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起美学,许多人觉得陌生。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有美,每个人都在追求美。谁没有爱美之心呢?问题是人们往往缺乏发现美的能力,大哲学家弗洛伊德说过:“美学研究在什么情况下事物才被认为是美的。”还说:没有美,“文明就不能发展。”新闻工作者肩负着反映美好事物、促进文明建设的重任。如果对美缺乏敏感,是当不好记者的。下面着重谈一谈几个美学原则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问题。美感或快感的基本点之一,是事物“本身的整体美”,或者说是形象的直接性和可感性,离开了形象,美  相似文献   

2.
新闻语言,要求准确、鲜明、生动,具有说服读者的形象力量。从这一要求出发,语言一定要说得具体。生动性、形象性与具体性是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没有具体性,新闻语言的形象性也就是一句空话了。 在文学上,形象性的第一要义就是具体描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比“贫富悬殊”来得具体,“小市常争米,孤城早闭门”,也比说一个地方“穷荒”更为具体化、形象化。文学作品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形象化,  相似文献   

3.
新闻的语言,要求准确、鲜明、生动,具有说服读者的形象力量。从这一要求出发,话就要说得具体,生动性、形象性与具体性是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没有具体性,新闻语言的形象性也就是一句空话了。在文学上,形象性的第一要义就是具体描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比“贫富悬殊”来得具体;“小市常争米,孤城早闭门”,也比说一个地方“穷荒”更为具体化、形象化。文学作品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形象化,但如果把具体性抽掉,只剩下故事梗概,那就如同把白菜晒成白菜  相似文献   

4.
<正>美学,顾名思义是研究美的本质和美的规律的科学。李泽厚《论美感美的艺术》提出这样的看法:“美就是包含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有具体可感形态的现实生活现象,简言之,美是蕴藏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5.
一篇优秀杂文,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能使读者感到喜悦欢欣,产生美感,不忍释手。反之,枯燥乏味的低劣作品,使人味同嚼蜡,摇头叹息,昏昏欲睡,不愿卒读.为什么会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呢?显然是作品能否引起美感所致.杂文作者应当懂得读者的审美、爱美心理,在创作中追求美的境界,用以感染读者,“助成奋斗,向上,美化的诸种行动”(《致唐英伟》,见《鲁迅全集》第10卷第279页)。美感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的直接性和直感性,离开具体形象,美感就不能成立存在.所以杂文之美,首先必须通过形象表现出来。杂文中千姿百态的美的形象,是从哪里来的呢?就象美存在于生活之中一样,美的形象同样起源于生活.无论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都早就存在着种种  相似文献   

6.
一、消息要不要有情感?消息的基本特征是用事实说话,这是客观要求。既然是用事实说话,那么写消息还要不要讲究情感呢?新闻作品的生命力从哪里来?我认为主要来自两大因素:一是历史价值,一是美学价值。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新闻的历史价值要求新闻完全真实,新闻的美学价值要求新闻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要给人以美的享受,无疑新闻的文气、风格、情感等等因素都是充分条件。美学界知名人士屈稚军说:“美感在本质上就是情感活动”,没有情感,消息作品何谈之美?情感,是消息作品获得生命力的条件,也是记者表达思想、立场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新闻的美感,直接诉诸于新闻作品中的形象。形象,是美的“载体”。没有形象的新闻作品,也就无所谓美。形象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它的具体可感性。新闻作品中的形象,如;人物、景物、事物、故事等,它们犹如生活中存在的那个样子呈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面对新闻形象,就像面对生活本身一样,具有强烈的感染效果。 1.化虚为实屠格涅夫说:“写作过程中——从来不是观念,而永远是从形象出发。”所谓“从形象出发”,不是不要思想性,不要指导性,而是要把思想性、指导性融化在形象之  相似文献   

8.
美感的基本点之一,是事物“本身的整体美”,或者说是形象的直接性和可感性,离开了形象,美感就不存在。新闻的主体是人。我们说的形象主要是人物的形象。人物形象分外表形象和内心形象两种。表现人物外表形象,办法之一是对人物加以富有特点的勾勒。  相似文献   

9.
所谓意境。就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现代汉语辞典》)。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美学原理》杨辛、甘霖著)。著名记者白夜说:“意境也是新闻范畴里的概念,特别是报告文学,人物特写中非涉及不可。当然,短短的新闻也可以给读者一种意境”(《新闻战线》1982年第7期)。意境作为审美特征,是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为什么?意境具有生动的形象;意境中饱含艺术家的情感;意境中包含了精湛的艺术技巧;意境中的含蓄能唤起欣赏者的想象。一切文章都是文字的艺术;探寻新闻色彩美的意境,是新闻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一般讲来,色彩的感觉是美感的最普及的形式”(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意境是美学思  相似文献   

10.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细节”作为对某一具体的场面景观、人物言行、事件发展的细致描写,是“形象反映”的重要手段,在文艺作品尤其是小说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恩格斯在解释“现实主义的意思”时,首先强调的就是“细节的真实”;俄国作家左琴科说,他“确信,即使不说小说细节决定一切,那末,说很多东西取决于细节是可以的。短篇里不可能把什么都写到,因而短篇的力量就在一些细节上了。”有人比  相似文献   

11.
江波 《中国地市报人》2013,(10):118-119
美学与新闻似乎是"不搭界",有的人认为电视新闻不是艺术片,不存在美学,那么什么是美?李泽厚曾这样概括:"美就是包含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有具体可感形态的现实生活现象,简而言之,美是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现象。"电视新闻是一种具体可感形态的现实生活现象,所以电视新闻存在美。电视新闻摄像研究构图美,电视新闻编辑研究镜头组接的节奏美,作为电视新闻的重要组织部分电视新闻解说词虽不同于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但它起着串联画面内容、提升画面内涵、弥补画面不足、阐发思想  相似文献   

12.
科技新闻要增强可读性,除了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适应读者的需要之外,还必须注重形式的创新,提高科技新闻的审美价值。即用美的形式,美的方法去反映科技内容,把科技和美结合起来。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注重形象性,讲究形象美。“形象是自然物体的形式”,是美的可见可感的物质形态。科技新闻要美,必须注重形象性,讲究形象美。科学技术无论是抽象为理论形态,还是转化成物质形态,都呈现  相似文献   

13.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含意,便欣然忘食。”晋代大传人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的这句话,把读书人在书海漫游中逢知音、起共鸣、得新意而欣喜若狂的心态描绘得淋漓尽致。最近读陶同的新著《全息正负美学》,便有这种“欣然忘食”之感。书中提出的许多新的美学命题,例如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全息(±)美、(±)美是生活形象反馈信息、艺术是对(±)美创造性的加工和外化、审美直觉是模糊形象的对照与(±)美的开拓;审美感情是主体对(±)美的编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这里所说的“美”是一个美学概念,不单指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外貌之美,而是表现一定社会生活内容的情感形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忠实反映。人物通讯的特点是再现特定形象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用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中,文字的表达力不如语言;而在某些情况下,语言也有力所不及之处,需要借助于动作和表情才能表达清楚。这就是说,要借助于具体的视觉形象,产生直观的效果。报纸上可固定的视觉形象是图片和美术。报纸宣传以文字为主,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还需要借助于图片和美术的直观性、形象性,才能取得更为理想的宣传效果。图片和美术以其形象化的力量可以强化视觉刺激,引起读者注意;同时以其自身的形式美感,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是文字报道所不能取代的。报纸从它诞生起,就注意到图的运用,只是由于受科学技术条  相似文献   

16.
在新闻报道中,有许多美的准则,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和谐。和谐,希腊文的解释就是联系、匀称。《辞海》的解释是配合得当,谐调。从美学的观点看,和谐是形式美的一个原则,指事物和现象的各种因素的协调一致。正如我国美学家蒋孔阳在《美与审美观》中所说的:“美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美的形式也是千姿百态的。然而,美是一种有机的整休,美的各种要素之间都必须达到和谐统一。”“只有寓多样于统一之中,才能唤起人们的美感。”印度的果戈里则进一步说:“再没有比各部分之  相似文献   

17.
新闻与美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认为,美学是研究客观现实的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审美活动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美学研究的范围,就是美的领域;具体地说,则是现实美、美感和艺术美有关的领域。现实存在的美,即自然美和社会美。新闻的职能,是反映人的社会生活,激励人们去建设美好的生活。可以说,新闻正是要反映“自然美”和“社会美”。把美学引进新闻领域,并努力提高新闻的美学价值和社会功能,不仅是美学应该、研究的问题,也是新闻学应该注意研究的。新闻的美学价值,包含新闻本身和新闻对客观世界美的反映。艺术对客观现实美的反映是间接的,它是对客观现实美的升华、再创造,因之比客观现实美“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  相似文献   

18.
“耽美小说”及其传播历史 “耽美”一词最早出现在日本近代文学中,最初指的就是唯美主义。广义上的“耽美”指的也是唯美主义,但后来逐渐被日本漫画所用。引申为代指一切“美型的男性”,以及男性与男性之间不涉及繁殖的恋爱感情。本文所讨论的“耽美”即是这个意义上的。因此“耽美”是同性恋文学与唯美主义文学交叉而生的产物.与两者有密切的关系,又与两者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9.
十几年前,读过朱光潜先生的一部书,叫《谈美书简》,里边说过这么两句话,印象很深,对我启发很大。第一句话是:“研究文学、艺术、心理学和哲学的人们如果忽视美学,那是一个很大的欠缺。”第二句话是:“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大的欠缺。”我想,这两句话,对我们研究翻译同样有用。做文学翻译,不能对原作之美熟视无睹,翻译失却了原作的美,无异于断其生命;做文学翻译理论研究,不能不对美学有所关注,忽视了美学,文学翻译研究至少是不完整的。美学是一门深奥的学问。研究文学翻译美学,我一直有一种担心,怕这种研究或流于概念,或流于玄虚,给  相似文献   

20.
一个好的形象往往会给人们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档案馆也不例外。所谓形象,就是“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无论是个人、组织还是地区、国家都以其自身素质、实力、能提供的服务产品以及所享有的知名度、美誉度、认可度从而构筑起特有的“形象”。档案馆形象是一种社会组织形象,它是人员形象、管理形象、服务形象、公关形象的综合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