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闿运掌教尊经、船山两书院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清末民初著名学者、教育家、中国书院史上的最后一任山长王闿运的书院教育生涯,及其教育思想等方面,作了较为全面、公允和实事求是的考征和评述。王氏的书院教育思想,从总的倾向来看,是处在严重的矛盾过程中,既有维新反帝的爱国主义的一面,也有守旧维护封建思想体系的一面.然而守旧的一面却始终占了上风而不能自拔。尽管如此,王氏的教育思想和学术思想中的某些积极因素,对于我们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杜甫与王闿运的对比分析,来揭示王闿运诗歌理论所反映出的末世文人的畏缩心态以及他的这种畏缩的心态给他的文学创作所带来的致命性硬伤。  相似文献   

3.
王闿运的复古思想,多数时候是被视为逆潮流的,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完全如此.他强调诗中所抒之情要摆脱儒家诗教的束缚,重视文之绮丽,不惟与同时的其他复古流派相比更能代表文学发展的方向,即与其后的新派诗相比,在对文学本质特征的认识上,也是大有过之的.王闿运对作为诗歌本质特征的抒情和审美要素的自觉追求,从某种程度上讲,是走在时代前列的.相对于六朝时期的文学自觉,明清人对六朝诗抒情和审美特征的再认识也可以说是一个文学再自觉的过程,而它的终结点和最高点就是王闿运.  相似文献   

4.
叶德辉与王闿运同为晚清湖南的硕学通儒,由于对湘学传统的不同选择,对理学、经学的不同侧重.导致学术上的相互批评.王、叶之争代表了晚清湘学固守传统与再树新风两种不同的努力方向,对近代湘学的发展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湘学在崇尚经世致用、以学为术的传统理念之外,又树立了一种遵循学理、实事求是的新传统.  相似文献   

5.
王闿运复古承明七子而来,对明七子之理论进行了修正、补充和完善,对明七子“诗必盛唐”的复古门径提出批评,界定汉魏六朝五言古诗为其复古的诗学对象;提出了一套具体完整的诗学方法,解决了明七子的“筏喻”之争;质疑后人讥明七子复古为“优孟衣冠”,论述了形神兼似的拟古标准,从理论到实践完成了对明七子复古体系的重建。  相似文献   

6.
清代江苏江宁、苏州设立的多个省会书院是当时著名的教育和学术机构。从书院山长的资料看,书院的教育特点可以归纳为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和学术修养、指导自学和鼓励学术争鸣、通过考课发现和培养人才等三个主要方面。书院在培养人才方面取得的成绩,与其教育方法是分不开的,其人才培养的经验在今天仍值得认真总结、学习。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社会的转型和西学的输入打破了书院专事儒学的局面,在书院讲授自然科学知识成为很多新、旧书院的选择。作为书院发展较为兴盛的湖南,在这场变革中表现较为活跃。无论是新式书院在致力实学、造就人才方面的努力,还是旧式书院在改课更章、崇求实用方面的改革,无不彰显了湖南书院在实施科技教育上取得的成就,也从一个层面折射出湖南教育近代化的曙光。  相似文献   

8.
王闿运开蜀学学风,以其独立性闻名于世;廖平在学术上孜孜以求,因笃信孔子,立说不免局限,但特立独行则是举世公认;吴虞叛逆而大胆,虽受业于廖氏,然其论学,疑六经,非孔子,非孝非礼,在思想上与其祖师王闿运标异.吴虞文章以俪为体,依仿《文选》,兼拾周秦,诋韩愈之抒意立言为不足法,而主李兆洛《骈体文钞》之说,其实亦衍王闿运《八代文粹》之余论.王闿运、廖平与吴虞一脉相承,呈现出学术与学风的地缘性影响,尽管后者在思想上对以往传统一概抹杀,显出自己超拔前人之气概,但学风之影响则实难抹灭.  相似文献   

9.
清末"新政"时期,浙江书院全部被改为学堂,但书院作为一种教育机构并未消殒.例如天目书院的创建延续了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研究能力的办学理念.  相似文献   

10.
晚清西学书院产生于西学东渐和洋务运动的时代背景下,办学目的是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是对传统书院专注诗赋与八股文教育的革新.在晚清没有文化突变的时代环境下,西学书院中学教育仍是根本和基础,重视文学教育,也没有完全排除科举教育.西学书院最终变成了清末科举变革的前奏和先驱,清末科举改革造成了考试文体和内容新旧衔接的断层,西学书院的课艺成为改革后科举考试的模仿对象,成为新的场屋秘诀和新科利器.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贵州的女子教育兴起,并形成一定的体系,呈现时间早、规模齐、影响广等特点。女子教育的兴起极大地唤起了贵州女性的独立意识,为女性的精神解放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与传统教育和同时代的男子教育相比,多层次,多类型的晚清女学在内部组织管理诸方面具有鲜明特色,晚清女学处于初创期,发展较不充分,呈现出不规范性,实用性和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13.
晚清新政之时,袁世凯力废科举,大兴学堂,为清末的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改革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他主张"崇实学、增实科、开民智",领导学部于各府厅州县设立劝学所,为新式教育发展提供保障,使教育体系更为完善;要求农务局在各地劝办农会,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发行农学刊物,翻译农学教科书,举办农产品评审会,初步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农业推广体系;倡导"自谋其生"的教育观,将"实科"、"实学"、"实益"落实在"谋生"理念之上.  相似文献   

14.
论清末民初"童子"文学的美学品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民初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萌芽期,这一时期新兴的“童子”文学洋溢着“少年气”的壮美格调,其形成原因与当时将童子看作未来之国民的“儿童观”有密切关系。注意儿童性与文学审美性,成为建立“五四”儿童文学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5.
晚清基督新教盲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吝建平 《培训与研究》2007,24(4):99-101
晚清新教入传中国后,传教士们发其悯心,以基督博爱胸怀,设学办校,救济盲人。以盲文教习盲人识字,又授之以各种技艺,实现其生活自养。尽管以传播宗教为主旨,但这项活动本身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首创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清末在西藏兴办的近代式的普通教育,是西藏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有史以来最深刻的一次,它给西藏封建农奴制腐化的社会注入了一些近代式的文明因素,近代式教育的文明之花从此开始在西藏萌芽。某些合理的教育思想难能可贵,同时清末西藏教育革新的开展,在某种意义上加强了汉藏文化交流,维护了国家的主权。  相似文献   

17.
晚清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时期,随着国门洞开,大批外国人来华,他们对中国传统教育的方方面面,从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方法到科举考试制度进行了记叙和评析,从另一种视角为我们提供了反观自我的"异域形象"。  相似文献   

18.
周谷平 《教育研究》2004,25(12):70-73
走向世界是时代赋予中国人的历史使命,晚清时期初出国门的知识人,以切身感受,记录了对西方教育的观察和考量。这些见闻尽管不免肤浅,甚或谬误,但为后人留下了认识异域教育的最初文本,在中西教育交流史土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亦为中国教育尽快融入世界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和实践范本。  相似文献   

19.
书院是中国古代独特的文化教育机构.而书院繁荣的社会基础是民间的绅士,他们兴办地方学务,既是书院创建的倡议者、书院教育的主持者,同时也是书院经济的资助者,对书院教育起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