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连大学学报》2020,(2):69-74
顾梅羹,辽宁音乐家协会古琴研究会会长,东北地区高等音乐院校古琴教育界专业第一位教授,其琴艺、琴学与琴道享誉中外,中国古琴文化历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所著《琴学备要》是凝聚琴艺、琴学与琴道等诸元素的经典之作,是中国现代古琴教育史上最规范的古琴教科书。本文试以顾梅羹先生的琴学思想为核心考察其对辽宁省古琴文化史的影响;探讨作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内容之一的古琴文化如何更好地整合各方资源,成为文化强省强国、文化兴省兴国的助推元素。  相似文献   

2.
伯牙推子期坐于客位,自己主席相陪。命童子点茶,茶罢,又命童子取酒共酌。伯牙道:“借此攀话,休嫌简亵。”子期称:“不敢。”童子取过瑶琴,二人入席饮酒。伯牙开言又问:“先生声口是楚人了,但不知尊居何处 ?”子期道:“离此不远,地名马安山集贤村,便是荒居。”伯牙点头道:“好个集贤村。”又问:“道艺何为 ?”子期道:“也就是打柴为生。”伯牙微笑道:“子期先生,下官也不该僭言,似先生这等抱负,何不求取功名,立身于廊庙,垂名于竹帛,却乃赍志林泉,混迹樵牧,与草木同朽,窃为先生不取也。”子期道:“实不相瞒,舍间…  相似文献   

3.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辉煌时代,在现存的数万首诗歌中有不少是反映古琴艺术的经典佳作。唐代许多著名诗人都对古琴有着深厚的感情,对琴曲有着独到的理解和体悟,并在他们的诗歌作品中做了生动的描述和精辟的品论。这些关于古琴的诗歌佳句,对我们了解古琴艺术的成就和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文章从部分较典型的唐代琴诗中,尝试寻找有关古琴琴名、琴家、琴曲、琴艺及琴文化的相关记载,感受和探索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文学创作、政治观点及美学理念等相互融会贯通的古琴音乐内涵。  相似文献   

4.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辉煌时代,在现存的数万首诗歌中有不少是反映古琴艺术的经典佳作。唐代许多著名诗人都对古琴有着深厚的感情,对琴曲有着独到的理解和体悟,并在他们的诗歌作品中做了生动的描述和精辟的品论。这些关于古琴的诗歌佳句,对我们了解古琴艺术的成就和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文章从部分较典型的唐代琴诗中,尝试寻找有关古琴琴名、琴家、琴曲、琴艺及琴文化的相关记载,感受和探索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文学创作、政治观点及美学理念等相互融会贯通的古琴音乐内涵。  相似文献   

5.
【作文题目】春秋时,伯牙擅弹古琴,只是恨无知音。有次伯牙乘船外出,时值中秋之夜,偶遇一樵夫钟子期。伯牙每弹一曲,子期都能讲出乐曲表达的内容和感情。两人在船上互诉衷肠,引为知音,并约定一年之后在此相会。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前来弹奏,岸上却不见钟子期的影子,后知钟子期已离开人世。钟子期死前,让人把他葬在岸边,好让他的灵  相似文献   

6.
最后的古琴     
不同的音乐形式通常来源于不同的文化。如果说巴洛克音乐是西方古典的象征,摇滚乐是快餐文化的产物,那么能代表中国五千年悠悠文化的恐怕只有俞伯牙、钟子期的古琴了。细听古琴琴弦拨动的声音,一种深沉却飘然出世的感觉会立刻占据你的心头,仿佛一切尘嚣都已远去,只有心灵在接受一次洗礼。可以说:古琴身上所寄托的是千百年来华夏儿女们不尽的古典文化。这种文化积淀,也决定了古琴的高雅。漫游于古琴的乐声中,你就仿佛听到了杏坛下孔子的声音、西关边老子的争辩、长江畔孙武的  相似文献   

7.
不同的音乐形式通常来源于不同的文化。如果说巴洛克音乐是西方古典的象征,摇滚乐是快餐文化的产物,那么能代表中国五千年悠悠文化的恐怕只有俞伯牙、钟子期的古琴了。细听古琴琴弦拨动的声音,一种深沉却飘然出世的感觉会立刻占据你的心头,仿佛一切尘嚣都已远去,只有心灵在接受一次洗礼。  相似文献   

8.
伯牙学琴     
伯牙,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他擅长弹奏七弦琴,我们现在知道的古琴曲《高山》、《流水》,就是出自于他之手。伯牙能创作并演奏出像《高山》、《流水》这样形象生动的琴曲,这跟他早年的学琴经历是分不开的。伯牙年轻时跟一位叫成连的古琴家学习弹琴。他学习非常刻苦努力,却三年没有太大的长进。成连决定变换一种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最后的古琴     
《新作文》2006,(4)
不同的音乐形式通常来源于不同的文化。如果说巴洛克音乐是西方古典的象征,摇滚乐是快餐文化的产物,那么能代表中国五千年悠悠文化的恐怕只有俞伯牙、钟子期的古琴了。细听古琴琴弦拨动的声音,一种深沉却飘然出世的感觉会立刻占据你的心头,仿佛一切尘嚣都已远去,只有心灵在接受一次洗礼。几乎可以这么说:古琴身上所寄托的,是千百年来华夏儿女们不尽的古典文化。这种文化积淀,也决定了古琴的高雅。漫游于古琴的乐声中,你就仿佛听到了杏坛下孔子的声音、西关边老子的争辩、长江畔孙武的怒吼和咸阳内韩非的发号施令。一切如歌,却离不开古琴的伴…  相似文献   

10.
高山流水     
春秋时,有个叫俞伯牙的人,他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他曾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欣赏大自然的景色。那汹涌的波浪,翻飞的海鸟,郁郁葱葱的树林,让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他把大自然的美妙都融进了琴声中。  相似文献   

11.
琴,在古代专指一种弦乐乐器。古琴有七根弦。夜凉如水,隐隐传来古乐曲《流水》的悠扬旋律。我停下手中正在做着的事,静心倾听,不禁想起了伯牙与子期的故事。他俩的相遇,应该是在一个幽静的月明之夜。伯牙坐在一块石头上,将指尖在琴弦上划过,乐声随着指尖的颤动,缓缓而起,行云流  相似文献   

12.
陈鹤琴(1892~1982)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五四”运动后我国新教育事业的创始人之一。 鹤琴,二字,与武汉有分割不开的渊源和情感,在许多人心中,鹤与琴恰好是武汉的城市象征。千年前,黄鹤因妙笔生花般的点睛而飞翔天空;子期、伯牙两位知音因古琴的音律而留下千古佳话。似乎,千百年前,黄鹤与古琴就已经注定了陈老先生的武汉情缘。在逝去的30年里,我们始终怀念陈鹤琴老先生,在白云黄鹤的故乡——湖北武汉,有着一批沿着先生足迹前行探索的幼教人,陈老先生的幼教思想在武汉得到传承、发扬。  相似文献   

13.
<正>仰望艺术天空,群星闪烁。历代奇才与他们的不朽杰作,放射出亮丽的艺术光芒和无穷的艺术魅力,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梅花香自苦寒来",天才的艺术家无一不是从辛勤的汗水中走出来的。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只是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14.
高山流水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广陵散是东汉末年流行于广陵(今安徽寿县)的民间乐曲。现存谱为古琴曲。平沙落雁明朝此曲称《雁落平沙》。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降落前在空际盘旋顾盼的情景。梅花三弄此曲系惜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曲中主题部分出现三次重复,所以称“三…  相似文献   

15.
和合思想是古琴文化中的主要指导思想和审美原则。古琴形制暗合阴阳之道,在选材斫制的过程当中讲究阴阳调和。古人根据五音的特性将五音与四时五方相结合,贯彻了律历融通的观念。琴艺上,指法和技法的"声韵并茂"实现了虚实相生,轻重缓急的节奏达到了刚柔相济。在山林水云间融情入景,于花木禽鸟上寄托情怀,天地与我合一,万物与我同化是中国人自古以来追求的和合之境。汉字拆解重组成琴谱,是古琴独有的记谱系统。传承有序的地域流派,展示出和合文化在中原大地上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16.
我喜欢     
我喜欢音乐。轻轻地,打开一扇窗,静静地,啜饮一口茶,旋动电钮.我与窗外清风,茶中馥香一道,享受精彩音乐!听高山的巍峨,听流水的潺潺.七弦古琴的韵律使伯牙与子期成为人生的知音。寻寻觅觅惆惆怅怅的琴弦拨出一曲曲佳音妙曲,道出一段段故事真情;  相似文献   

17.
李敬东,1970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富锦县,祖籍北京。现执教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系。研究古琴与书画艺术,师从于泛川派古琴家顾泽长先生。  相似文献   

18.
2007年6月,济南回民中学高培芬老师入选首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高老师是诸城派古琴第五代传人,我国著名古琴艺术家张育瑾先生的嫡传弟子。“现在经过以前老前辈口传心授的只有我一个人了,所以要加把力。”高老师在入选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她指的是带学生、传承古琴文化的事。高老师做得很好,她义务辅导学校师生,培养了一支在济南市颇有影响的回中古筝演奏队。  相似文献   

19.
“伯牙学琴”的启示夏守柱史载伯牙拜成连学琴,三年后,成连编成了一部《高山流水》的乐曲,伯牙演奏此曲,虽然音调很准,但表现不出高山流水的气魄。于是,成连将伯牙带到东海的一个岛上,自己却划船走了。伯牙一个人留在岛上,见到的是汹涌的海水,杳冥的山林,耳边只...  相似文献   

20.
<正>一、《高山流水》——传说此曲系俞伯牙所作。乐谱最早见于明朝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此谱中《高山》《流水》的解题这样写道:"《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两千多年来,《高山》和《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民间广泛流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