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艺札记     
听到几位新闻界的前辈说“新闻”。“新”和“闻”一位新闻界的前辈说:“‘新闻’一词,取得很好。”他说:“新闻,新闻,一要‘新’,二要‘闻’。“所谓‘新’,是说新闻必须有新东西:新闻要反映新事物、新人物、新气象、新风尚。“所谓‘闻’,是说记者要‘多闻’,要‘耳闻八方’  相似文献   

2.
《新观察》1989年第5期上有篇好文章,海外专栏作家梁厚甫的《旅美记者生涯三十年》,其中关于“改写人”的叙述对人颇有启示。文章说:“我注意《波铁摩尔太阳报》所刊的消息,发现第二天该报记述总统的谈话,并不是由该记者(指采访者)署名,而署名的另有其人,有时也有该记者的署名,但署名却排在第二位。我忍不住寻求原因。该记者说,美国报纸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在街上如果碰到‘人咬狗’的新闻,就由跑腿的记者执笔来写,因为这新闻是社会性的,无关重要。碰到政治和经济性的大新闻,跑腿记者所写的东西,只能视为原材料,送回报馆之后,是由一种‘改写人’(Re—writer)来改写。政写人比之跑腿记者有更深资历,一是文笔较好,二是对‘国际关系’以及‘经济’问题,有较深的学养。叙述的时候,用的不是记录文体,而是夹叙夹议的文体。”在我国,由学养高深的大记者(同时往往兼任不大不小的新闻“官儿”)对重大政治,经济新闻进行述评的作法也是有的,但不太时兴“夹叙夹议”。在梁  相似文献   

3.
张芹 《新闻实践》2001,(10):33-35
有人断言:“未来的人们,或许将不再渴望‘独家新闻’”因为“我有‘我的报纸’,‘我的电视’,完全个性化的内容设置,切合个人的需要,对我本人来说,这难道不是真正的‘独家新闻’吗?”“网络时代的受众人人都拥有‘独家新闻’”显然,这里的所谓“独家新闻”是“个人化新闻” 那么,到底什么是独家新闻?独家新闻对新闻媒体、对记者编辑、对新闻接收者,意味着什么? 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解释说:独家  相似文献   

4.
“读了你们的报道,我喊一声‘党报万岁,党报记者万岁’……”这是我们采写的一篇关于“假民工”的批评报道见报后,当地一位叫商建华的离休干部在给我们的来信中说的第一句话。读着这位素不相识的老干部满怀深情的来信,从事新闻工作几十年的我眼睛湿润了。我在深深地思考,读者为  相似文献   

5.
从军营转业到地方,在银行工作一年多时间,我在中央、省、地级新闻单位、学术刊物上共发表新闻及论文二百六十余篇。有人间我的,‘诀窍’,我说:重在抓‘四点’。 一是抓‘热点’。我们的社会是一个调整发展的社会。每个时期都有大家所关心的‘热点’。作为通讯员就应依靠自己的新闻敏感,将这些‘热点’大胆而谨慎地反映出来。去年春节后,我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黄冈的民间借贷比较盛行。此现象是好是坏?如何引导、解决?令大众注目。针对这一情况,我用辩证的观点,用褒贬兼而有之的写作方法,将人们所关注的民间借贷的危害、原因、解决方法等用大量的事实披露出来。这篇文章发出第三天,就被《黄冈日报》头版刊登,接着《经济日报》、《湖北农民报》、《经济与金融》等报刊相继刊用,引起  相似文献   

6.
曹罡 《视听界》2001,(5):58-58
从高校退休的邻居张教授是个特别认真仔细的人。一次他突然问我:“你们记者的‘身后’是什么?”我一时被问得糊里糊涂。他见我搞不明白又笑着说道:“你们在搞新闻报道,常常有个记者对着镜头作一段开场白。”“那叫现场报道,”我插嘴解释。他说:“对!就在这个现场报道中,十有八九的记者都说,‘我的身后’怎么怎么着。”张老怕我不信,边说边拿出他的记录给我看:某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淡》播出的《悉尼——另一个赛场》,报道北京在悉尼申奥情况。记者张洁面对镜头介绍说:“观众朋友,我‘身后’就是  相似文献   

7.
试论新闻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与探索新闻规律,富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因为关系到新闻科学体系的确立,新闻工作的得失成败和新闻改革的趋势、效果。本文试从新闻有无自身规律,新闻有那些规律,如何表述新闻规律等方面进行一些探索。(一) 新闻有无自身的内在规律,如何看待新闻规律? 说它有吧,有人认为:“办报就是办政治,还不是领导叫我写什么就写什么,叫我怎么报道就怎么报道。‘紧跟’、‘照办’还来不及,有什么新闻规  相似文献   

8.
字迹是否书写得工整虽对文章写得优劣或与稿件是否可用不能起绝对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影响,而且这也反映作者的文学素养. 我过去给新闻单位投稿,在书写时,常写别字、错字、自造字.有一次,一位记者指着我的稿子说:“副食品的‘副’字你为什么老写成付款的‘付’?”我说:“这样写省事.”那位记者坦率地说:“我们不愿看别字、白字连篇的稿子,至少可以说作者书写是不认真的”.我忙答道:“对,今后一定改正.”打那以后,我不管给哪家新闻单  相似文献   

9.
“爱岗敬业的好记者”甘远志有句常说的话:“新闻,是跑出来的。”又说:“我是记者,不下去怎么出新闻?”这是他的一个信念,也是他的切身体验。在海南,“物价,以前是报道空白,甘远志跑出了源源不断的新闻:交通,以前少有报道,甘远志跑出一篇篇稿子:药品,以前很少涉足,甘远志将其跑成了‘富矿’;电力,以前少有问津,甘远志把它跑成了热门。”  相似文献   

10.
归纳起来说,新闻中的细节,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动作细节。在报道中出现人物时,准确抓取关键时刻表现出来的一两个有意义的动作,可展示一个人物刹那间的心理状态和意志。新华社记者采写的《邓小平会见意大利记者》一稿中便有这样一段: “一位记者问道:‘当中国反击越南时,你是否注意到意共对你们持攻击的立场?’邓小平把手一摆,说:‘那没关系’。”  相似文献   

11.
著名记者华山把他采访经验提炼成一句话:‘抓取特点,具体地说明特点。’回顾我采写的获奖新闻《汝阳县法院实行定期公开拒贿退礼》经过,感到‘抓特点’的确是采写新闻的‘捷径’。在汪洋大海的社会生活里,怎样去寻觅那具有特点的事实?在廉政建设中,我在基层采访看到不少兢兢业业、奉公守法的好干部,但要把他们当做一般好人好事来写,显然平淡无奇,没有特点。正当我苦苦思索难以下笔时,我听说汝阳县法院干警的一些生动事迹,如一些农民打官司为了能打赢,就直接或间接给办案法官送钱、送物。汝阳县法院干警把能  相似文献   

12.
梁衡 《传媒》2000,(2):46
在新闻写作的诸种体裁中有一种叫‘记者来信’,它的主要的功能是提出一些值得社会重视的问题。因为用信的形式写就更真切些,又可加进记者的意见,阐述时也会更自由。 一九八三年七月我过山西神池县,午饭前县委书记李枝荣同志到招  相似文献   

13.
记者要有多种功能,多掌握几手本领,它是新闻工作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这是毋庸置疑的。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多功能记者’这一内涵。正确引导记者在新闻工作岗位上,勤奋敬业,心无旁鹜,开拓进取,真正把记者塑造成为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者,成为人民群众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14.
博览     
提倡‘三个观念’马达在《新闻改革中需要研讨的课题》一文中说。在新形势下,我认为报纸工作中,要提倡‘三个观念’。一是‘信息观念’。要使每个记者在采写各种新闻中都要捕捉最新的信息,捕捉广大读者最关心的信息。二是‘读者观念’。要使每个记者想到,你采写这个新闻要告诉读者什么,读者共同关心的是什么,并使读者对你的新闻报道产生普遍兴趣。三是‘版面观念’。现在记者写东西,摆在  相似文献   

15.
口述实录体新闻,就是新闻作者通过对人物的采访,将人物口述的新闻事实、新的观点和主张等作实录报道的一种新闻样式。它具有较强的真实感和亲近感。从口述实录性新闻的写作特点和内容来说,需要作者注意以下几点: 1、从口述实录中反映新闻事实。口述实录体新闻不是人物一般语言的记录,更不是人物的讲话稿,而是要言之有物。这个“物”就是新闻事实。也就是要在人物的口述中,把新闻事实反映出来。否则,就不成其为新闻。例如《“吹灯兵”的情怀》(1987年全国好新闻作品),实录了一连阵地长张玉江的话:“说我是‘吹灯兵’?那倒不假,不瞒您说,吹了8次啦。战友们爱跟我开玩笑,说我和‘8’字有缘分。您看,我1980年入伍,当了8年兵,8次立动受奖,8次代理排长,可也被80年代的姑娘‘吹’了8次‘灯’。”接着,记者实录了张玉江谈的找对象被姑娘8次‘吹灯’的原因和经过,以及他的态度和想法。他的谈话本身就是新闻事实。  相似文献   

16.
3月18日,省委书记张德江在省委常委扩大会上说:“这次‘全国两会’浙江代表团的宣传报道工作应该表扬。特别是广电集团把‘全国两会’浙江代表团的报道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在北京设立直播室。有关‘两会’的浙江代表团的新闻能够瞬间传到浙江,浙江电视台也做了很多工作,在中央台播出了不少有关浙江代表团的新闻,记们都很卖力。有这样的成绩很不容易。”  相似文献   

17.
注意"新闻民工"的提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沈爱国在湖州一次新闻业务骨干的培训班上说,“今年初,我在收到一些署名‘新闻民工’的记者学生寄来的贺年卡后,才意识到这个词的存在”。在搜狗(www.sogou.com)上键入“新闻民工”,可以找到170多万个相关网页。但关于这4个字的含义,却很少涉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展江在《把知识产权还给“亚民工”研究生》一文中曾说,“新闻民工”是指一些被聘用的记者,按稿计酬而不能享有编制内同仁的福利。  相似文献   

18.
现象类稳态新闻的可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理论家梁衡将新闻分为三类:瞬间新闻、稳态新闻和预见性新闻。他解释说,“实践中,我发现报上登的新闻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刚发生的,如昨天召开了某个会议,哪个要人来访,发生了某个案件等等,这些事时效性较强,可以叫‘瞬间新闻’,‘显性新闻’,稍纵即逝”。“与‘瞬  相似文献   

19.
一、新闻就是"他说" "新闻就是‘他说’,"为了强调引语的重要性,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学院院长、新华社原高级记者李佩曾这样说.这是为什么呢?记者是社会忠实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如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发表个人观点,就等于夺走了别人说话的权利.记者的权利是一种公权.公权不能变成私权,记者不应利用自己手中的笔,表达记者个人观点.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如果没有引语,就不能称之为记者.  相似文献   

20.
曹瑞林 《新闻前哨》2007,(8):103-103
曹瑞林在2007年第7期《新闻战线》发表文章说,当前有人公开主张:“新闻,条件是‘新’,它不新,就不叫新闻了。就是此时此刻发生的事情,要保证让公众了解。而有时,为了保证这种追求‘新’的公众的知情权,记者只能对他所见所闻的观察作出判断,而无法要求他像一个侦探或警察一样把整个事件调查透彻,确认无误后再拿出来发表。也就是说,要及时迅速地发布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