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月 《考试周刊》2011,(28):38-39
美国戏剧大师尤金·奥尼尔被誉为关国的现代戏剧之父。他以强有力的艺术形式反映人的生存困境、人类的悲剧性处境,使作品具有无限的魅力、真挚和深沉的激情。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是人命运中不可抵抗的决定力量。人在这两种力量的驱使与推动下.毫无自由意志或自主行动.显得极其软弱,对自己的命运无能为力。奥尼尔在其作品中试图说明生活背后潜藏着一种力量.这种无法抗拒的决定力量塑造着人的生活.决定着人的命运。奥尼尔这种对于人类生存困境的悲剧视野与文学自然主义的观点相一致。然而他的自然主义并非绝对的悲观.在生活中不可抵挡的决定力量面前.在悲观的现实面前.人呈现出一种个体生命的价值、生活的意义。本文从《榆树下的欲望》这部作品中所包含的自然主义思想倾向,对人物形象特征进行详细分析解读,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他的悲剧思想。  相似文献   

2.
象征手法在《榆树下的欲望》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榆树下的欲望》是尤金·奥尼尔在创作中取得的重要现实主义成就。这部戏剧建立了奥尼尔天才剧作家的地位,是他创作初期的顶峰。在这部悲剧中象征手法得到了极佳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榆树下的欲望》为美国剧作家奥尼尔赢得了巨大声誉,它讲述了一个乱伦、杀婴的家庭悲剧。本文拟从熵理论的视角。对剧中的主要人物伊弗雷姆进行分析,探究导致他的家庭熵值最大化的原因,进而反恩人们自身的生活状态,认为只有摆脱狭隘的自我。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4.
从《榆树下的欲望》剖析奥尼尔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奥尼尔一生对人生悲剧及其成因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章通过对《榆树下的欲望》一剧的人性剖析,揭示出清教思想、本能、欲念是促成人性异化、人格分裂的原因,并由此展示奥尼尔深刻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5.
王姝  齐兵 《华章》2011,(31)
尤金·奥尼尔最为美国现代悲剧之父,一生共创作了50余部戏剧.他把那个时代的社会问题蕴含在悲剧人物的心灵世界中,通过细腻的人物心理变化及命运彼此交融的描写,深刻揭示了人类命运的悲剧性.本文通过分析奥尼尔戏剧悲剧性形成的根源,进而深刻探讨《榆树下的欲望》这一奥尼尔戏剧中的经典之作中所透漏出的人性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6.
张卫 《华章》2013,(19)
《榆树下的欲望》是尤金?奥尼尔早期的巅峰之作,该剧的情节与希腊神话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运用原型批评理论,结合希腊神话故事《俄狄浦斯王》﹑《希布吕托斯》﹑《美狄亚》﹑《三女神金苹果之争》和《特洛伊》对该剧人物形象与人物关系进行解读,进而领略奥尼尔作品中的古典魅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生态批评的相关理论,从自然生态(人与自然)、社会生态(人与人)、精神生态(人与自我)等角度,对奥尼尔的早期名剧《榆树下的欲望》进行分析和解读。阐述了剧中人物与自然、与他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扭曲是导致这一家庭悲剧的主要原因。人类只有克服自我中心主义,才能摆脱人性异化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生态批评的相关理论,从自然生态(人与自然)、社会生态(人与人)、精神生态(人与自我)等角度,对奥尼尔的早期名剧《榆树下的欲望》进行分析和解读。阐述了剧中人物与自然、与他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扭曲是导致这一家庭悲剧的主要原因。人类只有克服自我中心主义,才能摆脱人性异化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9.
作为美国戏剧的奠基人,奥尼尔凭借《榆树下的欲望》誉满天下。此剧本透过写作技巧、人物塑造,深刻反映了现实社会的思想主题,关注人性本质意义。犀利剖析的笔触深深地吸引着评论家和广大读者。事实上,《榆树下的欲望》的艺术魅力与它的语言系统息息相关,因此从戏剧的听觉语言和视觉语言两方面着手,对剧本进行全方位的语言剖析,有助于戏剧爱好者深刻领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0.
生态女性主义视阈中的《榆树下的欲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榆树下的欲望>一剧中,自然和女性都成了凯勃特为代表的男性欺压和盘剥的对象,这恰恰是生态女性主义在文学领域内首先关注的问题.对人类精神生态的重视也是生态女性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凯勃特的家庭悲剧正是其贪欲膨胀的精神"污染"造成的.为了走出精神困境,凯勃特还进行了初具生态意识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刘一涓 《考试周刊》2009,(13):24-25
奥尼尔是美国最伟大的剧作家,本文通过对其早期代表作《榆树下的欲望》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探讨在男权社会下,女性对男性的依附,与命运的抗争,以及最终的悲剧。  相似文献   

12.
刘露 《文教资料》2009,(31):20-22
本文从舞台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比较了话剧《雷雨》和《榆树下的欲望》两部剧作的异同。通过分析得出,两位戏剧作家借助超越舞台时空的种种表现形式,突出了各自所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家庭悲剧所具有的超越它本身的时代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瑞 《天中学刊》2012,27(5):75-76
《榆树下的欲望》中的女主人公爱碧是一个沉沦于自己欲望的坏女人,一个不择手段改变命运的坚强女人,一个最终在爱中升华并救赎自己灵魂的奇女人。然而,纵使是这样的一个女子,也无法逃脱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悲剧命运。而其多元化的性格却为这部戏剧的成功奠定了人物基础。  相似文献   

14.
尤金.奥尼尔的悲剧作品《榆树下的欲望》深入地刻画了人的性爱欲望和压抑人性的加尔文清教道德以及人的物质占有欲之间的冲突和斗争。剧中主人公阿比和埃本在为争取占有农场的冲突中互相视对方为敌,却又因为情爱而相互吸引。从他们的悲剧可以看出私人占有欲是罪恶的根源,也可以看出奥尼尔所受到的弗洛伊德现代心理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奥尼尔的作品<榆树下的欲望>中的艾比进行分析,用女性主义理论对艾比短暂人生中的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指出,她短暂的一生是对男权社会反抗的一生,她的人生悲剧是由男权社会意识形态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榆树下的欲望》,发现奥尼尔在作品揭露了当时社会忽视女性与自然地位带来的严重后果,对男权中心文化中将女性与自然等值的观念、自然女性化与女性自然化观念以及女性"失语症"现象进行了批判,认为人类只有克服自我中心意识,平等对待自然和女性,认识到男女之间的平等互补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相互关系,才能实现男性与女性、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剖析《榆树下的欲望》三位主人公的悲剧性,可以看出追求与幻灭正是奥尼尔悲剧所着力表现的主题,也是他悲剧思想的总结和体现。正是这样的主题使得伟大的悲剧艺术一直激励着千万个读者,正是其所张扬的斗争精神“照亮了生活中最污秽的死胡同。  相似文献   

18.
好的戏剧冲突性是成功戏剧的一个重要特征。20世纪美国戏剧创作代表人物,尤金.奥尼尔在灵活运用创作技巧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理论革新。文章从"内隐式"冲突入手,分析其代表作《榆树下的欲望》的戏剧冲突。  相似文献   

19.
伊丽莎白·毕肖普是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女诗人之一,曾获普利策奖和全国图书奖,近年来声望日盛。依托法国心理学家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通过毕肖普的《夏洛特先生》一诗,从新的角度透析诗人内心深处对自我的认识及隐藏在镜子背后的欲望。在父母关爱缺失的情况下,即使诗人三缄其口,读者依然能从语言这个能指的符码中发现她对自我认知的不确定,以及为了得到母亲的承认而无限渴望成为父亲形象的欲望。  相似文献   

20.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戏剧作品,也是中国话剧成熟的标志,它的诞生,在20世纪的中国话剧界,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雷雨”。虽然曹禺一再否认自己对他人的借鉴,但是无论情节发展、主题意蕴还是象征隐喻,曹禺的《雷雨》受到尤金·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的显著影响,已经被相当多的研究者所关注。依据加拿大著名文艺理论家诺思洛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对两部剧作的原型叙事结构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