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邢台学院学报》2019,(2):87-90
"互联网+"时代下劳动关系模式由原来的"以公司为中心"变成了"以人为中心",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对公司的从属性,而在传统劳动关系认定中,又特别强调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的依附性。随着大量互联网平台的出现,使得互联网平台用工这种非标准劳动关系的存在愈发常见,引发了对传统劳动关系认定的挑战。厘清互联网平台用工关系,对于非标准劳动关系的认定以及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专车"运营模式下的用工关系缺乏清晰的法律界定,专车软件平台公司与专车司机之间不宜界定为劳动关系,也不宜界定为居间关系、承揽关系。法律关系的不清晰带来了很多现实问题,如专车司机的权益问题、交通事故责任承担问题、行政处罚责任承担问题等等。互联网时代劳资关系结构"类劳动者"概念确立的理论基础以及域外设立"中间类型"劳动者主体的成功探索,为我国通过创建"类劳动者"的概念来回应互联网专车用工关系的问题提供了现实可能。建议我国立法增设"类劳动者"的概念,并构建配套制度来规范"互联网专车"的用工关系。  相似文献   

3.
张彦军 《现代教育技术》2012,22(10):110-113,98
网络上华文教育资源的存储和管理都是比较松散的,不能集中的为潜在的华文教育资源需求者提供便捷强大的服务。为了克服互联网上的华文教学资源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提出了基于云计算的智能华文教育资源平台,并给出了平台的设计。华文教育资源云平台可以给华文教育机构、服务提供者、学习者一个紧密联系和协作的环境,提供给各方一个更优化的服务和调度。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兴科技正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网约车的出现为百姓带来便利。网约车平台与司机之间的法律关系的不同关系到网约车平台是否需要为司机提供保险、认定工伤等关乎司机安全保障的事宜。网约车平台与司机之间根据不同模式以及运营方式分别构成劳动关系、居间关系、劳务关系和雇佣关系。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技术的崛起,共享经济理念的盛行,传统出租车的供需失衡,监管制度的缺位,以及互联网公司的助推,促使中国网约车平台快速形成并极速发展。然而,网约车平台内部失序,平台之间的恶性竞争,网约车与传统出租车的激烈对抗,以及平台合法性身份的暂时缺失,使得网约车平台面临发展窘境。依托"2016网约车新规",基于制度社会学视角,分析了政府治理网约车平台的角色转向,即由针对传统出租车产业的管理导向的"管控型"角色转向了对现代网约车平台的引导与服务导向的"互动型"角色。最后,基于制度社会学视角对政府角色如何恰当匹配互联网新兴事物进行了进一步剖析。  相似文献   

6.
答读者问     
我姐姐大学毕业后到一家公司工作了15个月.当时未签劳动合同。后因加班工资的问题与公司发生纠纷,姐姐准备提起劳动仲裁。但公司说他们并未与姐姐签订劳动合同,公司与姐姐之间没有劳动关系。请问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证明自己与公司的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平台经济的不断发展,网约工群体诞生并逐渐壮大,传统的用工模式也由“企业—员工”转变为“平台—个人”,这一转变造成了网约工的劳动关系难以认定、劳动权益难以保障的结果。工伤保险是最早的社会保险,但由于现行工伤保险制度自身的局限性和互联网平台用工关系的复杂性,要把网约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困难重重。要想保障网约工的工伤保险权益,就要扩大劳动关系认定范围,突破现有工伤保险制度外延,建立网约工工伤保险社会基金,促进互联网平台用工关系和谐有序。  相似文献   

8.
据统计,2021年全国在线外卖收入占全国餐饮收入比重约为21.4%,同比提高4.5个百分点。然而,外卖餐饮业务增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网约配送员与平台之间的劳动关系被扭曲,其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尤其是当网约配送员发生交通事故时,其所属的劳动关系无法得到确认,相应工伤保障也无法到位,这样的案例时有发生。现今学者大多从制度设计层面、法理层面针对网约配送员职业伤害保障展开研究,而没有特别关注平台的托生体——互联网经济给这一群体职业伤害保障带来的影响。以互联网经济的角度作为切入点,分析并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服务提供者与著作权人的利益价值差拉大,著作权领域面临新一轮的利益平衡.随着算法推荐新技术的广泛运用,我国现有"避风港"规则的有关条款出现了法律适用困境,即平台主观状态判断不明及必要措施范围是否因此扩大.综合技术发展与著作权保护的利益平衡与法益解释,算法技术的运用下,应基于网络服务提供者具有较高...  相似文献   

10.
易班网络平台作为高校思想引领、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的综合性互动社区,具有组织层次性和稳定性,主体的同质性,内容的丰富性等特征,特别是新版本易班(版本号4.1.6以上),更具备了平台开放性,允许其他功能手机应用接入平台,为高校自主开发本地化功能性应用提供了可能。本文通过对易班网络平台的使用研究及师生需求调查,依托易班第三方轻应用开发平台,结合东华大学的易班实际建设情况,探索建立以"互联网+教育教学"、"互联网+校园事务管理"、"互联网+生活服务"、"互联网+校内活动"四个方面的高校易班"互联网+"模式,以此加强师生互动,提升教学、生活事务管理有效性,同时增强用户的易班体验和粘度,为高校推进易班进一步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