系和“资源特征-旅游发展适宜性”的评价体系,突出强调遗产资源旅游可进入性方面的特征,并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潜力最大的区域是包括方山、山口、鹤城等9个乡镇在内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优势突出、旅游发展可进入性高的东中部地区,也是该县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优先区域。而西南部农业文化遗产主体资源(“稻鱼共生”系统)面积小,交通条件相对较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视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是该区配合全县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