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最早认识吴金印同志是在1990年前。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衣着简朴,爱讲真话。以后,我曾对他进行多次采访,每一次采访,思想都得到一次升华。于是,想写一篇长篇人物通讯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  相似文献   

2.
2002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追记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的典型郑培民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公仆本色———追记湖南省委原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郑培民同志》,二版配发了郑培民同志的照片和简历,并在一版配发了由我撰写的评论员文章《坚持执政为民当好人民公仆》。第二天(10月15日),人民日报又在第二版发表了郑培民同志的日记摘抄。十六大召开前夕,在指令性稿件多,版面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人民日报对郑培民这一典型突出处理,形成了一定声势。通讯见报后,受到有关领导、新闻界同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一致好…  相似文献   

3.
这条新闻线索是偶然得来的。那是去年10月一天的下班前,省总工会来电话告之:“省特等劳模申尊茂突然去世,医德医风太好了,建议你去采访他的事迹。”医德医风好这不正是当前卫生报道中、舆论导向中急需的正面典型吗?我当即决定第二天去采访。可也有人说:“特等劳模都被人写滥了,还能写出啥来?”我想:“不到现场去访访,怎么就知道没写头?”当时若来个“就坡下驴,岂不让一个到手的“熟鸟”飞了!所以一个新闻记者有个识货的鼻子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不怕跑腿,不要放  相似文献   

4.
我赞成“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说法。当我翻阅今年上半年新华社记者报道北京的一些新闻稿件,特别是读了被评为新华社社级一等好稿、编辑部级二等好稿的稿件时,在我的脑海里总要跳出这四个字:新、实、活、短。从中可以看出,这些好稿无不是记者或记者、编辑共同精心经营,下了很深功夫的结果。选题求新题目,即主题,是新闻的灵魂。选准题目,对  相似文献   

5.
在第十五届(2004年度)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河南人民广播电台选送的新闻专题《女儿本色》获一等奖。论及这篇专稿的获奖成因,细细想来,大约应是以下几  相似文献   

6.
采访是获得新闻的基本手段,这勿庸置疑。无论是报纸或是广播、电视,都离不开采访。但认为采访是一门艺术,而且采访还有技巧,理解却不尽相同。不少同志认为采访只不过是一问一答而已,要写出第一流的新闻,关键要靠“笔杆子”;更有一些人视采访为“出席招待会,听听座谈会”“名人可见,名胜可游”的美差。但越是涉足新闻工作时间长的老记者,越理解采访的重要和艰辛。美国约翰·布雷迪还总结了一些美国名记者进行采访的做法,写成《采访技巧》一书,读后给人启迪,采访还真有学问呢!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我在评介国际新闻稿件中发现,驻莫斯科分社记者盛世良同志写的通讯、消息以及花絮新闻,都具有浓烈的现场气氛,我很想当面向他求教,探讨一下驻外记者采访写作的经验。但他常驻国外,不便直接叙谈。然而机会来了,去年8月,应前苏联《论据与事实》周报的邀请,组织上决定派我前往参观访问,趁此良机也实现了我的愿望。在莫斯科的“萨律特”旅馆我同盛世良同志畅谈起来。我们的  相似文献   

8.
一篇以《昨夜,大风袭来时》为题,记述4月6日群众在大风之夜抗御风灾的目击新闻,在4月7日焦作日报登载后,立即受到读者的喝彩叫好。好在哪里?一是快,为日报登载大场面的昨日现场新闻开了一个好头。二是活,真实地再现了群众抗灾的感人场景,把报纸办得离群众近了。我是这篇新闻采写现场的一个目击者。亲眼看到记者们在大风之夜以忘我的精神采写新闻的一幕幕动人的场景…… 4月6日晚7时30分,记者部灯火通明,10名记者正在现场新闻研讨会上学习  相似文献   

9.
2001年8月,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贵州考察工作,新华社为此播发了长篇消息。稿件中的一段话引起我的注意:“有的把国有资产无偿或变相无偿量化给个人,美其名日激励机制。这些提法和做法是错误的,不符合中央的方针、政策。”这是中央领导第一次对当时有愈演愈烈之势的国有资产无偿量化给个人的做法进行公开批评。在此之前,作为一名经济报道记者,我对此现象的出现已给予以高度关注并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这种现象在一些地方甚至被誉为“改革的新举措”,有的地方还  相似文献   

10.
4月15日下 班后,我和翁思再 驾车去辛庄看望我 的公公。不料在沪 闵路上,不时听到 身后呼啸声大作, 不断有警车、消防 车和急救车超车, 开到梅陇时,交通 警干脆禁止所有常 规车辆通行,为特 殊车辆让道。这种 异乎寻常的景象, 很令人惊诧。我们 尾随一辆消防车, 急速开到现场附 近,才明白过来,是 飞机失事。 我们是最早到 达现场的记者之 一,距坠机时间大 概只有二十分钟。当时已经肢解的飞机还在燃烧,眼见三四堆熊熊烈火,一团团翻卷的浓烟。春雨在绵绵地下着,坠机冲出大坑掀翻出的泥土,堆成了一个个泥泞的土丘,我们深一…  相似文献   

11.
“《顶梁柱》这篇报道在安阳反响很大,有些村支书读过之后感动得痛哭不已。”安阳记者站站长李根林同志回报社开会,一见面就向我们通报了这个信息。一篇人物通讯竟然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响,是我们始料未及的。回忆这次采访,我们认识到,要写好人物通讯,必须从政治上观察问题,从客观上把  相似文献   

12.
“全家福”照片的来历一九五○年,那时我才当摄影記者,領导上叫我到著名的“魚米之乡”杭嘉湖地区去采訪。路过嘉兴县的七星乡二村时,看見一群农民的孩子,穿着油面筋一样的破衣服。在晒場上唱解放区的歌曲: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民主政府爱人民, 共产党的恩情說不完……”  相似文献   

13.
1947年冬季,新华社豫皖苏分社曾经发过一条战斗消息,这条消息就是记述雪枫报社和新华社豫皖苏分社工作人员一手拿枪战斗、一手办报发新闻的真实情况。这条新闻虽然不是什么出色的好稿,它却反映了解放区新闻工作人员在紧张战斗生活中的一个侧面。 1947年秋季,我和王甸等一群人,从新华社华东前线分社派到豫皖苏根据地去作新闻工作。这个根据地是在长期坚持敌后游击战争中取得了光辉战绩的地区。当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南下大别山区以后,  相似文献   

14.
今年3月5日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本刊特发表当年为总理拍照的吴化学老人回忆总理的文章,以示纪念。——编者  相似文献   

15.
经历了这不寻常的7天7夜,我们终于打理行装返程了。当高耸的发射架渐渐消失在地平线,我却在心中将它最美的二幕化为永恒。嘉麟和小白说:“我们回去写采访手记一定把你写在里面,题目就叫《一个人的直播》”。  相似文献   

16.
九、多备几手事物千变万化。我们的采访活动就也修以变应变。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多备几手。一则,对一个采访对象,要准备若干问题,若干  相似文献   

17.
十一、采访“大人物”莫怕我到新华日报的第一堂业务课,是听老前辈、编委会秘书长王淮冰同志讲采访的体会,  相似文献   

18.
采访,如同到社会生活、先进人物的“宝山”上探宝。那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长篇人物连载《建坛瑰宝——杨廷宝的故事》的采访、写作、总结,大约经历了五个月时间,后来,我与友松又应出版社之约扩写《广厦现》(暂名)一书,又绞了几个月的脑汁。在这前后一年里,常常有所想、有所感、有所得,使写下星星点点的体会,虽多是肤浅与粗糙之作,但对刚刚步入新闻殿堂的一些通讯员朋友来说,也许是不无补益的。  相似文献   

19.
三、“架桥”的秘密在南阳市医圣祠后院的三间东屋里,我和一位蓄着长发的中年人谈得十分投机。这位颇有艺术家风度的人就是张一平。他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画家,已出版了几本画册和若干单幅画。我们的话题,是从他学画开始的。这一话题,一下子触动了他那根最兴奋的神经,他的谈话,一经开始,简直如同一泻千里的江河,一发而不可收。他讲到一九六五年考取了广东美术学院,还不甘心,一定要考取中央美术学院,第二年正赶上“文革”,考取了也未上得成,弄得他对“文革”憋一肚子火。加之,他画的裸体素描成了破四旧的突破口,就被打成  相似文献   

20.
十三、现炒现卖记者,通讯员知识要渊博,要当杂家,但“博”与“杂”总有个限度,总不能无所不包,无所不懂,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懂的东西简直太多了,因此,一边学习,一边采访,这种“现炒现卖”的情况也就会多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