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考察大量先秦和汉代散文,认为《荀子·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句中的"参"不当释为"参验、省察",此"参"通"三",表确数。  相似文献   

2.
《劝学》(高语一册)一文节选自《荀子·劝学》。该文的特色之一是“善用比喻”,三个自然段就用了20多个,可以说是触目皆美譬,俯拾皆妙喻。体现了先秦诸子特别是荀子议论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劝学"是荀子学术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而"学"字,在荀子看来,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知识与技能,其次是道德观念或价值观,其中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是荀子学术思想中"劝学"的核心部分,构成了荀子所谓"学"的主要知识。荀子的《劝学》对于生活和学习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此,我们从高中学生这一角度切入,探讨《劝学》中的重要思想对于高中学习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参省”解     
统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的《劝学》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一句,编者把“参省”注为:“参,验、检查。省,省察,反省”。 对这种解释,我认为不可取。因为把“省”注为“省察,反省”,这里已包含“验,检查”之意,这就显得意思重复。编者虽把“参省”分开解而实际上解出来的意思差不多,好象双音节的合成词一样,“参”和“省”分别成了“参省”的词素,这就不大符合上古汉语(特别是先秦)的单音节词占绝大多数的实际情况。且荀子在这里所说的“参省乎己”,实际上是用《论语·学而》:“吾日三省  相似文献   

5.
荀子(约公元前286—238)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先秦集诸子百家之大成的著名学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又是卓有成效的大教育家。荀子的《劝学》与《礼记》中的《学记》同为先秦儒家教学论著中的代表作,它们犹如我国古代教育宝库中的双璧,相互辉映。《学记》侧重于总结教的经验,《劝学》则侧重于研究学的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值得反复涵泳咀嚼。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除恶向善则须靠礼仪矫正,因而特别重视后天的学习。“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其著作开篇即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荀子自称是孔子传人,其著作也以劝学张目,表面上看只是继承儒家劝学传统,其实着眼点明显不同。因为在孔子看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论语  相似文献   

7.
先秦诸子,个个都是饱学之士,除了道家走了极端,主张"绝圣弃智"之外,提倡学习的人不少,为什么只有荀子的《劝学》留下了深深的历史足迹?荀子是先秦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精辟的文章不  相似文献   

8.
《荀子·劝学》云:“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神明”何解?较有权威的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云:“神明,指人的智慧。”北大选注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和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中册)均因袭前说:“神明,指智慧”。统编高中二册语文课本也据此注解为“精神和智慧”。诸家所以持相同的说法,原是有所本的,大约是依据梁启雄《荀子简释》的注解。他说:“《内经》:‘心者君之官,神明出焉。’《内经》所说的‘神明’是指心的精神,《荀子》所谓‘神明’是指心的睿智。”粗略一看,这样理解似可自圓其说;仔细分析,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课本所收《劝学》一文,节选自《荀子·劝学》。《劝学》是荀子运用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论述其教育思想的名篇。高中语文课本所选三段,分别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途径和学习的态度与方法等三方面,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本文虽为节选,但主题突出,结构严谨,也可独立成篇。  相似文献   

10.
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其学术研究范围极为宽广,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美学、认识论、逻辑学、心理学、伦理学、人才学等很多方面。 做为著名教育家,荀子特别重视学习在提高人素质方面所起的作用,他说;“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认为学习就是一个“假于物”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荀子(公元前313年—前238年)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先秦法家的杰出代表。 荀子除了在政治主张上提出了一系列新兴地主阶级为建立新的政权所必须的“法治”理论外,在教育思想上也提出了卓越的见解和精辟的理论,这些见解和理论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他所写的著名的《劝学》篇中。 荀子把自己关于教育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写成专文,而且以“劝学"名篇,这绝不是偶然的。在由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的伟大变革时期,彻底摧毁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夺取文化教育人权,造就本阶级的人材,这对新兴地主阶级来说,是一项极其迫切的历史使命。《劝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相似文献   

12.
荀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劝学》教育和激励了无数代学子努力奋斗为国出力。荀子的思想继承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同时也吸收了先秦百家的精华部分,是政治、道德和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本文将对荀子的教育思想进行论述,并分析其对当代教  相似文献   

13.
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而《劝学》更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首篇。他在文中劝勉鼓励学子“学不可以已”,与至圣先师孔子的“学而时习之”,“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厌”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文章的成功在于比喻的繁富精当,珠串璧连,尽善尽美,特别是通篇用喻,旨深言浅,蕴含哲理,闪耀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光辉,反映了荀子观察认识事物不同凡俗的深刻性。“文以载道”,学习《劝学》,就要透视载体蕴含的哲理,发散其内在的辩证美,以提高我们的综合审美素质。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于《荀子》首篇《劝学》的文本分析,结合荀子思想全书的脉络结构,从所劝之学与所成之学两个方面来揭示《劝学》在《荀子》全文及荀子思想中的意义,以说明《劝学》篇在荀子思想中纲领性,导言式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说“直”     
“直”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一如《新华字典》所定义——不弯曲。考之先秦古籍,古代汉语的情况也并无不同,比如《诗·小雅·大东》:‘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荀子·劝学》:“木受绳则直。”皆为“不弯”之意。古汉语中“直”的其他义项也都明显地由此义引申而出。由此来看,不弯为“直”的本义应无什么问题。但到汉代,出了《说文解字》,  相似文献   

16.
对《劝学》(节选)一文的内容,“教参”和许多文章都做如下解读:《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相似文献   

17.
“青出于蓝”这个成语出自荀子《劝学》,现在一般都认为这是比喻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超越前人,获得比前人更丰富的知识。而我认为,这句话本是比喻一个人只要学习,他的水平就会提高。  相似文献   

18.
在荀子《劝学》中有这么两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其中两个“千里”前面分别用了“致”和“至”。这两个字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初中语文第1册第1课《劝学》中没有解释,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3册第10课《劝学》中仅对“致”做了解释:“到达”。  相似文献   

19.
荀子《劝学》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历来都很重视它对学生学习的启迪作用。但笔者在一些学校听课和交谈时,发现一些教师对《劝学》主旨的理解比较片面。他们讲《劝学》,往往只讲文化知识的学习,很少注意到思想品德的学习修养。这样讲不符合《劝学》的原意,掩盖了文章内容最重要的方面,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也妨碍学生理解文章的词句和文理,把握它的写作技巧。 《劝学》的主旨是什么?荀子在文中作了明确的回答: 学恶乎始?恶乎终?日: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荀子说,人们应当学习儒家的经典,做封建时代的圣贤。这就是《劝学》的主旨。当然,诵《经》读《礼》既是学  相似文献   

20.
荀子《劝学》中有一句话:“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