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梳理苏轼与李之仪相识相知的过程。文章认为熙宁年间,李之仪因仰慕苏轼品高、才高、博学而与苏结识,是苏、李二人由相识到初步相知的时期;元桔年间二人相互交往甚多,在品画评诗中互相切蹉,亦师亦友,尤其是苏轼定州任上,二人交往甚密,志同道合,是谓挚友;绍圣、元符间,虽因苏轼之累,之仪也在艰难中,但李仍时时系念苏轼,至到苏轼获赦北归,复以诗歌酬和。李之仪在传播苏轼著述、弘扬苏轼品格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是苏门学士中于此最得力者。  相似文献   

2.
在苏门文人中,李之仪与秦观之间交游比较密切。二人经常有诗文赠答,从中可以勾勒出他们交往的整个过程。总体来看,二人交游以元祜元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为二人相知、相识阶段;后期交游主要在京师,且表达出共同归隐的愿望,但是由于政治环境的变化,这个愿望最终没有实现。  相似文献   

3.
君子知人 相勉于道——论苏轼与李廌的二十年师友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Zhi与苏轼的交往,始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李Zhi在苏门中是执弟子礼最勤渠的一位,这种师友之情持续到苏轼结束岭海之贬北归时,长达二十年之久。苏轼在两人的交往中,对李Zhi尽到了良师益友开导教诲的责任,并影响其走上了正确的人生道路。李Zhi能够成为苏人士中的主要成员,并在文学上取得重要成就,是与苏轼的教育和影响密不可分的。两个相知相勉,建立起来的师友之情,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4.
史月梅 《唐山学院学报》2010,23(4):44-44,45,46,51
以诗论诗,正式开始于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其后逐渐多起来,发展至北宋中后期方兴未艾。苏轼、黄庭坚都有论诗诗,和苏、黄长期唱和的李之仪也不乏论诗之作,且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文章即以李之仪的三首论诗诗为主线,阐释他对诗歌创作的看法及对历代诗歌的评价,借以反映宋诗议论化、哲理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晚清京城士人创作了大量花谱之作,文人风流自赏、品花自娱。香溪渔隐《凤城品花记》即是一部花谱之作,叙香溪渔隐徘徊于京都梨园,赏花品色的风流韵事。香溪渔隐可考即杨兆莹。文章细致描写与其伶人妙珊相遇、相识、相知、相离之事,用琐忆之笔写与伶人妙珊的交往,展示出士人在京城的娱乐生活,是晚清品优花谱的佳作。作者大力宣扬与优伶知己之情,从中可以觇视清代同光年间文人与伶人的交往情形及所体现的城市娱乐文化、性别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张耒系“苏门四学士”之一,是结束北宋文坛、影响南宋文坛的重要作家。苏轼与张耒以诗神交。元You一朝,二人酬唱诗词,品评文史,相从最密。苏轼对张耒每多赞赏、关爱,曾以振厉当趋于衰陋之文字相勉,对之期以厚望。张耒亦敬师、尊道,为此不计祸福安危。苏、张交谊对宋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李之仪与苏轼的交游关系是学术界较为关注的问题,目前虽有相关论文对此进行了论述,但对他们的交游行为缺乏系统考证。本文将结合相关作品及文献对二人交游的发生、过程等进行详细、系统的考证。  相似文献   

8.
散文之缘     
每个人的心底都潜藏着一种叫做"缘"的东西,之于人,就会相遇、相识或相知;之于物,就会教你从心灵深处与之相通,喜之怜之爱之护之,并且企盼无限拥有。  相似文献   

9.
作为苏门文人,李之仪与黄庭坚之间交游较为频繁,关系甚为亲密。他们相识早,且有同朝为官的经历,彼此之间诗文唱和,相互欣赏。李之仪还注意搜集黄庭坚的作品,并为之作了一些题跋,从中表现出对黄庭坚人品以及书法艺术的钦佩之情。  相似文献   

10.
每当视线触及到《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这份杂志时,我的内心就会涌出一种莫名的感动,与其相识、相交、相知的点点滴滴也题之浮现心共。无论何时、何地,亦无论何情、何景,都随之怦然心动。  相似文献   

11.
欧阳修与苏轼,是北宋文学及政坛上的重要人物。他们当中,一位是倡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重要领袖,一位则是代表着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文坛大家。二人推崇古文,提倡仁政治国,关系紧密,私交颇深。而苏轼的一篇科考之作《刑赏忠厚之至论》则是他们彼此相知的“契合点,”体现欧阳修与苏轼在仁政思想和文学风格(散文方面)等方面存在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有些人,注定一生坎坷。九百多年前的苏轼,文才出众,少年成名。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嘉祐六年考取制科百年第一。年轻时的苏轼放荡不羁,因与王安石在新法上政见不合,在朝中处处受到排挤,为了追求心灵的自由,苏  相似文献   

13.
《竹枝》原是巴歈民歌,经刘禹锡改造后盛传于晚唐五代,并成为教坊曲,演化为词牌名。《花间集》《尊前集》《全唐五代词》均收《竹枝》;《词律》、《词谱》开卷即见《竹枝》。但《全宋词》不收《竹枝》,苏轼、黄庭坚等人《竹枝》歌词不见于各自词集,而见于相关诗文别集中。然其创作经过,表现手法,演唱特点等又近“于曲子词”,故今人重编苏、黄等人词集时,不妨也收《竹枝》歌词,这有助于从音乐角度鉴赏作品。《竹枝》是诗也是词,无论编入诗集或词集,均不影响作品自身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黄健 《江苏教育》2008,(14):35-36
在你20年的青春岁月中,我只是过客。然而我们不期的相遇,你却走进了我的教育之梦。相识,梦开始的地方;相知,梦里几度相拥;相守,梦到地老天荒……  相似文献   

15.
金晓邨(金景芳)和金静庵(金毓黻)是我国著名的东北籍历史学家和文献学家,在20世纪30年代由于工作关系相识、相知,进而结成"甘苦与共,学兼师友"之谊。文中根据二人关于彼此交往之记述,对两位史学名家之间之交谊作了简要叙述。  相似文献   

16.
唐宋文坛浩瀚璀璨的天空曾经出现过两位才气纵横的文学巨星———李白和苏轼,他们以天才的创作给传统意象注入了新的内涵,成就了中国文学最瑰丽的华章,同时也进入了中国人最深层的内心世界。对李、苏二人喜用的意象,如“月”和“酒”,古今多有阐释且见仁见智,笔者拟从比较的角度,谈谈李白和苏轼在这两种意象使用上的异中之同,同中之异。李白和苏轼都是沐浴着巴风蜀雨成长的天才文豪,艺术造诣臻于绝顶,千年之后仍少有人能望其项背。李白天纵奇才,是中国唯一的“诗仙”;苏轼少年驰誉,无论是诗词文赋还是绘画书法,在当时均为一流名家。对李、苏…  相似文献   

17.
苏轼与张耒     
张耒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但苏轼与张末既是师徒又是朋友,二人以诗神交,常酬唱诗词,评文论史,相交甚深。苏轼对张耒非常赏识、关爱有加,对之期以厚望;张未也十分敬师、尊道,为此不计祸福安危。苏、张交谊对宋代文学的繁荣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缪光华 《中国培训》2009,(11):13-14
我相信缘分,我更崇拜圣洁!有了缘分,人们便萍水相逢;能从偶然相遇发展到相知相爱,一定是源于真诚与圣洁!我与《中国培训》的相识、相知、相爱,便是如此。  相似文献   

19.
在你20年的青春岁月中,我只是过客。然而我们不期的相遇,你却走进了我的教育之梦。相识,梦开始的地方;相知,梦里几度相拥;相守,梦到地老天荒……  相似文献   

20.
袅袅八班情     
人生路上,有悲欢,也有离合。茫茫人海中,人与人的相识是一种缘分,从相识,相知,到相离,隐藏着多少偶然。相识是快乐的,相聚是温馨的,离别是伤感的,瞄准离别的场面,抢拍分手的瞬间,有多少精彩的镜头任我选择,又有多少美好的事情让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