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洞穴之喻"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提出的最基本的哲学寓言,也是他对教育的过程和本质最深刻的阐释,指明了灵魂转向是受教育者与未受教育者的根本区别。"洞穴比喻"系统地阐述了教育是一门灵魂转向的技艺,并揭示了善的理念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因此,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以"洞穴比喻"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来剖析我国当下的教育现实,并从四个方面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2.
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为了给哲学家成为哲学王的正当性做理论论证而提出了名的洞穴比喻。这个比喻以其理念论为其哲学基础,并涉及到对理念认识的全部过程。而其洞穴喻视觉的内在化方式,则代表着整个西方哲学的视觉中心主义最初的完备形态。柏拉图正是从此处出发构建了理念世界的在场的隐喻。这种在场一方面构成了理性的哲学启蒙,但是在另一方面,这种在场在其本质上只是一种权力话语。  相似文献   

3.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借助"洞穴比喻",象征性地说明了两个世界的划分问题,论述了灵魂转向的必要性,并系统地阐述了理念论的丰富内涵。"洞穴比喻"是柏拉图对理念论的深化和总结,它代表了柏拉图的基本思想,是西方哲学的真正开端,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洞穴之喻”是西方思想传统中最基本的文本之一,它可以有多种解释。这篇文章借助于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现象学家的术语并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尝试给出一种新的解释。柏拉图的洞喻启发了我们对自身生存的存在论的思考。人们日常的存在方式就是在洞穴中,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就像洞穴中囚犯的认识,将想象或者影像误认为现实。社会习俗、传统价值、伦理道德等都是将我们囚禁于其中的洞穴。一般人的行为都受到这些日常生活习惯性观念的支配,缺乏反思与批判。哲学的怀疑论者断定人们是洞穴中的囚犯,而科学和实际生活则证实人们经常摆脱洞穴。我们如何走出柏拉图的洞穴?三种借以走出日常生活洞穴的方式分别是失去平衡的疾病体验、不在家的焦虑感觉、先行到死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5.
"洞穴的比喻"是柏拉图《理想国》中的经典哲学寓言,包含了柏拉图理念论的所有重要内容。"洞穴的比喻"所表现的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的对立,不仅体现了其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两分倾向,而且也反映了其价值观的基本观点。他的这一思想奠定了西方哲学二元论的发展模式与道路,同时也确立了关于人的解放的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6.
在洞穴比喻中,被解放囚徒在看到外面的世界之后,再次回到了洞穴中。是什么原因促使被解放囚徒再次回到洞穴中呢?本文试图分析柏拉图对这一问题所给出的答案,从而揭示其关于"善"的理念论的前后矛盾性。  相似文献   

7.
比喻教学法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喻教学法是提高"计算机网络"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文章简要论述了比喻教学法的内涵,通过生动教学案例论述了比喻教学法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应用.最后总结了比喻教学法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相似文献   

8.
“洞穴喻”是西方哲学的经典寓言,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三个隐喻之一,它包含柏拉图哲学基本理论和观点.在“洞穴喻”中,柏拉图以“洞穴”喻世,来说明现实世界中两种不同本质人的不同境遇,一种是特立独行、有思想、自由求索积极上进的有识之士;另一种是逆来顺受,不愿接受改变的无知之徒.“洞穴喻”带有一定的启蒙之意,也是西方哲学史早期启蒙的开端.  相似文献   

9.
柏拉图的“洞穴理论”描述的是只能看到“影子”而看不到真相的囚徒走出洞穴后看到美好景象的故事。他意在说明:于现实世界生活的人,由于缺乏哲学式的思考,只凭借狭隘的感官去认识整个世界是不可靠的。这一理论之中的“影子”“囚徒”“挣脱锁链之人”在现实世界中都有其特定含义。而这一理论所体现出来的敏于观察、敢于直面痛苦和哲学王的思想是其真正目的。“洞穴理论”在述说自身的同时,也充分展示出“理念论”的认识论、本体论、目的论意义。在当今社会,“洞穴理论”所蕴含的人性问题、真理问题及其教育意义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在通常的理解中人们常常把教化理解为教育,将真理看作是关于世界的现成的知识,因而教化就是将真理作为一种现成的知识传授给他人。但是在西方人文主义的传统中,教化与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化并不是主体对一种客观知识的掌握和传授,它应该在柏拉图的意义上被理解为以某种“理念”为原型的“造形”,教化本质上是人的存在状态的本质性的转变。海德格尔在关于柏拉图洞穴喻的生存论解读中,对教化与真理的关系作出了深刻的辨析。  相似文献   

11.
西方哲学素来把男性与灵魂、理性、主动相联系,把女性与物质、感性、被动相联系,这一传统可以直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已经开始探讨物质与灵魂的关系问题,并且在柏拉图的洞穴隐喻中折射出把女性归属于物质与把男性归属于灵魂的二元划分,其中便蕴含着男女二元对立、男尊女卑的不平等地位。近现代西方哲学家诸如卢梭、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等都秉承古希腊哲学传统,在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下思考性别,把女性描述为依附并从属于男性,缺乏见识、智力平平,并把女性定位在家庭之中,把男性定位于公共领域之中,贬低女性价值,高扬男性价值,形成了性别偏见,从而深化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统治。  相似文献   

12.
《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后期政治抱负的集中体现,理念论是柏拉图整个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基础,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主要表现的就是建立在其理念论的哲学基础之上建构的理想城邦。从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学观、伦理观、教育观、文艺观、政治观中都有所体现,都表现出了柏拉图《理想国》中的理念论根基。  相似文献   

13.
吕梅桂 《文教资料》2009,(24):101-102
在柏拉图的哲学中,最重要的是他的理念论,而善理念则是整个理念世界的最高点.善理念不仅有道德伦理上的含义,而且有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的含义.善理念贯穿着他的一切理论,是起点亦是归宿.  相似文献   

14.
在通常的理解中人们常常把教化理解为教育,将真理看作是关于世界的现成的知识,因而教化就是将真理作为一种现成的知识传授给他人。但是在西方人文主义的传统中,教化与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化并不是主体对一种客观知识的掌握和传授,它应该在柏拉图的意义上被理解为以某种理念为原型的造形,教化本质上是人的存在状态的本质性的转变。海德格尔在关于柏拉图洞穴喻的生存论解读中,对教化与真理的关系作出了深刻的辨析。  相似文献   

15.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对美育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架构了从目标、内容到过程与作用的完备美育思想体系。倡导追求精神层面美的美育目标,培养认识"理念美"的哲人;主张美善合一为特征的美育内容;提出层次递进的美育过程观;注重美育陶冶心灵和维护社会的功能。柏拉图的美育思想对我们当今的美育依然具有极大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6.
柏拉图“洞穴喻”形象地说明了世界有可感领域和可知领域两个部分。可感领域是变动不居的现象世界,可知领域是“善的理念”的世界。柏拉图“洞穴喻”的伦理内涵表现在:要达到对“善的理念”的把握,灵魂要发生一系列转向,最终回到它的本真状态。柏拉图“洞穴喻”给我们的伦理启示:真正能够达到对理念把握的人是很少的,这不仅需要伟大的心灵智慧,更需要承担人类责任的巨大勇气。  相似文献   

17.
柏拉图和西塞罗分别以《理想国》和《国家篇法律篇》阐述了自己的理想国家模式,而西塞罗是在继承古希腊学说基础上,结合所处环境对罗马早期共和国的优越性做了论证,实际上是一种复古。虽然西塞罗采取了类似于柏拉图谈话体阐述政治主张,但二人之间具有本质的不同,本文即通过对柏拉图和西塞罗之间理论的对比分析,发现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8.
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一生著有大量著作并流传至今,其名著《理想国》更是蕴涵着丰富的、迄今仍闪耀着启示光芒的教育思想,本文将着力探究柏拉图在设计理想国度时涉及的教育思想,并重点论述了柏拉图教育思想的精华部分。  相似文献   

19.
《理想国》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497-前347)的教育思想代表作。柏拉图出身贵族家庭。原名叫阿里斯托克勒斯(Aristocles),意为“美好”。柏拉图聪颖好学,善于探究,老师赠送雅号“柏拉图”,意为“博大精深”。柏拉图从小受过良好教育,喜爱音乐、诗歌、绘画、哲学和体育。20岁起,跟  相似文献   

20.
由于不同国度、文化背景等因素影响,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柏拉图《理想国》的注释、理解不尽相同,且差异极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