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三维运动学的研究方法,对参加2005年全国第十届体育运动会举重比赛的运动员石智勇的抓举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结果表明,提铃过程中人杠重心间距控制合理,杠铃平均加速度超过2 m/s2,体现了优异的爆发力和出色的提铃技术;引膝阶段的技术与常规引膝技术已有了很大的改变,该阶段用时很短,膝关节角度也几乎没产生变化,通过对膝关节的制动充分发挥了腰背部肌肉力量,使抓举时杠铃最高加速度的值出现在引膝阶段而非发力阶段,这是最体现石智勇抓举技术特点的地方;抓举发力阶段,身体用力协调,各关节角度的把握也恰到好处;抓举下蹲支撑阶段技术动作堪称完美,人杠重心间距控制合理,杠铃回落距离仅为13.6 cm,人体重心向下的平均加速度为11.2 m/s2,两项均属于世界顶级选手的技术指标;在起立阶很好地利用了杠铃的弹性势能,与杠铃同步起立,同时人杠重心间距仅为0.002 m,确保了起立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方法:运用高速摄相和三维运动解析的方法对运动员的抓举技术进行研究.目的:通过对运动员朱丁梅抓举技术的分析找出运动员技术上存在的不足并进行改进,帮助运动员取得更好的成绩.结果表明:(1)运动员膝关节角、髋关节角比较合理,在发力阶段伸髋不充分.(2)杠铃的运动轨迹偏向后方,没有呈现近似s型,运动员发力时有明显的后跳动作.(3)各阶段时间比和杠铃上升高度比整体较合理,精细化程度不够.结论:(1)发力阶段伸髋不充分影响了运动员的成绩.(2)两心向运动员后上方偏移,抓举技术动作不符合"近"的原则.(3)运动员在抓举90kg时过早发力,当杠铃高度达到最高点时杠铃在支撑点后方不利于支撑,导致后掉失败.(4)抓举的总体节奏较好但是精细化程度还不够.(5)对运动员的后跳动作不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3.
目的:讨论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关键技术。方法:以国内重要比赛优秀运动员的抓举技术为研究对象,利用SIMI°Motion 7.50运动动作解析系统对视频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位移类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我国优秀运动员抓举动作中身高与杠铃最大垂直高度呈正相关(r=0.680,P<0.01),抓举杠铃最大垂直高度相对于运动员身高的相对高度(XHVmax)为73±2%;运动员身高与发力点杠铃垂直高度呈正相关(r=0.680,P<0.01),发力点杠铃垂直高度/身高的相对高度(XHFL)四个级别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发力点杠铃垂直高度/身高的相对高度(XHFL)为39±2%;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铃速最大时杠铃垂直高度(HVmax)为0.90±0.05m,铃速最大时杠铃垂直高度/身高的相对高度为(XHVmax)55±2%,杠铃回落距离(HHL)为0.14±0.03m,杠铃支撑点垂直高度为1.04±0.06m,杠铃支撑点垂直高度相对运动员身高的相对高度为64±3%。结论:抓举位移类指标是评价优秀运动员抓举技术的关键指标,运动员可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理...  相似文献   

4.
运用三维运动学的研究方法,对我国9名举重国际健将比赛条件下抓举同等杠铃重量时成功与失败的18次试举技术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优秀运动员特定负荷下成功试举与失败试举技术特点及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从动作的时空特征来看成功试举与失败试举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成功试举与失败试举伸膝提铃阶段合加速度矢量方向具有显著性差异,成功试举时提铃用力较均匀,而失败试举时运动员对杠铃不稳定作用力的方向是造成试举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运用三维运动学研究方法,对参加2019年亚洲举重锦标赛暨东京奥运会资格赛的我国男子举重67kg公斤级优秀运动员谌利军与冯吕栋抓举技术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认为:提铃准备阶段,冯吕栋身体姿势更符合抓举中“近”的技术要求;总体上,冯吕栋伸膝提铃和引膝提铃阶段技术动作优于谌利军,谌利军发力和惯性上升及接铃阶段技术动作优于冯吕栋。谌利军抓举过程中主要存在伸膝提铃阶段髋关节打开过早,引膝提铃阶段膝关节回屈角度小以及整个抓举过程中杠铃重心左右偏移量过大的问题;冯吕栋主要存在发力和惯性上升阶段“两心”前后距离过大,杠铃相对于运动员水平运动幅度大,垂直运动幅度小以及接铃过程中杠铃下落距离长,下降速度过快的问题。建议谌利军加强膝关节主要屈伸肌群的力量训练以及进行身体左右侧力量平衡的评估;冯吕栋应掌握在发力和惯性上升阶段正确的用力方向,并改善接铃节奏。  相似文献   

6.
采用星钛便携高速摄像系统对运动员进行平面定点拍摄,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和方法,对孟××抓举技术动作进行拍摄和分析膝角、髋角、躯干角、杠铃高度、铃水平速度和铃垂直速度及其过程参数。研究表明:躯干在伸膝提铃和引膝提铃阶段,过早的后仰发力,造成引膝不充分、躯干角在铃速最大时刻过度后仰;抓举动作技术的不稳定如杠铃在达到最高点后距离支撑平面不稳定,水平速度不合理均导致其抓举失败。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动作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采用摄像解析及三维测力相结合的方法,对山东省男子举重队6名运动员的抓举动作进行诊断和评价,为其改进技术动作,提高运动成绩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抓举过程中杠铃中心点运动轨迹应尽可能成垂直直线向上,S型弧度要小,发力后杠铃应达到一定最大速度,部分优秀运动员下蹲时加速度大于自由落体加速度,杠铃上抛中心点与身高的比值应控制在70%左右.抓举过程中人体膝关节角度曲线成双峰,而髋关节角度曲线为单峰,髋关节不可过早打开,躯干也不可过早用力.抓举整个过程环环相扣,每个阶段的发挥对下一阶段均有重要影响,对抓举的技术分析应采用系统的思考方法.  相似文献   

8.
研究运用三维运动学方法,获取评价抓举技术动作稳定性的量化指标,并对廖辉、石智勇等5名运动员8次成功试举与7次失败试举中每个特征时刻该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从动作稳定性的角度分析抓举失败的原因。研究认为人/杠合重心与人体支撑面中心在前后方向的距离(两心差)是评价运动员抓举技术动作各阶段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两心差越小,技术动作稳定性越强。抓举过程中运动员的两心差数值曲线呈现出双波峰双波谷的特点,较为合理的两心差变化趋势应该是:两心差于发力阶段初达到第一个波谷,惯性上升阶段初达到第一个波峰,于下蹲支撑初达到第二个波谷,杠铃速度最大时刻达到第二个波峰。大多数抓举试举失败都出现在接铃完成阶段,而下蹲支撑阶段两心差过大是导致运动员在接铃完成阶段无法对杠铃形成有效制动的重要原因。研究中成功试举在接铃完成阶段末两心差几乎为零;接铃完成末两心差过大,将导致运动员在上举时失去平衡。  相似文献   

9.
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技术监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动力测试与摄像解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国家男子举重队占旭刚、石智勇等 9人的技术动作进行诊断和评价 ,为改进技术、提高成绩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抓举测试中一些运动员引膝角度不合理 ,展髋抬体幅度偏大 ;挺举测试中张国政引膝时间较长 ,压力调整不合理。跳步动作是维持接铃支撑平衡的补偿性动作 ,运动员杠铃上送距离较大 ,造成过大的回落距离和速度。占旭刚在挺举 180 kg接铃时杠铃回落的距离和速度过大 ,再加上其退让性缓冲不足 ,下砸力过大而导致动作失败。发力后接铃支撑时 ,人、杠铃压力中心移动过大和 Fz对 X轴出现大的单向力矩是失败的技术原因  相似文献   

10.
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三维运动图像分析手段对我国5名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抓举技术动作进行测试,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运动员在抓举过程中各动作技术阶段(第一发力阶段、过渡阶段、第二发力阶段和惯性上升阶段)的时间比、杠铃上升高度比、做功比和平均功率等关键指标,揭示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抓举技术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