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饱含鲁迅先生“忧愤深广”思想情感的记叙文 ,其中那感情激越、泼辣犀利、发人深省的句段 ,令人百读不厌 ,回味无穷。在这篇作品的教学中 ,我以语境训练作为切入点 ,同时引用恰当材料渲染教学情境 ,使同学能入乎其内去领悟作品的深厚意蕴与表现力度 ,又能出乎其外去探求阅读的规律和方法。以语境训练作为切入点 ,这是我从高考对阅读的考查所得到的启示。高考阅读主要考理解 ,而分析综合、欣赏评价也是以理解为基础的 ,理解就必须遵循语境原则。鲁迅先生悲愤的情感贯穿于作品的每一部分 ,因而 ,我就引导学生从语境入手…  相似文献   

2.
3.
文章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中心,从熟读课文、触摸文意、感悟情感三方面入手,阐述了如何对《记念刘和珍君》进行教学设计,以期给广大教师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一】 批阅学生随笔,我读到这样一段字:“老师,您不要生气,我总觉得最近语课上得沉闷了些,总想睡觉。《记念刘和珍君》有必要上那么多节课?我们很多同学远没有您那样喜欢鲁迅,也难达到您理解的深度。虽说语课上您也让我们畅所欲言,可您不觉得那离我们太遥远了吗?与其让我们对那些遥远的事件发表意见,倒不如把时间放在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上,望老师考虑。”  相似文献   

5.
在两节语课上,学生在学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药》两篇章时,发现了先生的两处“败笔”,而且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可,若不是教师善于引导,险些成了学生的定论。  相似文献   

6.
一、洋洋洒洒写了2300余字,为何还说“我说不出话”? 文章以“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收尾很是令人费解:都已经写了2300余字了,文章都已经写好了,为什么还要说“我说不出话”?难道这2300余字就不是‘话”?  相似文献   

7.
8.
杨荫榆算不上个“名人”,但她与名的“女师大风潮”有勾连,又以狞厉的面貌出现在鲁迅的如椽大笔之下,于是,她也就自然地随着“三一八”和《记念刘和珍君》一起走进了中国现代史,走进了数以千万计的现代中学生的视线。我想,对此她未必高兴,因为形象不太光彩,无数后学都记住了她在1926年的拙劣作为并在心底把她想得很坏。  相似文献   

9.
鲁迅作品被选入中学教材的篇目不下十篇,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妙的艺术性半个多世纪来一直受到教材编辑者的偏爱。但奇怪的是绝大多数中学生提及鲁迅作品,往往是一言以蔽之:“麻烦,搞不太懂。”教学中读也读了,背也背了,讲也讲了,学生的印象依旧很淡漠,实用价值则更是廖廖。究其原因,一则鲁迅其人其文具有异质性,学生的阅历、见识、知识储备,与鲁迅作品在认知结构上有断层,再则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存在极大缺陷。关于前者,只有呼吁有关专家在选择范文时多考虑受众的实际情况;至于后者,即具体到每一篇文章的教学方法,教师是有花心思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在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她(指刘和珍)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初看这句话很令人费解:众所周知,刘和珍君的的确确是鲁迅先生的学生,为什么在这里却被鲁迅“逐出了师门”呢?剖析句子中的两个中心语——“学生”  相似文献   

11.
本节着重探讨了鲁迅怀人散文的哲理蕴含,指出其积极进取的战斗品格和审美价值,并分析了作品中哲理呈现的多种形式。  相似文献   

12.
易斌 《湖南教育》2003,(19):53-53
几年前教《纪念刘和珍君》,我仅仅意识到文章句子确有些特别,便和同学们一起咀嚼几个颇有特色的句子,当时很尝到了一些甜头,事后却有“散珠”之憾。 最先关注的是文章的第一句:“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  相似文献   

13.
【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2.学习爱国青年渴求真理、直面人生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15.
姬昀 《语文知识》2003,(4):42-43
《记念刘和珍君》第二部分有一句“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这是深入理解该部分内容的关键句。其中“造化”一词是个关键词。词义解释正确与否,是能否准确理解该部分内容的关键所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语文》(第一册)中对“造化”作了注释: “指自然界。”(第22页注⑧)这是沿用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善用重复,以完全相同或略作变化的语句重复多次的出现,从而体现人物性格命运,寄托作者感情.五次出现的“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既让人了解了刘和珍,更读懂了鲁迅,读懂了当时的中国.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善用重复,以完全相同或略作变化的语句重复多次的出现,从而体现人物性格命运,寄托作者感情。五次出现的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既让人了解了刘和珍,更读懂了鲁迅,读懂了当时的中国。  相似文献   

18.
1.抓住能表现文脉的语句,理清思路,感受一个有血有肉、敢爱敢恨、是非鲜明的思想者的风采。  相似文献   

19.
阳光 《学语文》2002,(6):19-20
《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传统课文,而现在是作为“理清思路”的一个“例子”。我认为,“理清思路”就本文而言就是抓住本文的感情线索。利用“感情曲线图”建构问题,紧扣课文,联系实际,质疑点拨,听说读写同步进行,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感情曲线图”就是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图表的形式反映出来。根据对课文的深入研读,我们可以设计下列问题:通过大家对文章的预习,课文主要分析了哪几种情感?这几种情感的对象分别是谁?然后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用下图把这篇文章的感情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