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感补说     
通感补说陶淑霞什么是“通感”?周振甫在《诗词例话·通感》中说:“通感是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徐汉华主编的《写作技法词典》认为:“通感.是诗文中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将这一感觉移用来描述那一感觉的表现手法.因此.也...  相似文献   

2.
谈谈·“通感”山东/高德宝“通感”是指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给人的感受时,依据生活的逻辑,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沟通起来,凭借各种感觉的相通,互相映照,互相补充,从而具体、细致、多方面地表达作者的深切感受,以增加语言艺术感染力的一种修辞方法,也...  相似文献   

3.
杨萍 《儿童音乐》2010,(3):54-55
通感是指人们的感觉器官,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之间的相互感通。在“艺术通感”中,最活跃的是视觉和听觉,通常人们把它称之为“视听通感”,即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借助一种美感沟通另一种美的感觉。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互通互补,音乐课如何通过艺术的“通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将音乐、美术、文学等多种艺术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4.
戴佳毅同学问:讲《荷塘月色》的“思考和练习四”时,老师说“用诉诸听觉的音乐来比香味,来比光与影的组合”就叫做“通感比喻”;现在《明湖居听书》的“思考和练习二”里的4个句子,老师又说都是“通感比喻”。但课本中从未介绍过“通感”,究竟什么是“通感”?“通感”都有哪几类?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里说: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转移到声响上面。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无分彼此。在视觉里仿佛有听觉的感受,在听觉里仿佛有嗅觉的感受,这些就是“通感”。但张寿康等语言学家又称这种修辞方式为“移觉”,并解释说:“移觉”就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  相似文献   

5.
<正>所谓"通感",就是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的沟通交融。艺术通感是一种心理活动,是艺术思维上的一种幻觉,是人们借助艺术联想而产生的不同感官在心理上的彼此作用和相互沟通。艺术通感又称通觉、联觉、移觉或连带感觉,是指在各种艺术符号的流动中,从感知、表象到意象的各种感觉挪移、转化、渗透、互通审美体验的心理过程。它是不同感觉的相通与挪借,是社会生活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运用通感,可突破人的思维定势,  相似文献   

6.
通感又名移觉,它是一种独特的修辞格.通感原是指心理学上的概念,指各种感觉互相沟通,也叫“感觉移就”.作为通感修辞格,它是指写作时,赁借人们的各种感觉能彼此沟通的现象,把适用于甲类感官的词语去描写乙类感官的感受,使听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沟通起来.通过几种感官的感觉共同表现一个事物.  相似文献   

7.
“通感”,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借助一种感觉沟通另一种感觉,或由对某一门类艺术的感觉转化为对另一种门类艺术的感觉。它好比“桥梁,一样,使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相互沟通、相互转化,也使各种艺术之间经常相互影响,彼此交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巧妙地运用“通感”这特殊的“桥梁”,能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像第一种(以一种感觉沟通另一种感觉)形式的“通感”的运用,可作如下安排:  相似文献   

8.
移觉、移就、移情是三种不同的修辞格,用在文学作品中往往给作品带来意想不到的表现力。一、移觉,也称通感,即感觉的转移和相通。心理学上叫感觉错移。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就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  相似文献   

9.
通感艺术手法的运用王礼民提起“通感”一词.人们或许感到陌生.然而决非高深莫测。它是人们在客观世界中感受事物的一种并不鲜见的方法,即各种感觉─—如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互相联系沟通的现象。这种方法常常运用于文艺创作中,于是.就形成了一种颇具特色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宋祁的《玉楼春》和张先的《天仙子》时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其实,王国维这里讲的就是“通感”问题。春天来到,红杏枝繁叶茂,春意盎然。“春意”,是人的一种内心感觉。“闹”,声音热闹,是听到的。宋祁的诗句把听觉与内心感觉沟通了。风吹云破,月光普照,花影在地。“化影”,是看到的,“弄”,属于触觉范畴。张先的诗句把视觉与触觉沟通了。尽管王国维这里没有明确提出“通感”这一名称,然而他是在说不同类型的感觉可以互相沟通,而且这样的沟通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通感浅析     
通感 ,作为一种修辞方法 ,指用形象的语言 ,将一种感受的感觉转移到另一种感受上。“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宋朝宋祁的名句 ,其中的“闹”字画龙点睛 ,将视觉中的红杏花迁移到听觉里 ,使人仿佛从耳朵里看到其花之繁盛。运用通感 ,是用感觉来说明感觉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两种感觉是通过类似联想或接近联想而引发出来的。所以通感大体来说可分为两类 :由类似联想构成通感的两种感觉之间有相似点 ,可称之为因类而及的通感 ;反之 ,两者之间没有内在的相似性 ,只因某种外在的环境而相互联系起来 ,是由接近联想而产生的 ,可称之为因近而及的通感。…  相似文献   

12.
“通感”又叫“联觉”,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方法。通感现象是有心理依据的。一般情况下,人们的五官各司其职,但是人的大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对某一事物感觉十分强烈之时,大脑皮层就会产生感觉神经的相互沟通,使人超越某种感觉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另一种感觉印象,这是通感的生理基础。正如高尔基所说:“你一面读,一面想象色彩、气味、声音、感觉,非常鲜明地想象这一切,在一首诗里体味活的形象。”(高尔基《论文学续集》)。通感的手法,古而有之。最早提出我国诗歌中存在通感修辞手法的是钱钟书先生。他的《通…  相似文献   

13.
声乐与通感     
通感是指人们在感知某一对象时,某种感官可以获得另一种感官才能得到的感觉。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称这种“在日常经验里,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的彼此交通”的语言现象为“通感”。西方象征派诗人称之为“感通”,即色、嗅、味、触觉等的呼应。人们称红、黄色为“暖色”,绿青色为“冷色”,颜色使人感到有了温度,这是视觉通于触觉。“歌声甜美”、“甜言蜜语”,声音俨然有了味道,这是听觉通于味觉。在诸多的感觉相通中,声乐与通感的关系最为密切,使用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4.
声乐与通感     
通感是指人们在感知某一对象时,某种感官可以获得另一种感官才能得到的感觉。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称这种“在日常经验里,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的彼此交通”的语言现象为“通感”。西方象征派诗人称之为“感通”,即色、嗅、味、触觉等的呼应。人们称红、黄色为“暖色”,绿青色为“冷色”,颜色使人感到有了温度,这是视觉通于触觉。“歌声甜美”、“甜言蜜语”,声音俨然有了味道,这是听觉通于味觉。在诸多的感觉相通中,声乐与通感的关系最为密切,使用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5.
日常语言中,存在着大量视觉与嗅觉、味觉、触觉、听觉感官相通的“一通多”视觉通感。这类将其他感官特征映射到视觉感官的隐喻性表达,是建于视觉的独特生理特征和源于过去经验的认知联想基础之上的。视觉通感的认知构建,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感官域间的相似性心理联想;二是其相似性的认知突显。  相似文献   

16.
所谓通感,即各种感觉的彼此沟通,是文学描写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常常接触到的一个问题。例如,高中第一册选编的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有这样一段描写:“晚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将“清香”写成“歌声”,这就是通感手法的妙用。  相似文献   

17.
“移用”修辞格,就是两个事物相关连时,把原属甲事物的修饰语“移植”过来用在乙事物之上的修辞方式。“通感”修辞格,就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别一感官上,凭借感觉感受相通,以启发联想,使读者产生如临其境,如睹其物,如闻其香,如聆其声,如品其味,如身受其冷暖等实感,从而获得丰富的艺术享受。移用与通感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点:一、从修辞功能来看。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等,沟通起来,借某一感受来写另外一种感受,从而加深某种感觉的意义,使具体的感受变得更加具体形象,一般的是后一句为前一句服务,后一句引申并深化前一句的含义。  相似文献   

18.
人体感觉是一整体动力系统,而视觉正是这一动力结构发生运作的“特殊中介”。“通感”或“六根互用”,终究是诸多感觉形态在某种特定情态下向视觉这一最重要、最能接近事物本质联系的感觉形态转移的结果。也就是说,其它知党都须借助视觉意象的参与,才能确立起自己的感觉形象;而视觉所具有的主动选择功能,也就使任何感觉都具有了某种倾向性。这即是“视觉意象”在诸“根”互换的“通感”活动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9.
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宋祁的《玉楼春》和张先的《天仙子》时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其实,王国维这里讲的就是“通感”问题。春天来到,红杏枝繁叶茂,春意盎然。“春意”,是人的一种内心感觉。“闹”,声音热闹,是听到的。宋祁的诗句把听觉与内心感觉沟通了。风吹云破,月光普照,花影在地。“花影”,是看到的,“弄”,属于触觉范畴。张先的诗句把视觉与触觉沟通了。尽管王国维这里没有明确提出“通感”这一名称,然而他是在说不同类型的感觉可以互相沟通,而且这样的沟通能够…  相似文献   

20.
通感趣话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基努·李维斯好酷(cool)啊!”“邓丽君的歌声好甜美啊!”“这种颜色太冷,不太适合你”……人们在这些说法中不知不觉运用了一种很有审美价值的修辞手法:通感。通感,常常被看作是比喻修辞格的一种。二者的关系简单地说,通感肯定是比喻;比喻不一定是通感。所谓通感,有的语言学家也把它叫做“移觉”。通俗地讲,通感就是人的各种感觉之间的交通、沟通、转移。它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各种感官(包括眼、耳、鼻、舌、身)获得的感觉,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肤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和冷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