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加坡华文作家方然工于新诗创作。他的诗作以乡情为主打歌 ,表达了对中华文化传统深入骨髓的根性情结及其反思的复杂情怀。在艺术上兼收并蓄 ,既继承和发扬了中国诗歌的传统 ,又借鉴了西方诗歌的现代技巧  相似文献   

2.
"华人"是一种新意义的视野,"华人"包含的漂泊性、混杂性、开放性、多元性等都使它既最广泛地承受着种种传统的危机,又极其敏锐地感受到传统发展的各种机遇,从而在中华文化民族性、世界性的根本之处包孕着挑战性的课题.海外华人文化作为中国文化在不同境遇中的应变形态,打破了我们以往对中华文化传统命运的狭窄视野,呈现出传统在种种痛苦的现代"分娩"中的各种生命形态,以其种种"异质"表明着它同中华文化传统内在的深层的联系,以其根源于中华文化传统而又自立独立的形态表明着中华文化的强大衍生力.而海外华人文学对华人文化的命运是最敏感的,它始终立足于"本源性"和"世界性"的基本课题,记录着海外华人的漂泊命运和精神归宿,从而拓展了我们考察中华文化的现代命运的视角和空间.  相似文献   

3.
按照一般的说法,“箸”改称“筷”是因为古代船家的忌讳.但是筷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经常用到的高频词,从语音变化的发展来看,这样的词语不容易改变.一般来说,标准语的确立是和经济政治文化分不开的,明清时期的吴越文化是中国汉族文化中最先进的区域文化,并且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领先地位,吴中地区的方言词“筷子”由于吴中先进的经济文化,扩散到其他地区,并最终取代原有的“箸”的称谓,成为标准语.  相似文献   

4.
按照一般的说法,“箸”改称“筷”是因为古代船家的忌讳.但是筷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经常用到的高频词,从语音变化的发展来看,这样的词语不容易改变.一般来说,标准语的确立是和经济政治文化分不开的,明清时期的吴越文化是中国汉族文化中最先进的区域文化,并且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领先地位,吴中地区的方言词“筷子”由于吴中先进的经济文化,扩散到其他地区,并最终取代原有的“箸”的称谓,成为标准语.  相似文献   

5.
第一届筷子文化节从1999年举办至今已走过30年,从近些年筷子节举办的意义变化情况来看,筷子文化节正逐渐从单纯的筷子收藏和筷子文化展示走向了同当下日常生活相互交融,相互发展的过程。当下,重建筷子文化节对于提升筷子文化影响力,丰富中华文化内涵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从岁时节日的时间特征出发,讨论筷子节重建所需要的岁时节日相关要素和当下重建工作的文化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6.
筷子自中国传入日本之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筷箸文化。这项关乎"日本人的生活革命",极大地丰富了日本人的饮食生活和精神生活,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丽荣 《考试周刊》2013,(73):48-48
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瑰宝,从小学阶段,学生就开始接触中国文学中的精华——诗歌。古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语句凝练,意境优美,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应紧紧把握古诗所具有的文化基础性,指导学生学习古诗的基础知识,把握其思想教育性和艺术欣赏性,使学生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和真善美的陶冶,为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古代文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诗歌是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中最为珍贵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一种高雅的、特殊的审美产品,且于中华文化的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传统文化中的哲学、历史等人文学科无一不浸染了诗性思维,普照着诗性光辉,诗歌宛如一条涓涓不息的河流,穿越时空,成为各个不同时代文化的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9.
诗歌是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中最为珍贵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一种高雅的、特殊的审美产品,且于中华文化的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传统文化中的哲学、历史等人文学科无一不浸染了诗性思维,普照着诗性光辉,诗歌宛如一条涓涓不息的河流,穿越时空,成为各个不同时代文化的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化及“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泰国华人华文教育和中华文化认同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此背景下,对泰国北部最大华人社区美斯乐乡的华人及其家庭成员的语言生活、语言教育及中华文化认同等情况进行田野调查。研究发现,从20世纪中期至今,美斯乐乡华文教育经历了起步、骤变、复兴三个阶段。由于各阶段教育内容与教育效果不同,在华语认同与中华文化认同两个层面产生了代际差异,从第一代华人到第三代华人对于这两个层面的认同逐渐降低但幅度较小。美斯乐华人在中华文化认同方面也呈现代际差异,老一代华人更偏向情感认同,主要体现在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上;而新生代华人更偏向工具认同,尤其注重网络文化层面。建议从增加中外教育合作交流机会、拓宽民间华人联系渠道、加强中华文化符号建设三个方面,建构海外新生代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