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走西口"是我国特定历史时期一次较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它独特的文化特征对山西鞭杆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使鞭杆在山西更为普及,内容更加丰富,逐渐形成简单、易学、实用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2.
穆生忠  牟小龙 《武当》2016,(4):56-58
翻八步鞭杆是流行在陇南地区的鞭杆技法,所谓"翻八步"是鞭杆单招散势组编成套路的一种方式。"翻"是套路路线来回往返,把法左右互换的意思,"八步"是泛指每一段的动作个数或步数,还可以指编入套路的鞭杆技法的数量。过去,鞭杆一般不传外人,偶有诚心者,也只是教授"一环、两环"、"一招、两招",而且每环(段)只练习一两个动作,  相似文献   

3.
刘绥滨 《武当》2003,(2):33-36
武谚曰:“三尺鞭杆五尺棍,使用起来真带劲。”鞭杆多由白蜡杆或坚硬木棍做成。青城白虎鞭杆讲究以短制长,技击上多以短手近身打法为主,具有技法多变,机动灵活,隐蔽性好等特点。 起式:两脚并立成立正姿势站好,左手虎口夹住鞭杆一端,食中二指贴住杆身,拇指、无名拇、小指夹扣住鞭杆贴于左大腿侧,使鞭杆垂直立于左肩前;右臂伸直,掌贴于右大腿侧;头正颈直,目视正前方(图1)。  相似文献   

4.
山西鞭杆,广泛流传于山西民间,集健身、技击、娱乐于一体,具有短小精悍、梢把兼用、攻守兼备、灵活多变的独特技术风格。  相似文献   

5.
正记得初习鞭杆是在大学时,武术普修课学习的是被誉为"山西鞭杆传人"的陈盛甫教授创编的32式简化鞭杆,其动作舒展大方,放长击远,属少林拳风格。后有幸随恩师毛明春教授,在山西大学核桃林学习二路鞭杆和综合鞭杆等。恩师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将形意拳的刚猛,太极拳的松柔,八卦掌的灵巧,有机地融入鞭杆之中。恩师演练鞭杆时而快如雷霆急如闪电,时而巧如纤女,灵赛猿猴,时而棉  相似文献   

6.
山西地区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形意鞭杆长久以来在其中吸取养分并且不断发展,近年来更出现老年人在晨练中集体练习鞭杆套路的现象。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对形意鞭杆这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陇右地区鞭杆舞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鞭杆舞是融武术、舞蹈于一体的一项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与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需求存在很大程度契合。通过对鞭杆文化内涵的研究,提出了保护鞭杆舞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8.
45、甲下扫提膝下击、乙跳步回身提膝下截甲方左手松开鞭杆,右手持鞭下扫乙方腿部,目视前方。乙方轻轻跳起越过鞭杆,右脚先落地,回头目视甲方(图69)。甲方动作不停,右脚上前一步随即左脚并与右脚旁,右脚提起,回身甩鞭击打乙方腿部,目视鞭杆。  相似文献   

9.
凶猛刁悍的虎尾鞭,属弥祖黑虎门的独特短兵,它可以翻过敌手挡架之器崩打猛击,还能抖动鞭杆使鞭梢剧烈地折打,亦可挥鞭快速缠绕舞花,收鞭后还可用鞭杆劈打戳拨,而且携带也较方便。它是由鞭杆、钢节、鞭头和铁环连接而成(见虎尾鞭图),鞭杆长约45厘米,软鞭长55厘米,全长约1.1米。还有一种虎尾棍,形同虎尾鞭,只是棍身较长,棍把75厘米,全棍长约1.6米,属黑虎门长兵器。此二器用法略有不  相似文献   

10.
"鞭杆舞"是最能代表秦文化的民间艺术之一。在历史进程中,鞭杆舞所蕴藏的文化功能具有一定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对维护群众团结、社会稳定,增强人们的体质,陶冶人们情操等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积极挖掘鞭杆舞,对丰富民间体育资源,实现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的共同发展,维系地方的稳定,构建和谐农村,加速地方原生态旅游业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山西鞭杆作为山西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并在"走西口"特定的状况下得以发扬光大,并有着鲜明的特点。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对山西鞭杆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其发展存在社会文化环境营造不足,人才储备资源匮乏,传承方式保守,传承渠道单一的问题,并从这4个方面进行探讨,从而找到促进山西鞭杆的发展和传承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武术分层技术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建营 《体育学刊》2011,18(2):121-128
为解析武术的"博大精深",梳理庞杂的武术技术,以使人们更清晰地认识武术,首先以作为思辨性科学基础的数学为参照,对更能体现实践哲学的武术技术进行逐层剖析,指出类似于数学数域的发展模式,由最简单的自然数向有理数、实数、复数层层拓展,武术技术的发展也是由最简单实用的技术向外逐层拓展才形成了目前种类繁多、技术风格不一的格局;其次,对不同层面的武术技法进行了客观评价,指出无论是简单实用的技法,还是在一定条件和场景中才能应用的技法,无论是讲求技击实效的技法,还是艺术表现类或健身养生性的套路,都有各自的价值所在,不能强调一方面而否定另一方面;最后,从纵向分层的角度,将武术技术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简单常用的技法、仅在一定条件下或场景中才能应用的非常规性技法、具有逆向思维特点的追求技击之道的技法、艺术表现性或健身养生性的技术4个层次,并指出构建武术分层技术体系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明代玉器风格清新,雕工刚劲有力,线条棱角分明。工艺有透雕、浮雕、阴线刻等,雕刻技法较粗犷浑厚,镂空技法使用普遍,器物表面见下铲的凹槽,槽内玻璃光泽强烈。早期纹饰风格简练豪放,多以龙凤花鸟为题材,花卉擅长整株大花卉,山水人物题材多历史故事;至中期渐趋纤巧、细腻,花卉题材多折枝和缠枝花卉组成图案,  相似文献   

14.
《中华武术》2005,(8):10-11
天水武术的门派较多,主要有:东门派、军营派、高家棍(壳子棍)、安家山一梢棍、豹子坪换手鞭杆、沙石坡铁门扭丝栓鞭杆、赵家柔软功、咸振刚硬功派等门派。还有一些拳术、棍术流派,如回民童家拳、台子派的子拳、子棍,以黄宝珊、李雄武为代表的发展派。这些流振在近年传播较广。影响也很大.是天水武术发展的核心。  相似文献   

15.
陇右地区是一块文化沃土,生活在这块神奇土地上的陇右先民所创造的陇右文化,其历史久远,内涵独特,鞭杆舞为陇右地区璀璨耀眼的一块奇葩,是融武术与舞蹈为一体的一种民间体育运动,它对于考究先秦的社会背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使鞭杆舞的历史背景及健身功效辅助于现实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为探析武术技术中的和谐因子,首先构建了武术的分块技术体系,根据发力方式将武术技击技法划分为击打型技法、粘连型技法、混合型技法三大类;然后分别剖析了各类技术的发力机制,并指出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分别是分析击打型技法和粘连性技法的普适原理;最后指出虽然各类技法都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但从促进社会和谐的角度,粘连型技法、混合型技法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7.
吴式太极拂尘剑,是哈尔滨市呈祥武术俱乐部总教练李承祥先生根据本人五十多年的从武经历,结合吴式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和传统吴式太极剑的风格特点而创编的。它采用剑和道家法器拂尘作为器械,以传统武当拂童的技法与吴式剑法相融合,编排精巧,简明易学。整套动作表现出优美潇洒、轻灵多变、舒展大方、快慢相同、刚柔并济的技术特点。它是具有独特风格的健身、欣赏双重价值的武术套路之一。  相似文献   

18.
正花卉在瓷器装饰中多有运用,如南朝时佛教盛行,莲纹风靡;隋唐时期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具有西域风格的花卉纹出现在瓷器上;宋金磁州窑、定窑、耀州窑、吉州窑等以绘画、印花、刻划等各种技法表现出各式各样的花卉纹。到了元、明时期,花卉纹饰更为丰富。在桂林博物馆所藏200多件明代青花梅瓶中,以花卉纹饰为主题的共有19件,可分为缠枝纹、折枝纹和庭园小景三大类。  相似文献   

19.
吴式太极拂尘剑,是哈尔滨市呈祥武术俱乐部总教练李承祥先生根据本人五十多年的从武经历,结合吴式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和传统吴式太极剑的风格特点而创编的。它采用剑和道家法器拂尘作为器械,以传统武当拂尘的技法与吴式剑法相融合,编排精巧,简明易学。整套动作表现出优美潇洒、轻灵多变、舒展大方、快慢相间、刚柔并济的技术特点。它是具有独特风格的健身、欣赏双重价值的武术套路之一。  相似文献   

20.
吴式太极拂尘剑,是哈尔滨市呈祥武术俱乐部总教练李承祥先生根据本人五十多年的从武经历,结合吴式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和传统吴式太极剑的风格特点而创编的。它采用剑和道家法器拂尘作为器械,以传统武当拂尘的技法与吴式剑法相融合,编排精巧,简明易学。整套动作表现出优美潇洒、轻灵多变、舒展大方、快慢相间、刚柔并济的技术特点。它是具有独特风格的健身、欣赏双重价值的武术套路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