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学问题情境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与创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的教学模式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显然,数学问题情境是该教学模式的起点,它起着激发动机、诱导提问和引发思考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在“第三学段”的“教材编写建议”中指出:“教材中学习素材的呈现力求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教材可以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教学中创设合理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给学生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 ,引发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使学生掌握过硬的数学本领 ,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为了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 ,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运用了“情境—自主—应用”教学模式进行探索。现以“长方体体积的计算”为例 ,谈几点体会。一、情境蕴涵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 ,发现问题好的教学情境具有趣味性、现实性、挑…  相似文献   

4.
数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人教版)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学习背景,力求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模式,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运用,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中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呢?  相似文献   

5.
在实施新课程中,怎样才能开发好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教师如何在“使用教材”方面多下功夫?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一、“用教材教”的3个依据1.要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课程标准》体现了小学数学学科对学生最起码的要求,是小学数学教学和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主要依据,对小学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性。小学数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应该在深钻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教材和认真研究学生的过程中,找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材与学生三者之间的联系,才能够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在钻研和实践…  相似文献   

6.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简称《课标》)中提倡的教学模式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显然,数学情境是该教学模式的起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作为小学数学课程的一种基本叙述模式,并在教材中初步体现,这是数学新课程体系直接体现“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反映。在数学教学中指导和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是每位数学教师都需要去好好研究的问题。下面仅就课堂教学中数学建模的实施阐发一点意见。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7-9年级的教学建议里指出:本学段的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标准》特别注重数学与学生实际经验的联系,并把问题情境的创设作为新课程教学模式的第一步提出来,成为本次数学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  相似文献   

9.
一、情境蕴含“问题性” 对教学情境的关注是新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中的核心话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小学数学数学中,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应紧紧围绕“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探究的积极情感,提供学习的智力背景”这三个目标而展开,通过教者巧妙地把数学学习内容转换成一串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在新知内容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之间制造冲突,把学生引入迫切希望深寻空间的情境。  相似文献   

10.
刘建国 《陕西教育》2007,(10):36-37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学工作的目的应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在教学中。不把问题直接呈现给学生,而应创设一些数学情境,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搜集和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结合对新《数学课程标准》的认识,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要力求向科研型、刨新型转变,确立应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周围的事物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提高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数学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应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条主线逐步展开.如何体现《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这一基本教学理念?笔者认为,作为数学教师要精心创设针对性强,富有思考性、现实性和趣味性的数学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数学世界。  相似文献   

13.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教师提出的要求。那么,课堂中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呢?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十分注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发儿童的思考,然而,教材安排的这些情境并不总是符合具体学生、具体教师等教学实情的需要。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是课程的开发者,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来创设问题情境呢?在新课程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教材作为课程理念的基本物化形式,应该将数学扩展到学生的生活空间,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代数是数学学习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如何在教材中体现代数与现实情境的联系,促进学生探究,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而美国McGraw—Hill公司2004年出版的“影响数学教材”(Impact Mathematics)第一册《代数及其他》(Algebra and More),注重学生的经验观念,以“模式”为平台,作合理的问题设置,在现实问题与抽象的数学内容之间架起了桥梁,给学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探索空间。这种方法值得我国教材编写者借鉴。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我们教师应力求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由于许多教师认识上的偏差或操作中的不当,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不容乐观的问题.如有的情境设计牵强附会,没有起到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在教材的编写中,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根据这一要求,全国各个版本的数学新教材在编写上均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编排结构,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中也基本按照这一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并称之为“生活数学化”的教学。但随着新课程实践研究的深入,不少教师对“生活数学化”的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困惑,到底怎样的课称得上“生活数学化”的教学?在这里,有两个方面的认识必须澄清,一是为什么要创设生活情境?二是如何在课堂上运用生活情境?  相似文献   

18.
传统数学教材中数学知识的泛理论化、直线式和陈述式的编制理念禁锢着我们的课程思维,制约了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发展,减弱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理念和课程目标的新版数学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与学习理论,表现出了创新的编制理念和独特的教材风格。如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编写思路的数学教材。其核心结构要素主要是数学知识问题化、数学问题情境化、情境问题数学化、学科内容综合化。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指出:通过数学的学习,学生能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在国家标准一二年级的教材中,每个知识点的编排都是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结构,即创设一个学生十分熟悉  相似文献   

20.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数学课堂教学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究、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数学情境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不恰当的情境设计存在于课堂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