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阐述了默会认识论对两种意识——辅助意识和集中意识——相区分的基本观点,在意识维度上解析其中蕴含的"from-to"动态结构和"认识者"的理论地位,在身体维度上以人在身体中的"寓居"为基础,凸显了人类知识的身体根源和新的身心二元论,继而在运动技能的层面落实默会认识论的各个元素,实现对运动技能的作用过程进行默会认识论层面上的诠释,并以"范例"概念为基础,解析从运动技能到运动技艺的跨越中所蕴含的认识论内涵。结论:在体育哲学角度应用默会认识论,一方面能实现当代体育与古希腊哲学、古希腊体育运动中蕴含的"实践智慧"相承启的哲学史价值,另一方面发现体育运动中"经验"的哲学认识论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2.
阐释了认识论的基本定义,揭示了它在哲学研究和体育哲学发展中的意义,继而剖析了在当代体育哲学研究中存在的"本体论导向"和近代认识论研究中的"心物二分"理念,认为这两者使体育哲学研究缺失了认识论研究的维度。引入了古代体育的"知识复兴"、现代认识论对近代认识论"心物二分"理念的批判和当代身体研究发展这3个因素,从理论背景和研究导向上给体育哲学认识论维度提供了发展契机和可能性,以此实现体育、身体和知识这三者的会聚,构建"体育知识"何以形成和"体育知识"如何得以认识这两个体育哲学认识论维度的基本问题,从中展示体育哲学认识论对体育与身体、体育与知识这两个基本关系的定位和对在体育运动中如何获取知识,如何传递知识这两个过程的把握。  相似文献   

3.
高强 《体育科研》2016,(1):52-56
本文首先概述了茅鹏所提出的体育智慧学说,分析了其对体育运动中“技艺”的智慧禀赋,探讨了“技艺”与“明智”的关联,趋向于“科学化”的过程,以及对“简单论”、“二元论”的批判;再者本文引入了亚里士多德的“技艺”学说,在“技艺”概念在体育运动中的适用性和“技艺”、“明智”的辩证关系维度上考量体育智慧说的哲学内涵,发扬体育智慧说对传统认识论的反思和知行观的把握。最后本文引入了“技艺的实践习惯”和“科学的技艺内涵”两个概念,尝试在当代认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体育智慧说形成补益。  相似文献   

4.
《体育与科学》2021,(1):12-17
重读百年前毛泽东名篇《体育之研究》,当年提出的"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问题,仍然急迫,尤其是作者提出"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体全而知识之事以全"的种种思考,仍然是今天体育反思的重要视界。本文结合现代哲学家"身体之思",校正21世纪中国体育文明的建构方向。长期将德智体三者并举有失误,体育不是文化知识传授,体育乃德育智育之本,必须超越认识论知识论的体育观,在人类生存本体论上去打量体育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应对人类进入20世纪末以来由体育活动缺乏所引发的健康危机,身体素养(Physical Literacy)概念被重新诠释、凸显并成为当前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重要指向。身体素养的理论基础是典型的具身哲学,其概念主要基于一元论、现象学及存在主义,其中一元论作为身体素养的本体论基础,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则构成身体素养的认识论基础。从概念界定角度而言,身体素养情感(动机和信心)、动作(运动模式和身体能力)、认知(知识和理解)等维度的发展与形成均具有鲜明的具身倾向。在学校体育实践中,只有充分理解身体素养的具身性,创设丰富的环境可供性使学生与之互动,从情感、动作、认知3个具身维度全方位发展学生的身体素养,才能促使学生通过“我可以、我掌握、我明白、我行动”的发展路径实现终身体育参与,促使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并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6.
高强  韩飞  季浏 《体育学刊》2013,20(1):14-19
从介绍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早期马克思主义体育观的形成出发,阐述了在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教育观和劳动观相结合所形成的3种具有差异性的马克思主义体育观,继而通过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挖掘其中“完整的人”的理念,并结合教育学和国外体育社会学马克思主义流派对“完整的人”思想的发展和应用,提出应对马克思主义体育观进行反思,从而在本体论、认识论和发展观的层面上形成“完整的人”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体育观.  相似文献   

7.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价值本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价值本质,即主体价值、知识价值、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进行探讨。从本体论维度与认识论维度分析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价值维度。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价值本质是其自身价值取向的展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价值体系应与社会时代及教育共同演进,具有时代性。  相似文献   

8.
刘卓 《体育学刊》2012,(2):11-20
借用一般语言-哲学的理论和方法并从"观念本体论"的维度,以有关体育的开端、本质和意义为主线,分析"体育是其所是"。其目的是力求证明体育"开端之伟大"、"本质之稳定"和"意义之明确",以及三者之间的"粘连关系"。说"体育是其所是"无非是在强调体育本身存在的特质性问题,希冀在"体育是其所是"这一表述方式中的第2个"是"显明体育所具有的独特功能;正是基于这种有别于相邻人文现象的"特质性",使得人们能够去寻找为体育的体育开端,认清体育就是针对身体的教育,其本有的功能和意义都是基于"育体"这一根本环节。  相似文献   

9.
1999年人文体育观一经提出,其在哲学基础上就得到了PE派和SPORT派两方面的批判。前者认为其哲学基础唯心和倒退,后者认为其反理性反科学。二者对其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基础发出质疑。人文体育观哲学基础有多元共享、动态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的外部特征。它是对上个世纪80年代体育是什么的本体论哲学以及体育如何可能的认识论哲学的一个转向,转向于价值论哲学。目前,人文体育观有新的动向:实践哲学。而中国体育现阶段需要的哲学指导基础,确以马克思实践哲学为好。并且中国体育发展的哲学基础特别需要"第三种实践观"。  相似文献   

10.
《体育与科学》2018,(2):63-70
对话从解读伽达默尔"游戏先于游戏者"这个论题的意义开始,程志理强调"游戏"作为不言自明的规则、先验存在的公理、三位一体的上帝,在人类文明乃至人类演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进而作出"人因游戏而始,文化因游戏而生"的判断,提出"游戏创造人"的系列观点。在游戏及其概念的讨论中,程先生辨析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差异,批评"以观念代事实"的概念思维,将人的决策脑教化成文明脑,科学主义还原论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桎梏。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背景下,重新建构人的主体性,重视"情本体"的本体论特征,能够消解"价值观在先"所造成的社会冲突,促进人类和谐发展。程先生以其体认新范式,提出要从人的运动行为特征确立体育学学科定性,从本体论视角建立人学体系的体育学,讨论了身体认知对建立新认知科学体系的意义,以及体育口述史的方法学论据价值,意象分析法的身体图式理念,以及体育教育术科化与学科建设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高强 《体育与科学》2012,33(2):16-20
本文首先阐析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说,具体展示了实践智慧中蕴含的实践知识性中的权衡和直觉这两个概念和实践智慧区别于理论智慧的身体性特点,将其落实在伦理学和政治学层面上的个人的善于国家的善这两个维度上。继而,从古希腊体育运动中蕴藏的身体——自然、个人——国家这两个隐喻出发,揭示古希腊体育运动中包含的实践知识和与实践智慧的相互契合。最后,以体育与知识的关系为基础,凸显古希腊体育运动中的实践智慧在体育哲学的认识论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默会认识论相关理论的启发下,重新阐释了武术"口传心授"的内涵及其时代意义,认为:武术作为一种内外兼修的以技击为核心的"综合实用技术",存在难以充分用语言表达的"强的默会知识"(亲知、"使人巧"的能力之知)和在运动过程中所依赖的大量未被言说的"弱的默会知识"(各种或隐或显的"规矩"),这使习练者需要技艺高超、经验丰富的"明师"指点;正是在"明师"的言传身教之下,习练者经过长期的体认功夫逐渐将规矩内化、身心整合,从而与"明师"和经典拳论中的相关体会与心得实现沟通,甚至步入"技进乎道"的高妙境界。对"口传心授"的传习方式进行研究并非要在当代社会将其全面复兴,只是要从哲学认识论的高度重新审视武术的知识特点,从而发挥"口传心授"对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所仍具有的相关重要价值与意义,如它有助于传统武术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有助于满足大众由浅入深、精进技艺的内在需求以及学校培养武术精英人才的发展需求等。  相似文献   

13.
求真、向善和审美是体育课程的本体论追求.在真善美的哲学语境中"怎样都行"的体育课程观模糊了体育课程的"真义"所在,极易导致课程"万能论"和"无用论"的价值境地;其次,体育课程弱化了对学生合作、自制、责任感、正义与诚信等人性"向善"的教育,导致了课程社会属性的缺失;第三,体育课程缺乏对身体美的发现和表达,课程缺乏风格.通过以上体育课程本体论危机症结的分析,从哲学角度提出了课程"求真"必须遵循内在的生命逻辑,课程"向善"必须重视社会规范和道德教化,课程"审美"必须注重体魄铸造,凝炼精神之美,三者只有相互融通从而更好地担负起体育课程的教育使命和社会使命.  相似文献   

14.
聚焦于思维方式境迁,对当代中国“体育本质”重新发问。凝聚体育哲学学者在体育之所“是”与所“在”上的争议,彰显当代体育哲学论战背后的“分析式”与“存在式”2种思维方式的此消彼长。发现:左右体育哲学学者思考的是深匿于概念定义、理论阐释与争议中,以特定哲学理论为代表的思维方式,其间呈现一条从“西方逻辑”向“中国智慧”迁移与融汇的过程。古典时代的“符合论”、近现代康德之后的英美分析哲学、欧洲大陆哲学分别对古希腊竞技理念、当代体育哲学的思维方式产生影响,并产生西方逻辑下的体育哲学“分析主义—实用主义”“社会学—历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分析模式。随着西方逻辑的解释乏力与概念困境的出现,中国体育哲学汲取西方体育哲学理论成果并兼受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初步形成“知行合一”特色体育哲学的“智慧式”思维方式,进一步促发了对体育学与哲学关系的反思,并形成新的体育哲学概念与理论系统。  相似文献   

15.
胡伊青加的游戏观一直处于褒贬不一的争议之中。从他对原初游戏的描述到游戏与知识关系的界定都体现了他将游戏定位于人类文明的核心和主导地位的观点,而Carlon等人尖锐地批评了胡伊青加将游戏泛化的做法,认为应当在概念上区分玩耍和游戏。通过引入当代哲学认识论对知识概念研究的深化,发现胡伊青加的游戏观和后人对其的批判都蕴涵了对知识概念相同的定义,即知识就是一种言述知识。而随着波兰尼和后期维特根斯坦对知识概念研究的深入,发现知识包含着言述和默会这两个维度。借此就能化解在胡伊青加游戏观中存在的逻辑上的断裂,能够包容Carlon等人对胡伊青加所提出的批判,使胡伊青加的泛化游戏观得到更为宽泛的包容性和解释力。  相似文献   

16.
文化本原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同样,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本原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精神内涵,文章从哲学的角度入手,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几个方面,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本原加以分析,从而使大家能更好地了解我国传统体育项目的内在文化属性。  相似文献   

17.
新课改要求体育教学从知识导向转向素养导向,现实中基层体育教师就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通达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的认识较为模糊,一定程度上阻碍素养导向的课改进程。研究认为:知识导向下体育教学实践困境表现为内容之知与方法之知的分立、身体实践与理性认知的分立、碎片化技术与综合化运用的分立。素养导向下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包含生成性、具身性和整体性三大特性,进而对素养导向下学生学习的发生机理、发生条件和建构过程进行阐释,以此为逻辑起点建构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的生成演绎模型。基于生成演绎中的重要环节与关键问题提出以大概念统摄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以大单元教学整合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构建学习共同体促使学生深度学习的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化本原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同样,古希腊体育文化本原是古希腊体育的精神内涵,主要尝试从哲学的角度入手,通过对古希腊文化本原的分析,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几个方面,对古希腊体育文化的本原加以分析,从而能更好的了解古希腊方体育项目的内在文化属性。  相似文献   

19.
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概念溯源与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亮 《体育学刊》2011,18(3):34-40
对"体育公共服务"概念的形成及不同时期概念表达形式的内涵与时代背景进行了分析,指出"体育公共服务"的逻辑起点是重视大众体育需求、以体育公共利益为导向,其价值取向是实现公平与正义,内在目标是实现均衡发展;对存在学术争议的用语进行了比较,认为采用"体育公共服务"较"公共体育服务"更为合适,并从体育公共利益需求与价值选择出发,重新界定了"体育公共服务"的概念;从差异性、同质性与补偿性3种体育公共利益出发,将体育公共服务分为生存发展型服务、精神满足型服务以及权益伦理型服务,认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要在政府为主体的基础上实现多元化。  相似文献   

20.
张勋 《体育世界》2013,(3):68-69
校园体育文化的哲学维度主要体现在本体论维度、实践维度和精神价值维度三种向度。本文主要分析学生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本体;实践维度主要体现在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文化实践活动,教学实践活动和体育实践活动三个方面;精神价值维度主要体现在校园体育文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