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巫术还是人性——从集体无意识解读《萨勒姆的女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勒姆的女巫》是由阿瑟·米勒根据萨勒姆小镇的真实事件所改编创作的一部戏剧。巫术贯穿整部戏剧,然而悲剧的发生却是由人性和神权政治造成的。首次由荣格提出的原型概念为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戏剧中主要人物的行为方式深受原型影响,具体表现在面具、阴影、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四个方面,以此对该剧提出新的理解角度。  相似文献   

2.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首部英文作品,也是影响美国现代文学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主要以主人公阿米尔的个人成长经历为线索,讲述了他背叛与救赎的故事。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即从民族伦理、宗教伦理和家庭伦理三个伦理视角来解读阿米尔的背叛。从历史角度对阿米尔的背叛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从而让读者了解和认识阿富汗这个国家特殊的普什图民族和哈扎拉民族之间的民族伦理,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的宗教伦理及国家的多灾多难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畸形的家庭伦理。  相似文献   

3.
《爱与尘》是非裔美国作家欧内斯特·盖恩斯的早期杰作,讲述了黑白种族之间的爱情悲剧。在种族主义氛围浓郁的美国南方,黑人男性与白人女性之间的爱情触犯了最严厉的伦理禁忌,敢于违背这一禁忌的人则不可避免地置身于伦理困境,并将付出沉重的代价。本文试图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解读这一悲剧发生的伦理环境、分析人物的伦理身份以及他们违背有关种族之间交往原则的伦理禁忌所导致的伦理惩罚。本文认为,通过对这一爱情悲剧的书写,盖恩斯鞭挞了这种禁锢人性的不合理的伦理规则,并指出了其对黑白种族双方所带来的伤害。  相似文献   

4.
西方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狂暴女性是美狄亚,《萨勒姆的女巫》在人物层面和结构单位上都运用了美狄亚原型。阿碧格像美狄亚一样都是男权社会的受害者,但美狄亚的复仇被视为对男权社会的反抗,而阿碧格的复仇却被视为丧心病狂。这是因为作家对美狄亚原型进行了置换,降低了阿碧格的同情指数,提升了普洛克托的道德水准。米勒虽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高大的男性英雄形象,但却暴露了自己潜意识中的男性中心意识。  相似文献   

5.
杨丽红 《英语广场》2022,(33):47-50
文学伦理学认为伦理价值是文学最根本的价值,每一个文学文本结构都由一条或数条伦理线和伦理结构成。本文试从文学伦理学的视角分析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无论从当时的伦理环境还是从文本结构中所含的伦理结来看,都无一例外地预示了主人公爱玛最后的悲惨结局。我们对爱玛的动因和伦理选择能报以理解,同时也从中得出警示,即不顾伦理环境的伦理选择可能会让人自食恶果。  相似文献   

6.
由聂珍钊教授提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个较新的文学研究方法。该理论主张文学在本质上是关于伦理的艺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立场和最终目的是发现文学的伦理价值。吉本芭娜娜在短篇小说《白河夜船》中,以独特的创作手法及丰富的情绪,描写了日本当代都市女性在伦理环境中的困惑、选择、陷入的伦理困境以及自我抗争的伦理意识。主人公在陷入痛苦深渊后,凭着自我抗争的伦理意识苏醒重生。芭娜娜通过这部作品传达了"人其实是不容易被摧垮"的重要信息,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7.
托尼·英里森是当代美国著名的非裔女作家,曾在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宠儿》是英里森小说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是美国“多元文化主义”和新历史主义背景下的黑人女作家构建黑人种族历史的新尝试,将黑奴制给黑人带来的身体、心里创伤描写的刻骨铭心.本文尝试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对英里森的代表作《宠儿》进行研究和批评.  相似文献   

8.
在知识悬疑小说《天使与魔鬼》中,美国通俗小说家丹·布朗直接将科学与宗教之间的论战作为小说的主题,并运用巧妙的构思把科学、历史、宗教、艺术、符号等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为一体,带领读者经历了一场扣人心弦的生死营救。随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双重谋杀的真凶终于在教皇选举的最后时刻浮出水面,但是残忍谋杀背后的真相令人难以接受;他们到底是伸张正义的天使,还是穷凶极恶的魔鬼,这样两难的抉择引发了读者无限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爱》是2003年托妮·莫里森的又一杰出之作,为我们理解莫里森在非裔美国文学中起到的承上启下作用提供了更多有力依据,也为莫里森的研究开创了一个新领域。在当今社会,美国奴隶制虽早已废除但种族歧视仍然存在,研究黑人作家莫里森和她的黑人小说便具有了更加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本文论述伦理学的三个共时维度:道德伦理,家庭伦理和政治伦理在比尔.库什身上的体现,总结出比尔.库什在黑人社区的历史反抗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他们心中对美好自由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相似文献   

10.
《飘》中思嘉的人物形象向来是评论的热点。从文学伦理学角度看,她当时的伦理环境对于女性是十分恶劣的:无论在爱情婚姻上、经济上,还是社会地位上女性都从属于男性,没有独立自主的权利。然而,思嘉从这三个伦理困境中做出了与传统女性不同的选择:选择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婚姻,当家庭的经济支柱,当有社会地位的新女性。虽然从表面看这些选择都不符合当时对贤惠妇女的标准,但它们却都是以保全和发展家庭为前提的选择。思嘉的勇敢与坚强使塔拉庄园在战争中得以保存,她本人也在男权社会里争得一席之位。结合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思嘉是个敢于打破伦理困境,做出适应时代潮流发展的伦理选择的女强人。  相似文献   

11.
发表于1847年的《简·爱》给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坛吹来了一阵清新的风。二十世纪以来,众多文艺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简·爱》进行了探讨,并且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研究成果。本文试图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重新解读《简·爱》,探讨造成筒·爱和罗切斯特爱情曲折艰辛的真正原因,以期对《简·爱》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化身博士》中亨利·杰基尔生活在封闭、黑暗、家庭伦理结构缺失的环境下,这样的伦理环境,加上其自身斯芬克斯因子的作用,促使其伦理意识及伦理身份选择发生巨大变化,纠结在选择自律的高贵身份还是自由的魔鬼之间,最终以生命的终结获得救赎。本文试图从文学伦理学视角分析小说中伦理环境及杰基尔的伦理意识与伦理身份的选择,旨在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小说,获得更多的伦理启迪。  相似文献   

13.
《萨勒姆女巫》是一部因个人过失在混乱的世界中丧失身份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道德升华、重建主体人格的平民悲剧。该剧体现了作者对人的存在的深度伦理关怀和道德启谕。笔者根据萨特"自由本体论"的相关概念,结合对《萨》剧主人公主客体人格变迁的研究,着重阐释三方面的主题:人客体化存在的必然性;普罗克托在人格统一性自欺和真诚之间的挣扎;普罗克托重建主体人格所承载的道德启谕。  相似文献   

14.
15.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分析生态女性主义产生的背景及其伦理文化特点出发,试探讨该思想的文学伦理批评特点及其在生态语境下的文学伦理价值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6.
《紫颜色》是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文章从伦理身份缺失,伦理意识觉醒和伦理环境压迫这三方面讨论了美国南方黑人女性被剥夺了最基本的为人子女、母亲以及妻子的伦理身份;失去了正常伦理属性家庭关系里本应享受的父母之爱与两性之爱。文章认为:《紫颜色》充分体现了黑人女作家沃克一贯主张的伦理诉求:即广大黑人女性只有通过自己的奋发自为,解除父权社会下"男尊女卑"观念的精神枷锁,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相似文献   

17.
《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所表现的“硬汉精神”和“重压下的风度”让无数读者赞叹.然而,桑提亚哥精神不败但在现实中却一无所得.以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重新研读《老人与海》的主题,可以对桑提亚哥所表现的硬汉精神的主体性价值、主体与他者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反思,揭示其中蕴含的伦理问题和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18.
萧伯纳的戏剧《卖花女》讲述了卖花女伊莉莎意图通过语音矫正和文法学习成为上层社会优雅小姐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伊莉莎在人生重大变化过程中所经历的人际困境和自我身份的迷失。以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为基础,通过主人公伊莉莎做出身份选择的伦理环境,探讨伊莉莎改变自我的动机以及此后所面临的伦理身份困惑,揭示导致其伦理困境的根本原因。萧伯纳通过讲述伊莉莎的故事,集中展现了当时英国社会个体阶级身份与伦理诉求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并对该社会中个体寻求自我实现的可能性寄予关注,从而传递出深刻的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19.
艾略特一生反叛传统道德,探索和寻找合乎自己理想和社会规范的伦理道德标准,其作品塑造的主人公亦不断面临伦理环境下的伦理困境,并最终通过艰难的伦理选择实现伦理救赎和伦理回归。以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解析乔治·艾略特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伦理道德主张,阐释作者对生存价值及伦理道德的思考。通过伦理环境、伦理选择、伦理救赎三个维度挖掘作品的伦理教诲功能,分析作者的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20.
马丁·艾米斯是英国很有影响力也颇有争议的一位后现代主义小说家、评论家和散文家。《伦敦场地》是其代表作之一,盖伊、基思、妮科拉和萨姆森是其中四位主要人物。艾米斯通过描写他们荒谬而晦暗的精神和生活状态来揭示当时病态的英国社会给人们的精神和伦理带来的极坏影响,也体现了他的伦理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