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美国生态文学家约翰·缪尔(John Muir,1838—1914)的《夏日走过山间》(My First Summerinthe Sierra)是一本非常独特的生态传记。文章运用细读法解析了此书当中的三大特点:山性、神性、科学性。整本书的内容都是以塞拉山为核心的,“山性”构成了全书的骨架。书中的山性,通过对光之山脉的描述及对荒野的描写,完美地呈现了出来。“神性”是这部书的灵魂,缪尔在荒野中发现了上帝的存在,他认为,“在上帝的荒野中存在着人类的希望”,人们与其到世俗的教堂中去向上帝做祷告,还不如到真正的荒野中去领略上帝的意旨。“科学性”是此书的精神。缪尔在描写塞拉山时,不是像一般生态文学家一样只是进行文学化的描述。而是对它进行严谨而科学的叙述,让人真正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它。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末20初荒野保护运动兴起于美国。经过自然作家、生态学家、生态主义者和政府部门等众多力量的合力推动.特别是经梭罗、缪尔、利奥波德、纳什和罗尔斯顿等荒野保护先行者的不懈努力,对荒野哲学思想的探索不断深化。荒野哲学范畴的规范不断完善.表明现代西方环境哲学界对地球生态文明的自觉探索。近年来.我国生态哲学界对荒野思想和荒野范畴展开多维度的学术研究,并有诸多相关成果相继面世。为此。对荒野哲学思想发展脉络、荒野范畴及其价值探讨、荒野哲学真伪命题辨析以及荒野思想本土实践进程等进行文献梳理与初步解读,具有可能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约翰·缪尔是美国自然写作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自然保护运动的倡导者与实践者,其生态散文以诗意的笔触描摹了美国西部山脉河流、冰川湖泊、动物植物的生态样态,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神奇与和谐统一,表达了敬畏自然、自然全美、呵护自然资源、人类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存的生态理念。约翰·缪尔的生态散文具有深刻的生态思想和鲜明的艺术特色,对后来的环境保护运动与生态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继承和发展先秦道家和其他诸子生态思想的基础上,汉代道家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生态和谐观,包括自然的和谐、人类自身的和谐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三个方面。汉代道家认为,自然界本身是天然的生态家园,天地、日月、星辰和人间万物和谐共存;人类作为万物之长,也应效仿天地自然,注重相互之间的和谐共处,形成君明臣忠、父慈子孝、六亲和睦的社会;天地自然是万物之母,人类应该努力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平衡,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圣经》原典的仔细解读,对旧约圣经《创世纪》第一至三章中上帝造物及伊甸园意象加以探讨和阐发,指出受造自然与动植物有着跟人类同等的美学价值和存在价值,消解"人类中心主义"倾向,建构"神创论"基础之上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倡导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类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的良性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之一。基督教含有一定的环境思想,认为人与万物都有相同的本原,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离不开自然。基督教认为人与自然的存在价值相等,人类应该为上帝管理好自然。当今世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是基督教的理想。  相似文献   

7.
道教与基督教都含有一定的环境思想,认为人与万物都有相同的本原,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离不开自然。道教倡导寡欲和无为,重视生态平衡。基督教认为人与自然的存在价值相等,人类应该为上帝管理好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道教和基督教共同的理想。  相似文献   

8.
《呼啸山庄》不仅仅是一部世俗爱情小说,其中还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小说中以荒野为代表的自然千变万化、生机勃勃,是人们的精神庇护所和心灵栖息地,体现了回归自然、回归荒野,特别是回归人类心灵荒野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9.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立足于全球化战略而布局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关照了全人类之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关于世界问题的哲学回应.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类"概念较为恰当地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在"类"概念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感性对象性关系,由 自然进化而产生的人类是自然界本质自我意识的彰显,也体现了个体与他人本质的互证关系.自然是人化的 自然,因而人与 自然是本质同一关系.人是社会化的人,因而人与人是本质一体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体现为"社会化的人类",马克思"类思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奠定坚实的哲学基础,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 自然观、"仁爱万物"的博爱观、"天下为公"的义利观、"协和万邦"的和合观等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哲学滋养,普惠理念、共同价值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旗帜鲜明地提供了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10.
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和作家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是一部生态文学的经典之作。在书中,她强调自然独立于人类的内在价值,抨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观念,反对为了经济利益对自然进行过度掠夺,批判一味追求物质主义而放弃生活质量的社会流俗,她希望实现文明与荒野的平衡,追求在自然中的自我实现。所有这些关于自然的基本思想已经在当代的生态哲学,尤其是深层生态学中不断得到体现。本文分析了卡森的写作特色,探讨了卡森的深层生态学思想,以及她的生态哲学观对世界环境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圣经》是西方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它所蕴含的大自然是有价值的,人类与自然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以及上帝、人与自然万物都是和谐统一的整体等生态伦理思想是非常丰富的,探讨这些思想对当代人应对生态危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2.
面对“人类世”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教育被寄希望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有效手段。然而,现代环境教育理念和实践并没有带来期望的效果。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共同世界研究共同体所作的《学会与世界共同生成:为了未来生存的教育》报告反思了当下由西方二元论和人类中心主义所塑造的现代环境教育中人与万物的分离,倡导人们以一种生态系统之组成部分的姿态,去感受和理解与万物共同生成的过程,通过具有生态意识的未来教育实现生态正义。报告是共同体成员在汲取后人文主义、生态女性主义和原住民本土文化理论资源的基础上,提出的共同世界教育学理念的集中体现。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与中国哲学传统中对“万物相联”与“和谐共生”的强调不谋而合。同时,中国哲学传统能够在审美的维度上进一步扩展其对人与生态命题及其教育意义的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13.
根据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的理念,万物在大道面前都是平等的,人不过是万物中的普通成员,这一观念奠定了道家万物平等观的基础。庄子提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的思想,将潜含在老子学说中的万物平等观加以充分发挥,并落实在尊重万物的"天性"之上,对人类的自我优越观念和"以人助天"、"以人灭天"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评,提出了人类的标准并不适合于万物的鲜明主张,旨在消解和纠正以儒家为代表的人贵于万物的世俗观念。道家的万物平等观对于当前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十分难得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4.
恩格斯晚年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他通过阐述劳动在人类发展史中的作用,揭示了人的自然化与自然人化的辩证统一,从而说明了自然史与社会史的对立统一;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的生态问题,说明了生产方式与社会制度的改变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对立的根本。这些思想对于今天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保护人民的环境权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周代生态环保思想的历史文化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生态环境保护思想源起先秦,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对于后世生态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重要影响。在"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下,古人逐渐确立了爱护自然和生命的行为准则,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生态的客观作用。"万物有灵观"长期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并成为后世生态环保思想形成的重要源头。图腾崇拜是人类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的产物,图腾主义的信仰,说明了人类尚不能积极地进行对自然之物再生产,而只是消极地禁止对自然界的动植物之剿灭。西周至春秋时期,阴阳五行思想已经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并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重大影响。人们普遍认为天、地、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世界就是一个充满了各种联系的整体,它们互相影响,缺一不可。它也促成了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仁爱观念与生态伦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儒家古老的“仁爱”观念中,蕴涵着与现代生态伦理相契合的合理因素。儒家提出“仁民而爱物”和“万物一体”的思想,是将人类所特有的道德情感贯注于自然万物,要求人们把万物当成自己的同类甚至血肉相连的一部分来爱护,强调人对自然万物负有 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这是一种极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生态哲学资源。作者认为,科学的态度辅之以儒家式的道德意识和生命情怀,应该是现代人类对待自然万物的最合理态度。  相似文献   

17.
赵洋 《教学与研究》2022,(10):85-96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总结当代国际关系的特征、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做出的科学论断,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核心价值诉求。从国际关系学视角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是它的共同体思想、安全思想和全球治理思想。其中,共同体思想是基础,它反映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目标,体现出在不存在中央权威的条件下对于一种和谐、稳定的国际秩序的追求。安全思想和全球治理思想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两个核心支柱,它们分别强调通过采取各国一致行动来规避共同损失和获得共同收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对于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贡献和创新,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解世界政治的思路,并且可以成为一种由世界各国所共享的发展理念和模式。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资本论》蕴含着自然界的规律性和对人的先在性、自然条件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制约性、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等丰富深邃的生态思想,这些思想为当代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尊重自然、合理开发自然资源、注重生态保护和提高自然承载力的深刻启示。随着时代和实践的推进,《资本论》的生态思想愈加显现出深远的时代价值,能够进一步加强人们环保意识,树立绿色共享理念,发挥社会合力作用,营造社会节能环保风气,致力于解决全球性自然环境问题,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人类生态环境共同体。  相似文献   

19.
许多西方生态学家将当今世界生态环境危机的历史文化根源归结为<圣经>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类中心主义理念.然而,经过对<圣经>故事中所隐含的生态理念的全面分析,发现<圣经>中的上帝实际上是自然规律的拟人化形象,自然规律在<圣经>中就是上帝的诫命和意志;<圣经>中的生态观不但不是当今生态环境恶化的历史文化根源,而且非常符合现代生态保护理念.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以来,荒野以一种心态的方式存在,或者说荒野是作为一个具体现象在自我内心的反映,作家们关注的实质是人类的心灵,强调自然与人合一的理想关系。20世纪后半叶,随着美国环境运动的兴起,美国荒野文学更多地关注"公众声音",荒野文学作家多为荒野实践者或环境运动参与者,他们试图用自己的文学和行动来影响真实生活中的读者。纵观20世纪,美国荒野文学的诗学经历了一个由内部审视转向外部关注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