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中国古代“境界论” 索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境界”(意境)包含着情与景,但绝不是一般的情景交融。“境界”(意境)的审美特质主要有三:一是因心造境的审美具象性;二是以形写神的审美表现性;三是以情动人的审美感染性。“境界”(意境)的生成是“虚实相合”,“虚实相合”的媒介有三种:相似点、牵连点和相反点。“境界”(意境)的审美效果是“境外有境”。林纾的“文境论”强调作者心境、修养对“文境”的决定作用是“扩前人所未发”。如果说“言志、缘情传统”是“境界论”(意境论)的历史基础,“立象尽意说”、“无外之境说”、“因心生境说”是它的哲学基础,那么,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则是“境界论”(意境论)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2.
意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艺心理学一个重要的审美心理范畴。“意境”乃“意中之境”;境生象外、境缘于情、境赖于思为其主要的审美心理特质。  相似文献   

3.
散文是美文,其美的灵魂是"诗的意境"。散文意境的创造,关键在于抓住情与景、意与象,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到思与境偕,物我合一。  相似文献   

4.
"境"是传统武术的核心审美范畴之一。传统武术之"境"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思想文化渊源,传统武术之"境"的内涵构成包括"物境"、"情境"和"意境"三个逻辑层次。传统武术之"境"的生成,有着自身的路径选择:师法自然,是武术之"境"生成的逻辑起点;观物取象,是武术之"境"生成的核心内容;境生象外,是武术之"境"生成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明清戏曲境界论的美学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戏曲境界所呈现的美学意蕴与诗歌意境不同。戏曲境界主要有叙事性境界、抒情性境界两类。在情境的追求上,戏境侧重求真,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又归纳为“意趣神色”四要素。在戏境的审美创造上,重在人物形象与景、事的交融。对戏境的审美观照,追求“笔墨之外”的想象性意味。而戏境的审美表现则要求“自然本色”,“明白如画”。对于舞台表演,提出“以情写情”、“代人立心”,追求传神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将意境分为写境与造境两种形态,却未作具体阐述。现代研究者对它们也未作深入的探讨。对此,本文从审美的角度来探讨写境和造境的艺术特征,认为写境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和自然之美;造境具有主观抒情性、表意性和理想化抒情手法等。写境有画境、物境、事境等类型;造境有缘情写镜、直抒胸臆、象征虚幻等形态。  相似文献   

7.
杨瑞芳 《集宁师专学报》2007,29(2):33-34,52
"蒙太奇"技法虽然来源于电影艺术,但是在诗歌写作实践中早已普遍存在,它是实现诗歌意象跳跃性组合的重要写作技法。特别是空间蒙太奇思维使用,对于文本意境的生成有着特殊的作用,本文着重从诗歌造境方面出发,具体阐述并列式造境、层递式造境、交错式造境、对比式造境、声画分立式造境等空间蒙太奇的不同造境方式。  相似文献   

8.
王淑君 《成才之路》2009,(18):41-41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文艺理论中,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在中国古典诗歌里。 意与境的交融有三种不同的方式。一是情随境生。诗人先并没有自觉的情思意念,生活中遇到某种物境,忽有所悟.思绪满怀,于是借着对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达到意与境的交融。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把中国诗学传统中的意境理论系统化,为古典诗学做出了杰出贡献。近百年来,学界对王国维境界说的研究。存在着很多分歧。王国维境界说的基本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情景契合乃生境界;要有真景物、真感情,才能出真境界;境界要深远,有言外之意。或有某种普遍性的哲理。关于境界的审美类型,王国维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在境界的创造途径上,王国维提出了“造境”和“写境”。王国维的境界说,为中国古典诗学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意境”论,画上了一个漂亮的句号。  相似文献   

10.
杨录 《考试周刊》2015,(25):21+41
运用诗学理论的相应原理解读散文,无疑能使我们深入领会文本的审美意义,达成对文本的整体审美观照,是散文鉴赏的重要视角。用中国传统诗论中的"境"这一审美范畴对《荷塘月色》予以解读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荷塘月色》抒情艺术的成功,就在于作者精妙地创造出了美之物境、乐之事境、真之情景与浑然之意境,达成了美、愉悦、自由,亦即造境、达意、游心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1.
闵泽平 《天中学刊》2001,16(1):81-83
汉代是古代书信体散文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书信分外兴盛,它不仅是人们应对交接、辨事论政、骋才求售的有效实用工具,也是文人辨怨抒愤、思亲叙旧、劝勉诱导、谈道遣怀的重要艺术手段.它以丰富的内容、完善的功能、精美的形式奠定了我国古代书信体散文的基本类型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2.
由于音乐艺术本身的情感特点,在钢琴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演奏者充分的把握钢琴作品的内涵,设计合适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演奏者的演奏热情,以便于更好的表现情感。笔者认为,钢琴教学应该从艺术情景、学习情趣、点燃情感三个方面加强对钢琴演奏者的训练。  相似文献   

13.
走向情景交融的认识历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诗学中的情景交融观念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才逐渐走向成熟的。先是对诗歌创作之前情与景的融合有了一定的认识,然后才转向作品内情与景的融合。而对作品内情与景融合的认识也是经过了三个阶段的不断深化发展,逐步完善,最终才走向成熟的。  相似文献   

14.
作为内蒙古散文作家,舒正钟情于散文创作,近年来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化散文和抒情散文。作家在创作中。摈弃矫揉,以传统抒情之美成就了一组具有审美意象韵味的抒情散文。“花”是舒正散文中最常见的意向。散文以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的“花”意象,与人生情感中最珍贵的亲情自然糅合成亲情之“花”的意象,素朴而令人感动,使舒正散文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与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5.
根据散文文本特性,“散文情感”这一概念应被纳入散文理论家和批评家的视野,并将其运用于当今散文批评。以此为切入点,对当今流行的“大散文”品种及创伤进行了情感批判,并指出散文创伤观念的更新,要清除“散文情感”上的“泛意识形态化”色彩。  相似文献   

16.
声与情在声乐演唱中是一致的、统一的。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声"与"情"只有达到完美的艺术结合,才能达到完美艺术表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在古筝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古筝演奏者充分把握作曲家作品的创作感情、意境、意图等,从而激发演奏热情,更好地表现乐曲中心思想和情感?展示音乐作品的本质?巧设艺术情境、激发学习情趣、点燃情感火花是古筝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三个要素。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国性灵散文离不开中国古代性灵理论和现代作家对性灵的倡导,它经历了悲悯伤惋、潇洒自若、以物喻理和通脱平和四个阶段,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富于天地之气、灵动自由的叙事风格、空灵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等,这在20世纪中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不足是文体意识的自觉尚未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9.
情绪总是指向一定的情境,任何情绪都有其社会适应和生物适应的价值。生活于社会中的每一成员,对于特定的情境,应该能够体验到适当的情绪,也能适当地传达出来,并能适当地用行为表现出来,这便是社会要求对个体情绪的影响,也正是学校教育中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  相似文献   

20.
情感真挚是散文的一大特征,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对散文情感的把握,重视学生的情感培养,已经成为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从教师应优化对文本情感的表达,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师生互动平等交流以及发掘散文的情感起源点等方面谈起,以期达到如何运用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积极情感与文本情感的链接。产生知情并茂、以情优教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