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两岸三地的片名翻译也是各有千秋,有时大陆的直译更出彩,有时港台的意译更精妙,电影片名的汉译究竟应该采取哪种方法是不能一概而论的。本文以片名对译的审美原则对各种译法进行分析比较,希望可以对未来的片名翻译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等值翻译,即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争取全篇章的最大等值。在英汉互译时,有时需要译,有时需直译,但只有等译才能使译作与原作等值,才能使译文尽善尽美。尤其在英译汉的过程中,等值翻译可使译文最大限度地保留愿意,能使读者更深切地体会原作。  相似文献   

3.
翻译作为一种跨化交际的桥梁,与语言和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同民族由于地理隔离而产生不同的语言和化,导致化差异的产生。由化差异而引起的英汉对译困难是译面临的最头痛的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化障碍比语言障碍更容易使人们产生隔阂。汉语和英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反映各自的民族历史和化背景。因此,译不仅应精通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还应充分了解这两种语言所蕴涵的化内涵,在翻译时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发挥译语语言优势和化承载功能,才能避免跨化交际中的由于词汇、语句等冲突引起的信息扭曲或流失。  相似文献   

4.
5.
英汉互译中存在着不可译因素,本文从词汇空缺、语音上的不可译、语言文字上的不可译、语音单位组合规则和特点的不可译四个方面入手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文章认为,习语是从人民口语和经典著作中提出来的语言精华,是历代各民族智慧的结晶和语言中的瑰宝。习语体现其民族的历史进程、文化传统、生活习俗、无不给其民族语言留下深刻独特的烙印。本文试图利用对比的方法阐述英汉习语在地理环境、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然后进一步探究在这种文化差异下,英汉习语的可译性及翻译的准确性。笔者认为文化的不可译性可向可译性转换,但应注意习语翻译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译例分析是翻译教学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教师在翻译课堂上选择和运用合适的译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翻译理论和技巧的理解并完善学生的语言技能,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英汉互译教学中的译例可归纳为五种类型,即基本型、延伸型、文化型、鉴赏型和亏损型.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学者开始研究翻译问题。然而,由于中英语言与文化的不同,语言的差异和文化的多样性对翻译构成了一定的障碍,有时会出现"不可译"现象。本文从中英词汇和文化层面,分析"不可译"因素存在的原因,探讨译者需要采取哪些相应的科学手段加以克服。  相似文献   

9.
如何在英汉习语的互译中做到从形式到内容、从达意到传情,从语言到文化的成功转换是个难题。文章根据中心信息等值的原则,介绍了几种技巧,以寻求的语与源语之间表达效果的相同或相近。  相似文献   

10.
在人类的社会语言学表现形式中非常有意义,也非常重要的一种便是称呼或称谓.每种语言中的称呼形式都反映了说话的人和被称呼的人的社会特征,也反映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从昵称这一领域对翻译学进行一次新探讨.  相似文献   

11.
现代英语中新词语的出现与政治,经济、化及科学技术等领域内的一桩桩大事有关,汉语新词其主要来源一是本族语本身,包括旧词新义、流行语等;二是外来新词语,而外来词大多自英语,在英汉新词对译时,要注意不能望生义,既要保持原“民族特色”,又要有效传递化信息。  相似文献   

12.
在认真分析英汉对译中因语言结构不同所导致的几种不可译现象,包括词汇空缺、成语典故、拆字、镶字、回文、双关语以及语音现象的基础上,探讨导致不可译现象产生的因素,指出译者只有深层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明确翻译的目的,努力化解、缩小不可译现象,才能更好地进行翻译腚工作.  相似文献   

13.
胡敏 《文教资料》2009,(27):46-47
本文从英汉语言的差异这一角度来探讨互译中的不可译,通过对语音、语言结构和语叉的对比来表明作者的观点,即可译是翻译理论的基础,认同翻译中存在不可译现象.可译与不可译是相对而言的,也是同时存在的,译者应做到求大同存小异.  相似文献   

14.
英汉词语,源远流长,文化信息差异格外丰富。本文从分析英汉词语的不等值现象着手,探讨了由于跨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词汇空缺,并提出了针对这一现象的一般性原则。  相似文献   

15.
探讨英汉互译中的等值理论,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和表达方式不同,等值翻译只能是相对的。提出等值翻译是一个建立在比较科学的分析之上分为若干层次翻译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风格的可译性是一个不朽的话题,其原因有二。第一、风格的分析与传译是译者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必然会面对的问题;第二、风格的可译性是一个长期争论、却无定论的话题。本文认为相关争论主要源于在"可译性"与"可译度"这两个概念上产生的混淆,并据此首先从宏观上确定了风格的可译性,事实上这也是之所以进行翻译活动的意义之一。其次,论文承认可译性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而明确了译者的任务是在实践中提高可译性的幅度。  相似文献   

17.
谈及视译,似乎必谈顺句驱动理论,因其可以减轻理解和短时记忆的负荷,也可缩短原文理解的时间,提高视译的速度及流畅度。然而笔者认为此乃在译者无法快速定位原句子各成分在译文的顺序,影响了译文产生的速度情况下,退而求其次的方法。本文拟从英汉对比角度探讨在英汉视译中如何在保证速度的情况下,快速定位句子各成分出现的顺序,达到译文流畅并符合译语习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论马建忠"善译"之等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建忠在<拟投翻译书院议>中提出的"善译"翻译观一直以来都得到翻译界的好评.本文试图从现代语言学的语符、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来论述"善译"的等值观,指出马氏的"善译"标准与中国传统的以文本为切入点的译论标准相异,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树立新的翻译理论,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19.
英文诗歌与汉语诗歌在音系上有很大的不同,本文分析了音系上的三个主要特征:音乐性;节奏性;压韵性。阐释了英汉诗歌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提出要辨证地看待英汉诗歌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20.
《教师》2016,(26)
英汉诗歌翻译中,语言以及语言之间所反映的文化差异越大,其不可译性程度也就越高。文章探讨了应对英汉诗歌对译中的不可译现象的方法及措施。作者认为形式翻译和阐释翻译是解决英汉诗歌对译中不可译现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