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春秋战国时代,凭着自己的纵横之势、跹短之术、诡谲之计,或远见卓识、雄辩口才说服君主而左右时局的谋臣策士,是屡见不鲜的。他们恃其辩才,说服统治者或战或和,或攻或守,或援或拒,或行或止,在《战国策》里留下了许多动人的篇章。  相似文献   

2.
《战国策》气势雄伟、感染力强,具体表现在策士思维、主张、言辞三方面。究其原因在于策士采取了独特的策略——捭阖术,此乃时势、地势、人势、术势综合形成,以势成势是之谓。然"势"的互成仅为一面,时势对人势的消解,才是策士群体被称为战国独特精神代表之一的实质原因。  相似文献   

3.
《战国策》中的策士凭着自己的智慧,在纵横捭阖的斗争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然而他们的人生却是悲剧性的,这主要是由于策士的依附性、策士的高傲性格、策士游说的艰险、策士间的内耗及悲惨结局使然。  相似文献   

4.
论汉初藩国文士的文学觉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初藩国文士以策士之才被藩王招纳,但汉初严峻的形势又使他们竭力摆脱策士身份。为苟全性命于乱世,藩国文士对自身策士身份的消解就成为必然之势,而这恰巧是其文学意识的觉醒的开始,觉醒的藩国文士除了有意识地远离政治外,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文学,使文学产生一些新的特征。汉初藩国文学的一些新的特点,就是和文士们这种角色转换有密切关系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以记载战国时期策士言行为主要内容的史籍,不是一人一时之作。策士就是替君主策划国家大事的谋士。书中既有策士自己的纪录,也有各国史臣的叙述,由战国末期和秦汉之间的人纂集成书。西汉学者刘向重新整理,共三十三篇,定名为《战国策》。它记载了战国初年到秦灭六国之前二百三四十年之间  相似文献   

6.
纵横术揣摩和纵横家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末年,私学兴起,文化下移,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知识份子阶层——文士,亦称士。战国时期士成了政治舞台上最活跃的人物。战国时代的士,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研究人生价值、思考宇宙本源、探讨治国方略的处士;另一种是以智谋机巧活动于政治外交舞台的策士;战国末年,又出现了一批文学侍从之臣,则是处士与策士之外的另一类士人。处士与策士的活动都离不开游说。孔子周游卫宋陈楚,孟子游于齐梁縢,要靠游说以  相似文献   

7.
春秋行人和战国策士都以外交辞令闻名于世。文章比较了春秋行人与战国策士的外交辞令,对产生这些差异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社会地位、文化环境和价值取向进行了分析,由此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春秋行人和战国策士的外交辞令为何具有不同的特点,并从行人、策士娴熟的语言运用能力上了解我们的母语——汉语言形式可以承载的深厚内容,提高我们继续学习和运用汉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所谓文韬武略,是为了使国家强盛进而统一天下所采取的策略。先秦诸子百家、纵横策士、王公大臣视智谋韬略为“胜人之道”。三国时期,群雄并起,谋略文化成为显学。言语策略属于“文韬”,是运用言语手段制服对手的方法。庄子言语策略的目的迥异于一般策士,对人们的言语活动和交际行为同样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战国策》中策士对君主的劝谏大致有三种方法:一为未入仕的策士,为了获得名利,采取渲染诱惑、阿谀奉承的劝谏方式:二为入仕后的策士,为了臣服别国君主,给自己的人主谋求最大利益,剥对他国国君采取威逼利诱、危言恐吓的劝谏方式;三为作为策士的巨子在劝谏自己的国君时,则采取主文谲谏的方法,在娓娓而谈中,使人主在潜移默化中改正自己的错误。  相似文献   

10.
战国时期,策士辞令的生成是有着深刻社会背景的。战国策士辞令作为一种时代文体,和当时的学术背景密不可分,百家争鸣的学术热潮则是其学术背景。文章重点通过文体背景、政治背景和学术背景三方面来综合论述战国策士辞令的生成背景。  相似文献   

11.
<战国策>上百个成语也是战国时代的一面镜子.从时代背景入手,剖析成语与当时策士心态的联系,与当时社会文化的关系.成语反映出策士的人生价值取向、审美观念,展示出策士的风采,闪烁着说辞的艺术光芒,显露战国时代的人本位思潮,蕴涵的科学思想.出自<战国策>的成语,以典雅、含蓄、生动、简练而独放异彩,是那个时代语言和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12.
关于宋玉的<风赋>,大多数学者认为是讽谏之作,但也有少数学者认为是"帮闲文学",二者都以<风赋>文本立论,各取所需,似乎都有所据,一时是非难辩.本文跳出了文本的樊篱,以战国时谋臣策士的进谏策略为切入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战国一代谋臣策士的"无婴人主之逆鳞"的进谏策略,影响了宋玉赋体讽谏文学的创作,从而认为宋玉的<风赋>是一篇曲折委婉的讽谏之作,作品运用了借谀而讽、由谀入讽的写作手法,其讽谏之义艺术地蕴含在"雄风"与"雌风"的对比描写之中,寄寓于发人深省的文字之外.  相似文献   

13.
《战国策》中,策士们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和各国诸侯建立起共识域,主要得益于“说”的本领。“说”是其主要公关语言形式,几乎成为一种策士专用文体。战国策士的游说辞令和现代公关语言理论的惊人相似,充分说明了公关活动在我国的悠久历史。  相似文献   

14.
因为譬喻能“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所以多用譬喻、巧用譬喻几乎成了战国时代雄辩滔滔的策士们共同的言语追求。而在这群善譬的高手之中,孟子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明星!  相似文献   

15.
李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  相似文献   

16.
韩威 《文教资料》2012,(23):1-3
《战国策》记录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计策计谋及更深层的思想观念。在动荡不稳的社会环境中,"士"这一阶层逐渐发展起来。各家策士为了改变生活现状在各诸侯国游说献策,这其中个人利益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为了自保并且在乱世中获利,一些策士往往采取折中的方法处理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以期获得发展。本文分析了折中观念在《战国策》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罗菲 《毕节学院学报》2012,30(10):123-128
《战国策》策士的雄辩历来为人称道,研究者也很多。但是,迄今为止,从心理角度对战国策士言辩技巧进行全面分析研究的文章还极少,我们考察《战国策》全书,通过解析战国策士对心理因素在辩论中的重要性的高度重视,择取了六个重要的心理因素进行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深入研究,它们是:自尊心理;趋利避害心理;亲情动人心理;求名心理;权威效应心理;抵抗心理。  相似文献   

18.
《左传》辞令的语言雍容典雅、委婉含蓄、雄辩犀利、刚柔得宜,具有高超的应对技巧;战国策士辞令是《左传》辞令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其语言雄辩阔论、流畅明快、铺张扬厉、虚实并用,蕴藏着大量的攻守之术。二者虽在风格上有明显的不同,但在论说艺术上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找出二者的论说方法,比较其间的异同,这对于深入研究《左传》辞令与策士辞令的艺术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左传》辞令与策士辞令各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论说方法。由于二者之间有直接的传承关系,所以使用的方法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相同的,这些方法主要有诱之以利、示之以…  相似文献   

19.
<战国策>记录了战国时期策士们的思想及活动.这些策士的思想和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功利思想,在当时,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在客观上促进了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战国策·齐册四》中的《冯谖客孟尝君》一文刻画了一位有谋略、有胆识、为主人统治基业的稳固竭忠尽智的策士形象,可是冯谖一开始却是以贪得无厌的无赖形象示人的,对此,怎么理解冯谖的行为呢?我认为这是冯谖有意为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