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汪秋霞 《学语文》2011,(6):77-78
所谓同义复用,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义词连用。它是古汉语中一种普遍而重要的现象。研究同义复用。往往能找到疑难词语的正确释义。受到古今语言学者的高度重视。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如能留心同义复用。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积累文言词语,有效地辨识词义。  相似文献   

2.
一单音节同义词复用及其识别几个词意义相同,用在一起,作句子的同一成份。就是同义词复用。它属于联合词组,不包括由几个同义词素合成的词。这与训诂学家传统的所谓“复语”“连文”(两者有时指词)有别。《诗经》中国义词复用,从音节上区分,约有三种:第一种是双音词和单音词同义复用。如《大雅·文王》“济济多士”,“济济”与“多”义同。《唐风·绸缪》“绸缪束薪”,“绸缪”与“束”同意。第二种是两个双音词同义复用。《周南·关雎》“辗转反  相似文献   

3.
同义连用是古汉语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的同义连用现象也很多,我们可以通过对由其组成的双音同义复合词的词义和结构形式的分析加深对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探讨汉译佛经《六度集经》中两词同义连用的情况,从词义上将其中的同义词连用分为本义同本义连用、本义同引申义连用、引申义同引申义连用三类,并力图从词性分类、产生及结果等方面分析《六度集经》同义词连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古汉语词汇单音节占优势是事实,但文言文中存在着为数不少的多音节词,其中最具古汉语特色的是同义复词,“古人行文不避重复”,“古人自有复语”(王念孙、王引之)说的就是同义复词。郭在贻先生在其《训诂丛稿》中指出:“同义词连用是古汉语中一种普遍而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睡虎地秦墓竹简》(以下简称《睡简》)同义词的修辞功能。其中,同义连用主要起表义明确、圆满,补足音节、和谐音律和整齐句式等作用;同义换用主要起避重和丰富语言的作用;同义对用既可避重、又可使句式整齐、音律和谐,给人以错综的美感。此外,本文还从同义词修辞入手,探讨了同义词修辞与汉语词义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古人用助语词,有两字同义而复用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这种情况,前人称为“重言”、“复语”或“连文”。例如《左传·僖公十年》:“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顾炎武《日知录》注:“尚即犹也。”刘淇《助字辨略说:“尚犹、犹尚,并重言也。”虚词同义复用,是为了加强语气,或者调整音节,使文句整齐流畅,便于诵读。我  相似文献   

8.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在讲到“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时,有这样一段话:“汉语大部分的双音词都是经过同义词临时组合的阶段的。这就是说,在最初的时候,只是两个同义词的并列,还没有凝结成为一个整体,一个单词”(见该书77页)。这里所说的“同义词临时组合”或“两个同义词的并列”的现象,在古代文献中极为常见,我们管它叫做“同义连语”。了解和分析同义连  相似文献   

9.
文言文中常常采用单音节同义词连用,古汉语称作同义连文,这是古人遣词用语的一种方式。运用同义连文,可以分化多义词,使表意明确。一些单音节同义词经常连用,凝固下来,进入现代汉语,就成为同义并列式复合词,因而这种用词方式又是词汇孳生发展的一种途径。进行古汉语词义训释,如能自觉运用同义连文原理,可使好些词义特别是词的古义、僻义获得的解,减少误注,提高训释质量。今撮举中学语文及常见文选中几个用例,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10.
《说文》同训词中的单音同义词为后代的同义双音词的语素提供了较为原始的单音同义词聚合体,客观上为同义双音词的研究提供了较为直接的考察依据。对《说文》同训词中所涉及的发展为后代同义双音词的单音同义词作深入的分析,可以发现同义双音词的语素在同义方式上和语义结构方式上都与单音同义词有对应关系,从而探寻出同义双音词的形成规律。  相似文献   

11.
同义成语的连用和释义是成语运用当中的两种特殊现象,这两种现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对同义成语是同时出现在一个语言环境之中的。下面分别加以分析。首先来分析一下同义成语的运用。这种现象可以分为三种:1.连用的两条同义成语都是比喻性成语。例如:“这正如俗话所说:‘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有了酝酿已久的主题思想,有了考虑成熟的人物,写起来就神来笔就了。”(峻青《主题的选择和表现问题》)“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都有“条件成熟了,事情就会成功”的意思,是一对同义成语,并且都是比喻性成语。由于“瓜熟蒂落”以“瓜”、“蒂”为喻体;“水到渠成”以“水”、“渠”为喻体,这两条成语连用在一起,就从两方面比喻加以强调以增强语意。2.连用的两条同义成语一条是比喻性成语,另一条是直陈性成语。  相似文献   

12.
在一个句子的同一或相近的位置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义词,这种现象叫做语词的复用。其作用大概有以下三种。第一,强调某种情况、某一事物或某种感情。例如: ①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诈:欺骗,佯:假装;为:同“伪”,伪装。△同义词复用是为了强调秦王之诈。②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察今》)  相似文献   

13.
《尔雅》既有同义程度最高的一物异名,也有理性意义微别的一般同义词;既有上位概念的同义词,也有下位概念的同义词。因而该书名物词的同义聚合关系具有不同层次。一个词条或聚合一组同义词,或聚合多组同义词。后一类中,属于一个意义层次的同义词,内部成员前后依次排序,与其他意义层次的同义词不相混杂。多个词条还可构成一组同义词。《尔雅》同义词的数量是根据聚合关系的层次性断定的,而不是根据词条数量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二册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中有“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一句,课本注“窥伺效慕”为:“暗中观察,效仿羡慕。”看似字字落实,实则有望文生义之嫌。因为“窥伺”与“效慕”都属于同义复词。所谓同义复词.就是连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义词.古人称之为“重言”“复语”“连言”“连语”。如“窥伺”二字同义,都是“偷看”的意思;“效慕”二字也同义.都当“仿效”理解。《汉语大字典》中“慕”义项一为“模拟;仿效”,所引的第二个例句就是柳宗元文中的句子。徐中玉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窥伺效慕”也是作“偷看效仿”解释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不同意唐建《修辞同义词探略》(发表于本刊一九八五年第二期)一文的观点。认为将“修辞形式的词的临时同义现象”称作“修辞同义词”是不科学的。真正的“修辞同义词”应该是风格同义词。  相似文献   

16.
《左传》中同义词连用现象普遍。连用的同义词词类丰富,不仅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的连用,也有连词、代词、副词等虚词的连用。连用的同义词的差别表现在词义范围、词义轻重、方俗习惯、语用环境等诸多方面。在汉语双音化的进程中,这些连用的同义词有一部分进一步融合凝固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绝大部分变成了双音词的构词语素,其余的则被新兴的双音词所取代。可以说,同义词连用是汉语在双音化历程中迈出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7.
同义连用这一语言现象在上古汉语中就已经大量出现,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从这一角度来看,《国语》中前人的一些训释确实值得商榷;同时也可以用同义连用来判断前人的一些注解的优劣,以便阅读古书。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在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分析同义连用的判定标准和性质,其次以《庄子》为语料,从词义和词性两个角度对同义连用现象进行分类;再次总结《庄子》中同义连用的特点,归纳出同义连用具有结构组合的灵活性、意义的单一明确性和词序的基本稳定性这三个特点,同时借助数据和例句分析,更直观地理解特点;最后对《庄子》进行专书研究,加强对同义连用现象的认识,丰富对同义连用现象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同义词定义的研究与发展概况 ,指出同义词的同义是一词与另一词在其一个或两个用义上的同义 ,这种同义关系是语言内部的 ,是元语言的 ,这样则可以避免复杂的哲学争论 ,从而指导同义词的教学与研究  相似文献   

20.
纵观语言发展史,语言学家对同义结构的研究由来已久。传统对同义现象的研究多集中在同义词上面,而对同义词组和同义句的研究则比较少。随着现代语义学的发展,人们开始打破传统语义学对词汇研究的框条,对同义句的研究也相对多了起来。从同义结构(包括词、词组、句子)出发,运用Мельчук的《意思文本》理论,尝试对俄语同义结构的转换替代手段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