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审美教育是通过文学艺术形式以及其他审美对象对人的情操进行陶冶,以唤起人的美感,提高人的审美能力的一种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呢?本文认为应该从三方面入手:首先,通过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和广阔的社会美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其次,通过教材的丰富多彩的语言美与教师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美,培养学生感受祖国语言的朴素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再次,通过异彩纷呈的人物形象美去美化学生的心灵,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形成学生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2.
加强审美教育 提高学生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桂英 《教育探索》2002,(4):110-110
审美教育也称美育或美感教育。它是一种形象化的情感教育,不仅对陶冶人的心灵,增强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着特殊的功效,而且对开阔人的视野,发展人的智力,发挥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有着重要作用。 一、以美养德,突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美和道德,自古以来就有着密不可分的“亲缘”关系。别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的亲姐妹。” 因此,对学生进生审美素质教育,离不开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1 以“主题月” 活动形式,突出审美素质教育目标 三月份是我校学生学雷锋活动月,组织学生开展到军烈属、五保户家去送温暖,…  相似文献   

3.
社会美主要指的是人的美。人美包括外貌美和心灵美。语文课文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美的人,如何充分利用这些美的人教育学生,让学生学习这些美的人,模仿这引起美的人,从而造就新一代美的人,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教育的宗旨。该文试图通过分析课文中社会美的内涵和形式,探索社会美的审美教育,更好地完成社会美的审美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4.
浅谈审美教育中的审美体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牟纲 《教育科学》2004,20(2):32-33
审美教育是全面教育的有机构成,是滋养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提升教育品位,实现人的终极关怀的基本手段。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体验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是实现美育任务的基本途径。审美体验的培养不能单纯地依靠几门艺术课程,而应该融入到整体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5.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内容。审美教育的心理过程是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其中情感是核心因素,因而的让学生“感动”起来,让学生的审美情感发动起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汪涛 《西北职教》2004,(3):40-40
语是具有美的魅力的学科,语教育在进行审美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字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因此,语教师要充分把握这一有利条件,在教学中重视并加强审美教育。确切地说,美育就是以美育人,运用美学理论,美的事物和现象来培养人。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能创造美和欣赏美的人,这种人不仅有美的情感、观念、理想,而且还能进行创造和欣赏美。如何在语教学中达到这一目的呢?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是对青少年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学中要有一个和谐课堂,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对审美客体移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审美教育要使学生具备认识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发现美、追求美、再现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教育是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现实世界中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生活情趣,使他们变得高尚、积极、向上,在思想感情上健康成长。现在中职校很少开设美育课程,但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很多审美对象,以独特的语言美、形象美、情节美、环境美、节奏美、风格美等形式蕴含在文学作品中,因此,中职语文教学目标,除了提升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外,还兼有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健全人格的重任。一、寓教于愉悦,寄教于美的享受之中在语文教学时可运用文学作品中直观的艺术形象或优美的语言…  相似文献   

9.
宋振凤 《河北教育》2005,(18):35-35
利用好音乐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审美心理,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操.从而能认知美、追求美和表现美,并起到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作用。为此,在音乐教学中,我十分注意发挥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德明 《现代语文》2006,(8):105-106
美育即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它是通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而进行的一项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人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和发展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理想,进而影响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我们知道,美育能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陶冶人的情操,点燃人的理想之光;美育可以锻炼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帮助青少年发展智力;美育可以使人精神饱满,心情舒畅,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生理健康。唐宋诗词蕴藏着丰富的美的矿藏,这为语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让学生在学的历史长河中领略美的情趣、感知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社会活力是社会主体人的活力.利益是主体活力的内在根据,必须依靠道德自律、社会舆论、法律规范等的作用引导人们追求正当利益,运用综合利益机制和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活力.  相似文献   

12.
教师如能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魁力,发挥语学科的认知、情意、审美、思维等功能,那么学生的思想道德、化科学、个性心理,审美情感等方面素质必将得到同步和谐的发展。灵活驾驭教材,实行因材施教可做如下尝试;选准突破口,诱发求知欲,把好语言关,激发审美感;找出引爆点,发展新思维;寻找贴近面,陶冶好情操。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德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则形成牵引拉动效能、素质教育环境下,现代学校教育兼有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并对人的主体性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渐趋重视,受教育者价值主体性充分张扬,强调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个体的自主发展和独特创新,突显校园德育工作思维创新的迫切性,以全面发展为根本,积极树立主体性德育理念。构建以人为本德育模式.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14.
知识经济对人提出了现代化的要求,要想培养出与知识经济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化的人,就必须有现代化的教育与之相匹配。知识经济的灵魂就是创新,与之相适应,教育创新也就成为了人的现代化的实现途径。教育应在教育的体系、结构、方法、内容、时间、空间等方面进行创新,加强对学生的智能教育、通才教育、终身教育和管理教育。  相似文献   

15.
体悟教育:回归人的本真存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应该关涉人的生存,认识人的生存特性是开展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实践表征着人与世界之间最为本源性的关系,也是人之为人的深层根据;悟性则是人的一种本能。因此,实践与觉悟是人"本源性"的生存特性。体悟教育彰显人的这种"本源性"的生存特性,是人生存状态的澄明与回归,因而它是回归人本真存在的教育,并且可以引领人走向美好人生。  相似文献   

16.
针对高等院校历史教学现状,文章提出应重新认识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第一,历史教育应当与人的培养对接,将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品格、构筑人的精神世界作为历史教育的首要目的。第二,历史教育应当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要努力沟通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内在联系,使历史学成为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学问。第三,历史教育应当与人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努力培养人们认知事物认识社会的能力与方法,让历史科学真正成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7.
赵俊华 《高教论坛》2001,(6):107-110
在以人的生命意义为主旋律的时代里 ,教育作为人的生存、成长和发展的产物 ,其基本理论问题也应该随着人对自身认识的加深而深化其思想内涵 ,使之更符合人的需求。人是一个自觉自为不断成长与发展的生命体 ,在这样一个前提下重新审视人与科学的关系 ,建构教育的本质、功能和目的观 ,以适应新世纪人的本质发展对良好教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谈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动。它首先是一种教育活动,人的素质是一个以人的社会实践特别是以劳动为基础的教育过程、社会过程和历史过程综合运动的结果。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理念.而不是一套具体的教育方案,应具有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9.
浅议需要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有机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人的主体性意识空前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到求实创新,决不能忽视人的需要。以需要为切入点,以需要的心理学和哲学理论为指导,通过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人的需要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图说明需要在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知识经济时代与生产力理论的重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不宜再定义为人类征服与改造自然的能力,而应当理解为社会解决其所要面临的经济活动的基本矛盾--利益自的与客观资源的矛盾-的技术性能力.生产力的生成与发震由社会所能获得的资源的性质与人们主体力量的状况共同形成.衡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的尺度包括内在尺度,即社会生产力的各个要素的发展高度和深度;外在尺度,即生产力发展所产生的实践效果及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以外在标尺为最基本的目标,而以内在标尺作为实现生产力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