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沛 《培训与研究》2009,26(6):76-78
曲剧艺术,自1926年诞生以来,其发展经历了从民间的传唱转向对现有文本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该剧种的传承开始慢慢在现代社会中退去。本文通过对近30年的文献梳理,在了解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学科知识框架,依据事实,对这一剧种的历史与现状作出较为全面的判断,力求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做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2.
在曲剧行将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民国时期不仅铸就了曲剧的剧种形态,同时也奠定了曲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独特内涵。通过对这一时期曲剧形态的追溯考述,可为当下固本求新的曲剧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1926年四月初七被认为是河南曲剧的"诞生日",标志性事件是朱万明等人在表演过程中甩掉了高跷腿,登上了舞台进行曲剧表演。但是,根据中国戏曲的发展规律,戏曲的"发生"往往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判断一种戏曲或剧种成熟,主要依据不是"甩掉高跷腿"的表演形态的变化,而应是声腔的成熟。据此,在河南曲剧史上,应重视自王凤桐至朱万明的戏曲声腔改革。  相似文献   

4.
年轻的南阳曲剧与其它古老的剧种一样,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借鉴、继承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打击乐特点;在打击乐中,司鼓担纲乐队的总指挥,需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技艺;在当前环境下,还要注重曲剧打击乐后继人才的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5.
泽州秧歌是流布于今山西晋城市的一种民间小戏。它是由民间秧歌舞及说唱曲艺发展演变而来。它之所以能形成,并在泽州繁荣、兴旺,是与当地较发达的经济,悠久的历史文化积蕴,崇文尚礼、喜看优乐及重视春祈秋报、迎神赛社的社会习俗等密切相关的。艺人们在秧歌舞的基础上,揉合当地曲艺的优点,接受上党梆子的影响,在道光年间把它搬上舞台,使它成了一个独具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把河南曲剧分为南阳、洛阳两大地域流派。随着曲剧流布地域的扩大,近年来,有关专家提出应有包括郑州流派在内的三大流派之说,相对科学地完善了曲剧艺术派系的划分。这三个地域派系,分别以南阳市曲剧团、洛阳市曲剧团和河南省曲剧团及郑州市曲剧团为代表,以三足鼎立之势,构筑起河南第二大剧种的艺术蓝天。  相似文献   

7.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观念日渐深入人心的背景下,稀见戏曲剧种已成为地方戏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概述了安徽稀见戏曲剧种研究的三个维度:"本体研究"生态研究"和"文化研究",既有对戏曲本体的精细考证和艺术审美研究,也有对戏曲文化生态的田野考察和对策研究,还有对作为"生活文本"的稀见戏曲剧种的生活性特征和文化意义的凸显.对安徽稀见戏曲剧种的研究,不仅可以完善安徽戏曲文化的知识版图,也能为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合适的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8.
黄河流域的戏剧文化源远流长,苏奇灯笼画所在区域现有戏曲剧种13种,几乎囊括了黄河流域的半数剧种。文章通过对苏奇灯笼画题材与戏曲文化的互动与耦合、苏奇灯笼画绘画风格对戏曲形象的借鉴、苏奇灯笼画与戏曲的精神互动等内容的阐释和分析,归纳出苏奇灯笼画的艺术价值与精神内核,探讨了苏奇灯笼画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保护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20年来的福建戏曲研究既注重中国古典戏曲文献的整理、曲史的钩沉,对经典作家、作品的解读与戏曲文化意义、艺术理论的探索,又关注闽地特色剧种的发展传播,致力于探寻本土剧种与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发掘闽台戏曲的血脉亲缘。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快速发展、文化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但对中华民族传统音乐元素——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关注却越来越少了,有很多小剧种已经濒灭,延津二夹弦剧种正处于濒危的边缘。作者通过大量的调查、翻阅和整理资料,对延津二夹弦剧种的发展历史、艺术风格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与剖析。  相似文献   

11.
在曲剧行将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民国时期不仅铸就其推唱守浪的演出风格,同时也奠定了曲剧安于浅近的剧目内涵,河南曲剧借此跻身剧坛绽放光彩。对民国曲剧形态及演出风格的探究,可为当下曲剧改革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12.
怀梆艺术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怀梆艺术是河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属梆子腔体系。文章就前人对怀梆研究的成果进行梳理,试图从中找出拓展怀梆研究的新视野、新方向,为抢救濒危剧种尽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分析曲剧在电视媒体中的发展状况以及曲剧运用在电视媒介中所产生的重要意义。笔者通过对《郑八怪联亲》等曲剧电视剧进行举例说明,从而分析曲剧在电视媒体中发展成为曲剧电视剧后,曲剧与电视媒体之间相互的影响,分析电视媒体中曲剧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蒲剧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老剧种之一,本文从剧种形成的地理位置、名称演变、姊妹剧种、血缘曲种四个方面,对蒲剧在陕州的发展渊源进行了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15.
新昌调腔是一个古老戏曲剧种,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通过2012年至2016年对该剧种演出市场的调查,分析其演出场次与规模变化、剧目构成、演出性质与类别来认识新昌调腔在"非遗"语境下的发展以及它在当下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闽西汉剧迄今有近3百年的历史,据有关史料记载,其发展可分为两个起落阶段,第一阶段为清光绪前后(1875-1908),是闽西汉剧始期的“乱弹”向“外江戏”转型期,也是闽西汉剧的全盛期。第二阶段为20世纪30年代至今,为“外江戏”向“汉剧”的转型期。在这演变过程中,经过几代艺人的不懈努力,队伍日益壮大,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创新,流行区域不断扩大,获得“南国牡丹”之美名。中华大地剧种博大繁多,汉剧与其他剧种同是华夏文化之瑰宝,其表现手法最具特征当数剧种的唱腔、音乐。因此,认真分析、比较剧种唱腔、音乐是研究判断剧种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闽…  相似文献   

17.
嘉绒藏戏属傩戏苑畴内的一个剧种,有1千多年历史,是我国藏区历经千年而经久不变的唯一一个剧种,它对研究嘉绒藏区民俗宗教、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价值。同时,嘉绒藏戏在表演形成、演出习俗、服装道具、唱腔、乐器、剧本结构等方面更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8.
《当代学生》2012,(Z4):70-73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是明代中期至清代中期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昆曲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昆曲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首批入选"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中国项目。  相似文献   

19.
锡伯族汗都春脱胎于新疆曲子剧,但随后又走上了一条民族化的发展道路。多年来由于缺乏对汗都春这一特殊的民族戏曲形式的研究与认知,而导致了对其历史渊源、剧种归属等方面认识上的模糊。基于对汗都春的深入调查,通过对汗都春与曲子剧从剧种的相同渊源及后来的分野,以及二者戏俗和艺术特征方面的比较,探索同一种艺术形式在不同的民族及文化背景下的发展和变异,进而对汗都春的剧种归属、文化价值等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地方剧种趋同,究其原因是剧种赖以生存的地域文化发生变化。保护剧种个性,降低剧种趋同速度,必须从地方文化生态的保护入手,还需增强剧种适应文化生态变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