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戴名世是桐城文派的先驱,他最早提出了桐城派文学的一些观念,如道、法、辞,以古文救时文等。其"文章之道"包含的内容比"圣人之道"要广泛;他关于文章要写"圣人之道"的提法是专为"经义时文"而发的;即使在时文写作领域,戴名世仍希望用他所谓的"文章之道"来改造它,即"以古文为时文"。相对于桐城派后学来说,戴名世的文学思想要开放得多。  相似文献   

2.
冯友兰先生认为,在举国对西方深固闭拒的守旧氛围中开展洋务运动,要从理论上进行论证。湖湘学派"以事功济义理"的传统学风对此有推动作用。王夫之的"道丽于器"的道器观,颠覆了传统的重道轻器的道器观;魏源所主张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总对策拉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曾国藩由"理"到"气"的理学转变,不但使他在精神战胜洪秀全的"上帝",也为他开辟近代化道路提供了理论支撑。但是,曾国藩"以政带工"的模式,又使他成为近代化的延迟者。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作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知识分子的独特典型,在他晚年的精神自传<信仰之旅>中,他描述了他"从基督徒到异教徒,再从异教徒到基督徒"的内心旅程,其中对儒、道、佛等哲学和宗教体系和基督教之间的相异与互通之处,多有独到的发掘与心得.本文以该书为探讨对象,结合林语堂人生和创作活动,说明中国近代知识人为什么和怎么样来面对基督教的体认问题以及"信仰回归"的基本主题.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一生接受了儒和道两种思想.早年,儒家的"入世"思想占了上风,他断断续续度过了13年的为官生活.后来,道家"出仕"精神逐渐显现并成为他思想性格中的主导方面.在道家思想的浸润下,他创作出清淡自然的田园诗.本文旨在探讨道家思想对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汤显祖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戏剧家,他创作的"临川四梦"在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史乃至文学史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汤显祖的戏曲创作兼受儒释道等多种思想的影响,道家思想尤为突出。其中"道—万物—道"的循坏思维模式,"人生如梦"的道教宗教观和"崇尚自然"的道家思想等都在他的戏曲作品中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6.
汤显祖是明代伟大的戏剧家.他主张戏剧创作应以"情"来对抗程朱理学束缚人性的"理".统观汤氏的思想脉络,"儒、道、释"相互交织,他没有偏执一隅,而是博采众长,这使得他曼能洞察事理,从容构建自己"至情"的戏曲艺术殿堂.尤其在"临川四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演绎和张扬.他的"至情"戏曲观对后世的戏曲创作和表演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司马相如非常强调赋的审美创作构思“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的“自得”性.所谓“得之于内”,从司马相如有关辞赋创作的论述并结合其创作实践来审视,即在他看来,辞赋创作既要深思熟虑,又要自然兴发,乘兴随兴,自得自在;要自得于心,即自己要有心得体会,要有独到的感悟,要自娱自乐,自言自道,即所谓“夫子自道”,自得其乐.同时,“得之于内”说也揭示出了巴蜀文人多任性自由,任情而作的心态特点.  相似文献   

8.
《滁州学院学报》2018,(6):75-79
朱德作为中国十大元帅之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倡导者和实践者,他在驰骋沙场、指挥抗敌的同时,还时刻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学观来引导抗战诗词的成长。在诗词创作内容方面,朱德认为诗词创作要表现红军和人民的抗日生活,要在内容中弘扬中华民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用文学思想支持民族抗战;在诗词创作形式方面,朱德强调诗词创作要通俗易懂,是民族、民间、大众的诗词;对于中国革命历程,朱德不仅仅有丰富的革命军事指挥实践,也有精辟的革命诗词论述,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文""武"双全的"朱老总"。本文主要以朱德"抗战诗词"为研究对象,论述朱德抗战诗词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9.
莫言创作的成功在于他早在1994年的硕士论文中就提出了要建立"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的理想。他的硕士论文提出了文学创作应源于故乡又超越故乡的论点。他的故乡是"血地"说,比李贽的"童心"说,海明威的"摇篮"说和康·巴乌斯托夫斯基的"馈赠"说,更深刻地阐述了故乡的体验对文学创作的意义,更富有感情的意涵。他的创作实践围绕着他想建立的"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展开,他不认为写故乡就是复制故乡,而要经过梦幻般的文学处理,要超越故乡,从特殊提升到普遍,写出人性、人情,这样才能与全国的读者和世界的读者的心息息相通。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实至名归。莫言论文和创作实践给作家们以深刻的启示:创作要有自己的领地、童年经验与童年体验的区别;作家要社会化,又要社会化阻滞;童年体验基本上是心理印象,它的历时性特点使它成为作家取之不竭的生活源泉。  相似文献   

10.
黄宾虹是集中国画之大成的画家,他以毕生的精力验证了中国画承续延伸的活力.他的山水画艺术体现了从综合到分化的发展历程.前期山水画的综合,是中国画笔墨之道的要求,体现在对山水画笔墨之道的"知性"和对传统山水画艺术审美的"悟性"上.山水画的分化体现为两个层次:一是从中期他逐渐走向以师造化为主,山水画重视从自然山川获取感受并运用于创作之中;二是晚期山水画变革升华,尽显自己独特风格个性和创造表现灵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