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建国 《新闻大学》2013,(1):113-118
《上海新报》广告代表了早期中文报刊广告的较高水平,其刊出的大量洋货广告,展示了洋货消费的大众化进程,尤其是一些西方奢侈品广告,体现了有闲阶层的崇洋之风,而一些娱乐广告,则反映了西方休闲方式的深刻影响.这些不同类型的广告,对于探究19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消费文化在上海的传播过程具有历史见证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海群 《青年记者》2005,(10):44-45
8月15日、16日,《读新报》连续在头版刊发了致读的信:“为做大做强《读新报》,我报社拟剥离经营部分组成传媒公司。在资本运作期间,我报从即日起休刊。从8月22日起至8月28日止,《读新报》的整订用户,可凭订报收据改订《生活报》、《老年报》或《家庭保健报》,如不希望改订,可凭订报收据到《读新报》社退取从休刊之日起到年底的订报费。在邮局订报的用户凭收据到邮局退取订报费。  相似文献   

3.
新文创时代,地域文化承载着城市人文精神的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依托城市独特的文化特性,打造地域文化符号已成为提升地域文化软实力,促进海丝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推手。在福建地区的城市形象传播中,海丝文化资源通过新兴的传播方式,转化成为创造性的视觉符号,同时存在文化认同缺失、文化内容肤浅、文化意蕴庸俗、文化整合低效等问题。基于此,从生成文化符号所需的政策引导、财政投入、资源规划、内容营销等角度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4.
《小说新报》是1915年创办的月刊,近现代小说家李定夷先生为主编,由国华书局出版发行.其出版时间长达八年之久,共载8卷94期,除连载文学作品外,更有丰富的图书广告.文章从图书广告的视角,分析《小说新报》图书广告的类型、技巧、特征及其时代写照,探析当时的文化思潮和社会风貌.  相似文献   

5.
《新闻与写作》2007,(2):38-38
1918年3月4日创刊于上海。《学灯》是上海《时事新报》的综合性学术副刊。以评论学校教育和青年修养为主,同时也是五四时期新文艺创作的主要阵地之一。1925年11月《,时事新报》“教育栏”并入《学灯》,不再刊登文艺创作,而以教育和新闻为主。1928年4月4日起,改为《学灯教育界消  相似文献   

6.
《唐宫夜宴》的播出引发了观众的关注和讨论,节目在人物、场景、舞蹈等文化符号的表达中均有创新,使观众有了置身博物馆、文物活起来的神奇体验。本文运用皮尔士符号三分法对《唐宫夜宴》的文化符号表达进行研究,认为运用民族化、传统化的文化符号,并赋予其历史文化和美学价值,有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格致新报》是清末以编译和传播西方科学技术为主的综合性期刊.通过考证原始文献,本文指出《格致新报》视科技为治国、兴国的根本,以普及科技为办刊目的;认为该刊具有编译西学、图文兼备、题材丰富和互动化民4大特色,在开启民智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安定 《新闻知识》2023,(8):60-66+95
文章通过梳理应思理时期的传教士期刊《中外新报》的报道,发现新教传教士初期的宗教情怀和道德关怀逐渐降温,取而代之的是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导致不同文化融合的难度增大。在传播内容上,增幅最大的是科学知识,这种变化主要取决于美国传教士独特的新教气质,科学不仅是传播宗教的形式和手段,还成为重要的传播内容。在比较注重效用诉求的中国,科学知识最后成为促发社会变革的新动力,为19世纪后半期中国社会思潮中的“体用”侧重点的变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李时新  张佩琪 《新闻知识》2023,(8):67-75+95-96
1932年,《时事新报》因代印《大晚报》违反上海报界工会“一报不印二报”的规定,引发争执。《时事新报》趁机提出废弃劳资契约、填具馆方拟定的志愿书等复工条件,最后多数工友妥协,得以上工。虽然报界工会对《时事新报》的挑战深为愤怒,并采取各种办法争取少数被迫离馆工友复工的权利,但《时事新报》无视社会压力,不为所动。即便由中国共产党暗中领导、报界工会“配合”的声援《时事新报》工友的《申报》《新闻报》和《时报》工友同盟罢工,也未改变馆方态度,直至帮会出面调停,这场劳资纠纷始告结束。此次纠纷反映上海报界“资强劳弱”的关系格局,同时表明帮会在劳资纠纷中左右局面的强大能量。  相似文献   

10.
王雅鹃 《现代传播》2023,(11):31-38+54
创办于1861年11月26日的《上海新报》是上海近代中文商业报刊的胚胎形式,也是西方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长期以来的研究认为,《上海新报》与其他中国近代报刊一样都是英美报刊传统的“移植”或“移栽”,但《上海新报》的创办有其历史特殊性,它代表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利益,是19世纪英美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和文化渗透的一部分,是伦敦“嵌入”上海的代言者。反映了英美西方国家与世界资本主义经由《上海新报》“中介”实现所谓“文明”和“启蒙”的“自我塑造”与“自我肯定”,是英美西方国家“不在场的在场”。  相似文献   

11.
12.
作为有责任感有使命感的媒体,关注和利用与所在城市密切相关的文化,用最新颖的手段、老百姓喜读爱读的形式,结合城市的变迁,来传承方言、纯净方言、创新方言,打造地域文化品牌,是大有可为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纵览各大报刊,有以产品为王获得成功的,有以发行领先进入良性循环的,还有的是以营销策划活动制胜的,《新报》就是一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4.
邓国超  黄浩 《新闻窗》2007,(2):20-22
一、《新报》与“新报风尚网”《新报——消费购物指南》自2004年9月3日创刊以来,一直秉承“关注女性、品味时尚、服务生活、引领消费”的办报宗旨和“内容为王、质量取胜”的编辑方针。一项权威统计表  相似文献   

15.
从《中国教会新报》到《万国公报》,近代宗教报刊在中国社会地位之转变,学界一般多注意其办刊宗旨变化下的内容重构与读者群体的下沉,似乎这一过程是来自新世界西式报刊之"新知",在落地"旧世界"大清国时的"自然发生"。实际上,"新知"要导入"旧世界",原有的交通与物流系统默默承担了重要工作。本文通过对《中国教会新报》发行网络的考察,发现早期《中国教会新报》受限于宗教传播网络的发行局限,其覆盖仅止于上海周边以及部分口岸地区,但随着其借助中国近代化交通和物流体系,报刊发行覆盖也逐渐扩大并渗透到中国社会深层结构中,后进入晚清士人的"阅读世界",《中国教会新报》也在与社会各方的互构之中完成转型,成为日后对中国近代化影响深远的综合报刊:《万国公报》。  相似文献   

16.
湖北是农业大省,作为省委机关报的<湖北日报>,历来对农村报道极为重视.<农村新报>是<湖北日报>农村版,是湖北省唯一一张面向农村的综合性报纸,创刊于1951年,于1984年8月1日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第二次复刊.  相似文献   

17.
巩杰  杜空军 《东南传播》2011,(10):108-110
央视纪录片《敦煌》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影视人类学和生命美学特征。《敦煌》具有神秘、浩渺、悠远的神佛圣境和审美意境,自然、明净、神秘的灵性物情与审美意象,宁静、明净、澄澈的敞亮人生与审美关照。纪录片《敦煌》呈现给观众的是天、地、佛、人、物和谐和美的自然人文生态系统。它带给观众的是神圣的佛境之美,灵性十足的物情之美和宁静敞亮的人生之美。《敦煌》是地域文化纪录片的精美之作,具有浓郁的西部地域文化特色和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赵泽瑄  张朋 《青年记者》2021,(11):103-105
1932年"一·二八"抗战期间,因《时事新报》要求工人加印《大晚报》引发罢工,经报界工会的组织动员与《申报》《新闻报》《时报》等工友之声援,演化为持续两个月的劳资纠纷.此次事件以工人失败、报界工会失势告终,其结局反映了世界性经济危机及战争形势下劳资关系的变动.  相似文献   

19.
吴君  陈庆婷 《新闻世界》2014,(8):274-275
电影《转山》是传播西藏文化的优秀作品,本文从影视传播的文化符号入手,结合影视传播学、电影符号学等相关理论,分析《转山》中的西藏文化符号,解读其编码和解码过程,探讨《转山》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20.
《农村新报》(原《湖北农民报》)去年元月改版更名以来,受到读者好评。前不久,省委宣传部和省新闻出版局对农村订报读报用报情况进行专题调查时,许多地方的干部群众把《农村新报》与《半月谈》列入他们最喜欢的报刊之列,这是报纸改革的成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报纸的商品属性愈来愈受到重视。 作为“《湖北日报》农村版”,《农村新报》具有省委机关报的属性,承载着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功能,是党和人民之间的“桥梁”、“纽带”。但如果它面孔呆板,引不起受众的阅读兴趣,这些功能都无从谈起。因此,发扬党的群众路线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